《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天津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天津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744820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精炼的语言详细介绍了世纪之交天津人口资源状况。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 1

一、上个世纪以来的人口发展 1

(一)1900-1949的人口发展 1

(二)近代天津人口发展过程的主要特征 4

(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总量变化 7

二、世纪之交的人口状况与特征 17

(一)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外来流动人口增加迅速 17

(二)人户分离现象不断增加 18

(三)人口空间分布逐渐合理,市中心地区高密度集聚有所缓解 19

(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实现了向中高级的转变,但高中阶段的教育容量显著不足 21

(五)男女人口比例总体较为均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22

(六)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22

(七)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 24

(八)婚姻关系稳定,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25

(九)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26

(十)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北方地区,从事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工作 26

三、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8

(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28

(二)人口经济目标的实现 30

(三)有关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33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和老龄化 35

一、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状况 35

(一)人口的性别构成 35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 45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51

(四)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53

二、人口老龄化 56

(一)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及特点 56

(二)老年人口与老年人口问题 58

(三)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63

(四)健康老龄化的展望 63

第三章 生育水平和人口控制 65

一、妇女生育水平的现状及变动特征 65

(一)20世纪90年代生育水平的变化 65

(二)生育模式变化 69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75

(一)政策因素 75

(二)人口学因素 75

(四)经济因素 76

(三)妇女文化素质因素 76

(五)生育文化的影响 78

三、人口控制的效果与难点 79

(一)人口控制的效果 79

(二)人口控制的难点 79

(三)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控制 80

一、死亡人口的规模与死亡率的水平 82

(一)死亡人数的变化 82

第四章 死亡人口状况 82

(二)死亡水平的变化特点 83

(三)人口死亡模式的变化 85

(四)分年龄死亡率及变化特点 87

(五)死亡率的性别变化特点 88

二、不同群体的死亡水平差异分析 91

(一)死亡率水平的地区差异 91

(二)死亡率的受教育水平差异 94

(三)死亡率的婚姻状况差异 95

(四)死亡率的季节差异 96

(一)死亡原因分析 97

三、影响死亡率因素分析 97

(二)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100

(三)医疗技术水平 101

(四)社会心理因素 102

(五)环境与居住水平 102

(六)人口学因素 103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 106

(一)平均预期寿命的演变 106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现状比较 107

(三)婴儿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107

(四)各年龄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109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状况 110

一、人口婚姻状况变动的一般趋势 110

(一)人口的婚姻状况 110

(二)人口婚姻模式的变化特征 111

二、婚姻状况的地区差异 127

三、家庭规模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130

(一)家庭户数量变动 130

(二)家庭户规模的一般状况 130

(三)家庭户类型的变化特征 134

(四)特殊家庭户类型 137

(五)家庭规模结构的变化由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所决定 140

(六)家庭户规模结构变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建议 142

第六章 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144

一、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144

(一)受教育人口的规模变化 144

(二)受教育人口的结构层次变化 145

(三)受教育人口的地区差异 147

(四)分年龄性别人口受教育程度状况 150

(五)文盲人口的现状与变化 154

(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158

二、在学人口的现状 158

(二)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量及构成变化 160

三、人才资源状况 161

(一)人才资源存量明显增加 161

(二)人才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162

(三)人才资源分布不够均衡 163

(四)人才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66

四、人口的文化素质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167

(一)文化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168

(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73

(一)劳动力资源的规模及构成 175

第七章 劳动就业状况 175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 175

(二)劳动力资源的特征 178

(三)劳动力利用状况 183

二、就业人口状况 185

(一)就业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185

(二)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203

三、未工作人口状况 205

(一)未工作人口的构成 205

(二)失业人口情况分析 209

四、后备劳动力资源状况 210

五、扩大就业的若干思考 212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 215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状况 215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聚落地的历史回顾 215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 217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发展 218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与构成 219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219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 221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 222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 222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 224

(六)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构成 224

(七)少数民族人口的健康水平 227

(八)少数民族人口的计划生育 228

三、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趋势 229

(一)少数民族成分更改现象分析 229

(三)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趋势 230

(二)民族间通婚现象分析 230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231

一、迁移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变动状况 231

(一)迁移流动人口的数量 231

(二)迁移流动人口增长及变化 232

(三)迁移流动人口基本特征 233

二、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构成及流向特征 237

(一)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 237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特征 240

三、人口迁移对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42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243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负向效应 246

(三)对迁移流动现状的思考 248

第十章 本世纪人口发展展望 252

一、有关人口预测 252

(一)总人口年龄结构的确定 252

(二)按年龄死亡率(死亡模式)的确定 253

(三)死亡水平(期望寿命)的确定 253

(四)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确定 253

(五)生育模式(一孩、二孩生育模式)的确定 254

(六)生育水平(分孩次总和生育率)的确定 258

二、人口发展展望 260

(一)影响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 260

(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263

(三)人口规模展望 263

(四)人口结构展望 264

三、未来20年的主要人口问题 269

(一)稳定人口的低生育水平,是实现人口零增长的保障 269

(二)合理分布与疏导外来人口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保障 269

(三)大力发展老年事业争取健康老龄化的早日实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