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消化病诊疗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宪镛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市: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6281856
  • 页数:9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消化病的诊断、治疗及进展为主,涵盖消化病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与新疗法等内容。新动态,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分类、病毒性肝炎的新分类、HP感染与消化系病。新理论,如NO,氧自由基,细胞与消化系病;新技术、新疗法,如内镜、介入治疗等。本书注重作者的经验介绍,且以病种为纲,在每一病种末均有讨论或评述,包括对消化病现代诊断与治疗的总结性建议,以及对该病种诊治的展望,或争议的焦点,或必须引起重视的内容等。

1.1 急性腹痛诊疗失误再议 1

1.1.1 急性腹痛的类型和主要病因 1

Ⅰ 消化系疾病诊疗综合评述 1

1 消化系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及处理 1

1.1.2 急性腹痛的诊断方法 2

1.1.3 常见急腹症诊疗失误剖析 3

1.1.4 引起急性腹痛的内科疾病 4

1.1.5 急性腹痛诊疗失误原因分析 5

1.2 感染性腹泻的新认识 6

1.2.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7

1.2.2 发病机制 9

1.2.3 诊断 10

1.2.4 治疗 11

1.2.5 病原治疗 13

1.3.2 肛直肠运动的病理生理 15

1.3.1 结肠的正常生理功能 15

1.3 生物反馈在功能性排便异常中的应用 15

1.3.4 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 16

1.3.3 功能性排便失禁 16

1.3.6 功能性便秘 17

1.3.5 骨盆底协同失调 17

1.3.7 肌电图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异常 18

1.3.8 生物反馈技术应用的评价与展望 19

附:我国慢性便秘诊断指南(草案) 20

1.4.3 生化与放免检查 25

1.4.2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 25

1.4 腹水的鉴别诊断及生化诊断指标的进展 25

1.4.1 腹水的确定 25

1.4.7 漏出性腹水的鉴别诊断 28

1.4.6 腹腔镜检查 28

1.4.4 细菌学检查 28

1.4.5 细胞学检查 28

1.4.8 渗出性腹水的鉴别诊断 29

1.5 肝内型胆汁淤积:基础与临床 30

1.5.2 胆汁淤积的细胞机制 31

1.5.1 毛细胆管胆汁的生成 31

1.5.4 临床表现 33

1.5.3 病理组织学的改变 33

1.5.5 血清学标记 34

1.5.7 治疗 35

1.5.6 影像学检查 35

1.5.8 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7

1.6.1 确定黄疸的存在 41

1.6 黄疸的处理程序 41

1.6.3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的原因 42

1.6.2 分清血清中非结合抑或结合胆红素升高 42

1.6.4 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的鉴别 44

1.6.5 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 45

1.6.6 肝内型和肝外型胆汁淤积的病因和鉴别 46

1.7 上消化道出血 47

1.7.2 估计出血严重程度 48

1.7.1 确认上消化道出血 48

1.7.4 出血的病因和定位诊断 49

1.7.3 判断是否继续出血和预测再出血 49

1.7.5 关于不明原因(隐源性)的上消化道出血 50

1.7.7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与诊断程序 52

1.7.6 手术探查 52

1.7.9 适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出血的非手术治疗 53

1.7.8 不同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共同治疗 53

1.7.11 关于治疗程序 55

1.7.10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非手术治疗 55

1.8 小肠出血 56

1.8.1 小肠出血的诊断 57

1.8.2 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 58

1.8.4 小肠出血的治疗 61

1.8.3 小肠出血的诊断程序 61

1.9 下消化道出血 62

1.9.2 引起便血的常见下消化道疾病 63

1.9.1 病因 63

1.9.3 诊断 65

1.9.4 治疗 66

1.10 胆道出血 67

1.10.2 感染性胆道出血 68

1.10.1 分类 68

1.10.4 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出血 71

1.10.3 外伤性胆道出血 71

2.1.1 肝功能检测 73

2.1 呼气试验在消化系病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73

2 消化系病实验诊断进展 73

2.1.2 测定肠通过时间 74

2.1.4 诊断小肠吸收不良 75

2.1.3 诊断小肠菌群过度生长 75

2.1.7 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76

2.1.6 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度 76

2.1.5 结肠癌辅助诊断 76

2.2 肝病出凝血障碍的实验室诊断 78

2.2.2 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实验室检查 79

2.2.1 肝脏与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关系 79

2.2.3 肝病时出凝血功能试验的选择及其意义 80

2.3 肝病血清酶学诊断的现状与进展 82

2.3.1 主要用于诊断肝细胞损害的酶 83

2.3.2 主要用于诊断胆汁淤积的酶 84

2.3.4 主要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酶 86

2.3.3 有助于诊断肝纤维化的酶 86

2.4 肝功能试验的评价和应用 88

2.4.1 反映肝合成功能的试验 89

2.4.2 反映肝排泄功能的试验 90

2.4.5 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记 91

2.4.4 反映肝免疫功能的试验 91

2.4.3 反映肝代谢功能的试验 91

2.4.6 反映胆汁淤积的标记 92

2.4.8 反映肝癌的标记 93

2.4.7 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标记 93

2.4.9 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94

2.5 胰腺分泌功能试验的评价和应用 97

2.5.1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98

2.5.2 胰腺内分泌试验 104

2.6 消化系肿瘤标记物 108

2.6.1 肿瘤标记物的分类 109

2.6.3 重要的蛋白质肿瘤标记物 110

2.6.2 肿瘤标记物的评价 110

2.6.4 重要酶类及同工酶的肿瘤标记 112

2.6.6 消化系肿瘤基因标记物 114

2.6.5 糖脂类肿瘤标记物 114

2.6.7 常见消化系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 116

3.1.1 胃肠道水、电解质的转运与平衡 118

3.1 胃肠道疾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处理 118

3 消化系病基础治疗 118

3.1.2 输液疗法常用的液体、输液途径及注意事项 119

3.1.3 胃源性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121

3.1.4 肠源性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123

3.2 营养支持疗法在消化系疾病的应用 126

3.2.2 营养状态的评估 127

3.2.1 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适应证 127

3.2.3 制定营养治疗目标 128

3.2.4 常见消化系疾病的营养支持疗法 129

3.3.1 类固醇的治疗(药理)作用 136

3.3 皮质类固醇在消化系病治疗中的应用 136

3.3.2 类固醇的制剂和给药途径 137

3.3.3 类固醇的给药方法 138

3.3.5 类固醇不良反应的防治 139

3.3.4 撤除类固醇的方法 139

3.3.6 类固醇治疗消化系疾病的适应证和疗效 140

3.4.2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生素的应用 145

3.4.1 肝脏与抗生素的代谢 145

3.4 抗生素在消化系疾病时的合理应用 145

3.4.4 消化系病患者应用抗生素时需注意的事项 146

3.4.3 肾功能不全患者抗生素的应用 146

3.4.6 主要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147

3.4.5 抗生素在体液中的分布 147

3.4.7 抗生素的选择 150

3.4.9 关于常见感染的经验用药 151

3.4.8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151

3.4.10 关于细菌耐药性问题 152

3.4.11 慎防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53

3.4.12 使用抗生素应掌握的原则 154

3.5.1 免疫学基础简介 155

3.5 临床免疫学基础与消化系病免疫治疗 155

3.5.2 免疫治疗的分类 158

3.5.3 免疫增强剂疗法 159

3.5.6 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60

3.5.5 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60

3.5.4 免疫抑制剂疗法 160

3.6 钙拮抗剂与消化系统疾病 161

3.6.1 食管疾病 162

3.6.2 胃和十二指肠疾病 163

3.6.3 肝、胆及胰腺疾病 164

3.6.4 小肠和大肠疾病 166

3.6.5 安全性思考 167

3.7.1 病因治疗(Ⅰ):α干扰素(IFNα) 168

3.7 肝病的药物治疗 168

3.7.2 病因治疗(Ⅱ):拉米夫定等新一代核苷类似物 169

3.7.3 其他具有肝病病因治疗或特殊用途的药物 170

3.7.4 免疫调节剂 171

3.7.5 保护肝细胞辅助药 172

3.7.7 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 174

3.7.6 治疗肝内型胆汁淤积药 174

3.7.8 抗肝纤维化药 175

3.8.1 胃脘痛 176

3.8 常见消化系统病症中成药的选用 176

3.8.4 泄泻 177

3.8.3 呕吐 177

3.8.2 腹痛 177

3.8.9 便秘 178

3.8.8 消化道出血 178

3.8.5 黄疸 178

3.8.6 口腔溃疡 178

3.8.7 肝纤维化 178

3.9 光动力疗法及其在消化系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79

3.8.10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179

3.9.3 适应证 180

3.9.2 光敏剂和光源 180

3.9.1 原理 180

3.9.4 在消化系肿瘤中的应用 181

3.9.5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184

3.10.2 非生物型人工肝 186

3.10.1 国内外人工肝脏研究的现状 186

3.10 人工肝支持系统 186

3.10.4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脏 187

3.10.3 生物型人工肝 187

3.11.2 肝移植指征的扩大 188

3.11.1 肝移植手术适应证 188

3.11 肝移植临床应用的若干问题 188

3.11.4 肝移植的一些进展 190

3.11.3 术后并发症 190

4.1.1 内镜下高频电流息肉切除 191

4.1 消化道息肉的内镜治疗 191

4 消化内镜治疗近况和进展 191

4.2.1 高频电凝止血 192

4.2 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192

4.1.2 内镜下尼龙绳结扎加高频电切除 192

4.1.3 内镜下微波凝固治疗 192

4.1.4 氩离子凝固治疗 192

4.1.5 其他方法 192

4.2.6 激光止血 193

4.2.5 氩离子凝固止血 193

4.2.2 注射止血 193

4.2.3 金属夹止血法 193

4.2.4 微波止血法 193

4.3.1 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疗法 194

4.3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内镜治疗 194

4.2.7 热电极止血法 194

4.3.3 组织黏合剂栓塞法 195

4.3.2 内镜下曲张静脉结扎术 195

4.4.2 内镜治疗的适应证 196

4.4.1 内镜治疗的理论依据 196

4.3.4 金属夹钳夹法 196

4.4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 196

4.5.1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 197

4.5 食管及贲门癌的内镜治疗 197

4.4.3 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的方法 197

4.5.2 进展期食管及贲门癌内镜治疗 198

4.7.2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 200

4.7.1 内镜下胃贲门部硬化治疗 200

4.6 经皮穿刺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 200

4.7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内镜治疗 200

4.9.1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 201

4.9 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 201

4.7.3 Stretta食管括约肌黏膜下微量射频治疗 201

4.8 结肠疾病的内镜治疗 201

4.8.1 肠腔狭窄的治疗 201

4.8.2 急性假性梗阻的治疗 201

4.9.2 药物扩张括约肌后经内镜取石 202

4.9.6 经内镜胆道内置管内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 203

4.9.5 经内镜鼻胆管外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 203

4.9.3 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取石 203

4.9.4 经内镜治疗胆道蛔虫症 203

4.9.9 内镜下经乳头胆囊插管及置管溶石术 204

4.9.8 胆道子母镜胆管取石 204

4.9.7 经内镜胆管狭窄气囊扩张 204

4.9.10 胰腺疾病内镜治疗 205

4.10 腹腔镜手术 206

5.1.1 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认识的转变和新分类体系 211

5.1 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病的新概念 211

Ⅱ 食管、胃、肠疾患 211

5 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现代认识 211

5.1.2 功能性胃肠病与“罗马Ⅱ诊治指南” 212

5.1.3 胃肠动力病的新概念和曼谷新分类 215

5.2.1 胃肠运动功能 218

5.2 胃肠道运动功能及有关试验 218

5.2.3 胃肠运动试验 220

5.2.2 胃肠运动的调节 220

5.3 胃肠动力药的进展:分类、药理和应用 225

5.3.1 5-羟色胺(5-HT)受体类药物 226

5.3.5 NO合成酶抑制剂 227

5.3.4 解痉药 227

5.3.2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类 227

5.3.3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227

5.4 食管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228

5.3.8 阿片肽к受体拮抗剂 228

5.3.6 CCKA受体拮抗剂 228

5.3.7 GABAB受体激动剂 228

5.4.1 环咽部运动障碍——环咽肌失弛缓症、Zenker憩室 229

5.4.3 弥漫性食管痉挛 230

5.4.2 癔球症 230

5.4.4 贲门失弛缓症 231

5.4.6 慢性假性肠梗阻 232

5.4.5 胃轻瘫综合征 232

5.4.9 胃黏膜脱垂症 233

5.4.8 盆底综合征 233

5.4.7 脾曲综合征 233

5.5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234

5.5.2 病理 235

5.5.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5

5.5.3 临床表现 236

5.5.4 诊断及分级 237

5.5.5 治疗 240

5.5.6 治疗程序及疗效分级 242

5.6.1 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方法 243

5.6 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43

5.6.3 胃大部切除后碱性反流性胃炎 244

5.6.2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244

5.6.4 胆囊切除术后反流性胃炎 245

5.6.5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246

5.7.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47

5.7 功能性消化不良 247

5.7.3 治疗 249

5.7.2 诊断与分型 249

5.7.4 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 250

5.8 肠易激综合征 252

5.8.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53

5.8.3 诊断与鉴别诊断 254

5.8.2 临床表现 254

5.8.5 药物治疗 255

5.8.4 治疗 255

6.1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现代认识 259

6.1.1 一些发病因素 259

6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现代治疗 259

6.1.2 致溃疡病的侵袭力 260

6.1.3 胃黏膜防御功能 262

6.1.5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因和发病机制上的区别 263

6.1.4 H+逆弥散学说 263

6.2.1 抗酸药物(Ⅰ) 265

6.2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265

6.2.2 抗酸药物(Ⅱ):H2受体拮抗剂(H2RA) 266

6.2.3 抗酸药物(Ⅲ):质子泵抑制剂 268

6.2.4 主要具有黏膜保护作用或具有多种治疗作用的药物 269

6.2.5 抗溃疡病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方案 271

6.3.1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272

6.3 消化性溃疡的若干特殊问题 272

6.3.2 食管溃疡 273

6.3.5 巨型胃十二指肠溃疡 274

6.3.4 穿透性溃疡(后壁溃疡穿透) 274

6.3.3 幽门管溃疡 274

6.3.7 吻合口溃疡(胃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 275

6.3.6 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 275

6.3.9 慢性消化性溃疡与真菌感染 276

6.3.8 无痛性溃疡 276

6.3.10 肝源性溃疡——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 277

6.3.11 难治性溃疡 278

6.4.1 历史回顾 279

6.4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肠病 279

6.4.3 NSAID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280

6.4.2 非甾体消炎药的分类 280

6.4.4 病理特点 282

6.4.7 癌症化疗的新靶点 283

6.4.6 新型抑制COX-2的药物 283

6.4.5 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防治 283

6.5.1 病因 284

6.5 急性胃黏膜病变 284

6.5.3 发病机制 285

6.5.2 病理 285

6.5.5 诊断 287

6.5.4 临床表现 287

6.5.6 治疗 288

6.5.7 预防 289

6.6.1 消化性溃疡大量出血 291

6.6 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外科诊治 291

6.6.3 瘢痕性幽门梗阻 292

6.6.2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92

6.7.1 胃术后早期并发症 294

6.7 胃手术后并发症 294

6.7.2 胃术后晚发并发症——机械、病理的变化 295

6.7.3 胃术后晚发并发症——生理、代谢性改变 298

7.1.1 病因学研究 301

7.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分型 301

7 慢性胃炎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301

7.1.3 悉尼胃炎新分类 303

7.1.2 慢性萎缩性胃炎A、B型分类法 303

7.1.4 2000年5月井冈山慢性胃炎新分类 304

7.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307

7.2.3 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 308

7.2.2 实验室检查 308

7.2.1 临床表现 308

7.2.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科治疗 309

7.2.5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手术治疗 310

7.3.1 巨大肥厚性胃炎(Ménétriér病) 311

7.3 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311

7.3.2 亚急性或慢性糜烂性胃炎(天花疹样糜烂,疣状胃炎) 312

7.3.3 慢性结节性胃炎(淋巴滤泡性胃炎) 313

7.3.5 嗜酸细胞性胃炎 314

7.3.4 肉芽肿性胃炎 314

8.1.1 食管癌的病因 316

8.1 早期食管癌诊断与治疗进展 316

8 消化道癌早期诊断与癌前疾病 316

8.1.3 食管癌的早期发现与防治新策略 317

8.1.2 20年来食管癌病理认识的变化 317

8.1.4 早期食管癌的细胞学诊断 319

8.1.5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 320

8.1.6 早期食管癌的X线诊断 321

8.1.9 早期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的进展——内镜下治疗及光动力疗法 322

8.1.8 早期食管癌与贲门癌 322

8.1.7 各种诊断方法的比较 322

8.2.2 BE与食管腺癌 324

8.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24

8.2 Barrett 食管研究进展 324

8.2.5 内镜诊断 325

8.2.4 BE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325

8.2.3 临床表现 325

8.2.8 治疗 326

8.2.7 BE的监测 326

8.2.6 BE的X线诊断和光学相干断层摄影术 326

增生 329

8.3.1 胃的癌前病变——胃黏膜异型 329

8.3 胃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 329

8.3.2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胃黏膜化生或恶性贫血 330

8.3.3 残胃与胃癌 331

8.3.6 巨大肥厚性胃炎(Ménétriér病)与胃癌 332

8.3.5 胃息肉与胃癌 332

8.3.4 慢性胃溃疡与胃癌 332

8.3.9 胃癌家族(属)与胃癌 333

8.3.8 某些皮肤病——胃癌癌前或相关疾病 333

8.3.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癌前疾病和胃癌 333

8.4 早期胃癌的筛查、诊断和治疗策略 334

8.4.2 早期胃癌的发现途径 335

8.4.1 早期胃癌的概念 335

8.4.3 早期胃癌的诊断策略 336

8.4.4 早期胃癌的治疗策略 337

8.5 胃MALT淋巴瘤 340

8.5.2 胃MALT淋巴瘤的分类 341

8.5.1 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341

8.5.4 Hp感染后发生胃MALT淋巴瘤的机制 342

8.5.3 胃MALT淋巴瘤与Hp感染的关系 342

8.5.5 诊断 343

8.5.6 治疗 345

8.6.1 大肠息肉的分类 347

8.6 大肠息肉 347

8.6.2 息肉状(管状)、乳头状及绒毛状腺瘤 348

8.6.4 Turcot综合征 350

8.6.3 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及Gardner综合征 350

8.6.6 色斑息肉病 351

8.6.5 幼年性结肠息肉病 351

8.6.11 其他大肠息肉样病变 352

8.6.10 增生性息肉 352

8.6.7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352

8.6.8 炎性息肉 352

8.6.9 血吸虫卵性息肉 352

8.6.12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 353

附:大肠黑变病与结肠息肉 354

8.7.1 大肠癌癌前疾病 355

8.7 早期大肠癌 355

8.7.3 早期大肠癌的概念 356

8.7.2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356

8.7.6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断及活检病理诊断 357

8.7.5 大肠癌影像学检查 357

8.7.4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 357

8.7.7 诊断程序 358

8.7.8 早期大肠癌的治疗 359

8.7.10 大肠肿瘤的化学预防研究进展 360

8.7.9 随访 360

9.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62

9.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进展 362

9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进展 362

9.1.2 诊断进展 364

9.1.3 治疗研究进展 366

9.2.2 诊断 371

9.2.1 临床表现 371

9.2 直肠炎症性肠病 371

9.2.3 鉴别诊断 372

9.2.4 治疗 373

9.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74

9.3 克罗恩病的诊治进展 374

9.3.3 诊断 376

9.3.2 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376

9.3.4 鉴别诊断 378

9.3.5 治疗 380

10.1 胃肠激素概述与临床疾病 385

10 胃肠激素与临床 385

10.1.1 胃肠肽对消化系功能的影响 386

10.1.3 几种主要胃肠激素简介 387

10.1.2 胃肠激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87

10.1.4 胃肠激素在治疗中的应用 389

10.1.5 胃肠激素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 391

10.2.2 临床特点 394

10.2.1 病理特点 394

10.2 促胃液素(胃泌素)瘤 394

10.2.3 定性诊断 395

10.2.4 定位诊断 396

10.2.6 预后 398

10.2.5 治疗 398

10.3.1 病理变化 399

10.3 胃肠道类癌和类癌综合征 399

10.3.3 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处理 400

10.3.2 发病机制 400

10.3.4 类癌综合征 401

10.3.6 类癌和类癌综合征的诊断 402

10.3.5 影像诊断 402

10.3.7 类癌及类癌综合征的治疗 403

11.1.1 幽门螺杆菌及其致病机制 405

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405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405

11.1.2 诊断 409

11.1.3 诊断标准 411

11.2.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412

11.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 412

11.2.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 413

11.2.3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414

11.2.5 其他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疾病 415

11.2.4 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415

11.2.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416

11.2.7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几个问题 418

11.2.9 疫苗的研究 419

11.2.8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复发及其处理 419

12.1.1 固有肠道菌群的分布 421

12.1 固有肠道菌群 421

12 固有肠道菌群及菌群失调 421

12.1.2 控制肠道菌群生长的机制 422

12.1.3 固有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 423

12.2 肠道菌群失调 424

12.2.1 细菌过度繁殖综合征 425

12.2.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429

12.2.3 机会感染 432

13.1.2 胃肠道真菌感染 434

13.1.1 胃肠道化脓性感染 434

13 胃肠道感染性疾病 434

13.1 胃肠道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434

13.1.3 胃肠道病毒感染 435

13.1.4 细菌性腹泻 437

13.1.5 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若干问题 440

13.2 消化系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 441

13.2.1 结核病的短程标准化学疗法 442

13.2.3 结核标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 443

13.2.2 肝、肾疾病患者抗结核的用药问题 443

13.2.5 肠结核 444

13.2.4 食管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444

13.2.7 肝结核 445

13.2.6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445

13.2.8 结核性腹膜炎 446

附: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 447

13.3.3 滋病的诊断标准 448

13.3.2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期) 448

13.3 艾滋病与消化系疾病 448

13.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448

13.3.4 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 449

13.3.5 艾滋病的消化系统表现及治疗 450

14.1 吸收不良综合征 453

14 其他胃肠病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453

14.1.3 诊断方法 454

14.1.2 临床表现 454

14.1.1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分类 454

14.1.4 引起吸收不良的一些疾病 455

14.1.5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 459

14.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460

14.2 失蛋白性胃肠病 460

14.2.4 诊断 462

14.2.3 临床表现 462

14.2.2 病理生理 462

14.2.6 几种能引起失蛋白性胃肠病的疾病 463

14.2.5 治疗 463

14.3.1 肠道血行循环 465

14.3 缺血性肠病 465

14.3.2 病因 466

14.3.4 临床表现 467

14.3.3 分类 467

14.3.6 治疗 468

14.3.5 诊断 468

15.1 病毒性肝炎的新分类系统(病因、病理、分级和分期) 471

15 病毒性肝炎诊疗现状与进展 471

Ⅲ 肝、胆、胰疾病 471

15.1.2 肝活组织检查:病理学分级、分期的依据 472

15.1.1 慢性肝炎的病因 472

附:两种非病毒性慢性肝炎的诊断要点 475

15.1.3 对病毒性肝炎诊断、分期与分级的建议 475

15.2.1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学 476

15.2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学、临床类型和功能评估 476

15.2.2 临床类型及诊断 477

15.2.3 肝炎时的肝功能评估——功能分级 478

15.3 暴发性肝衰竭与重型肝炎 480

15.3.3 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481

15.3.2 暴发性肝衰竭的病理和病因 481

15.3.1 暴发性肝衰竭涵义和分类 481

15.3.4 重型肝炎(分类、诊断)和暴发性肝衰竭 482

15.3.5 重型肝炎的严重肝外表现和(或)并发症的诊治 483

15.3.6 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的监护和药物治疗 485

15.3.8 预后评估 486

15.3.7 暂时性肝支持疗法(人工肝)和肝移植 486

15.4 病毒性肝炎(甲型至戊型)的临床综合诊断 487

15.4.2 乙型病毒性肝炎 488

15.4.1 甲型病毒性肝炎 488

15.4.3 丙型病毒性肝炎 491

15.4.4 丁型病毒性肝炎 492

15.4.5 戊型病毒性肝炎 493

15.5.1 乙型肝炎病毒(HBV)结构与病毒复制 494

15.5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和临床类型 494

15.5.2 HBV基因组和基因变异 495

15.5.3 HBV的免疫清除 497

15.5.4 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与临床类型 498

15.6.1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治疗目标 501

15.6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治疗 501

15.6.2 干扰素 502

15.6.3 新一代核苷类似物(Ⅰ):拉米夫定 504

15.6.4 新核苷酸类似物(Ⅱ):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 506

15.6.5 其他免疫调节药物 507

15.6.7 联合用药 508

15.6.6 护肝治疗 508

15.6.8 中药 509

15.6.10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的选择 510

15.6.9 抗纤维化治疗 510

15.7 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513

15.7.1 HCV的基因构成与基因变异 514

15.7.2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 515

15.7.3 丙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 516

15.7.4 HCV感染的临床谱 517

15.7.6 HCV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518

15.7.5 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518

15.7.7 丙型肝炎与肝癌以及肝外相关疾病 519

15.7.8 抗丙肝病毒治疗的对象选择和治疗应答类型 520

15.7.10 丙型肝炎治疗方案 522

15.7.9 抗丙肝病毒物药简介 522

15.7.12 丙型肝炎患者的监测和随访 524

15.7.11 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524

15.7.13 HCV感染的预防 525

15.8.1 GB病毒/庚型肝炎病毒感染 527

15.8 “非甲~非戊型肝炎”与“隐源性肝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527

15.8.2 TT病毒感染及TT病毒相关病毒 529

15.8.3 关于隐源性肝炎或不明原因肝炎 531

15.9.1 甲型肝炎的免疫预防 535

15.9 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预防 535

15.9.2 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 536

16.1.1 肝脏ECM合成增加 539

16.1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539

16 肝纤维化 539

16.1.2 ECM降解异常 540

16.1.3 贮脂细胞的凋亡 541

16.2.2 肝纤维化血清标记物 542

16.2.1 肝脏活组织检查(肝活检) 542

16.2 肝纤维化的诊断 542

16.3 肝纤维化的治疗 544

16.2.3 影像学诊断 544

16.3.3 抑制贮脂细胞激活和增生 545

16.3.2 减少炎症或抑制宿主免疫反应 545

16.3.1 去除病因 545

16.3.4 促进基质蛋白降解 547

16.3.7 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 548

16.3.6 凋亡 548

16.3.5 促进肝细胞再生 548

17.1.1 门静脉阻力增加 550

17.1 门静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550

17 门静脉高压的现代认识 550

17.1.2 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与高动力循环 553

17.2.1 门静脉高压症的分类 560

17.2 门静脉高压症的分类与病因 560

17.2.2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 561

17.3 门静脉高压症综合诊断的现状 564

17.3.1 临床诊断 565

17.3.2 预后判断 566

17.3.3 超声诊断 567

17.3.4 内镜诊断 568

17.3.6 放射性核素诊断 569

17.3.5 CT与MRI诊断 569

17.3.7 血管造影诊断 570

17.3.8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诊断 571

17.3.10 综合诊断的评价与展望 573

17.3.9 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测定 573

17.4 Budd-Chiari综合征 574

17.4.1 病因与发病机制 575

17.4.2 病理 577

17.4.4 实验室检查 578

17.4.3 临床表现 578

17.4.5 影像学检查 579

17.4.9 治疗和预后 580

17.4.8 诊断及鉴别诊断 580

17.4.6 内镜检查 580

17.4.7 肝活检 580

17.5.1 病因和发病机制 582

17.5 肝小静脉闭塞病 582

17.5.3 临床表现 583

17.5.2 病理变化 583

17.5.5 鉴别诊断 584

17.5.4 诊断 584

17.5.6 治疗 585

17.6.1 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梗阻 586

17.6 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 586

17.6.3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 587

17.6.2 脾静脉血栓形成与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 587

17.7 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 588

17.7.2 临床表现 589

17.7.1 定义与发病率 589

17.7.4 组织学诊断 590

17.7.3 内镜诊断 590

17.7.6 发病机制 591

17.7.5 鉴别诊断 591

17.7.7 治疗 592

17.8.1 病因与发病机制 594

17.8 门静脉性胆病 594

17.8.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95

17.8.3 影像检查 595

17.8.2 临床表现 595

17.8.5 治疗 596

17.9.1 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597

17.9 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诊断 597

17.9.2 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600

17.10.1 补充血容量 602

17.10 门静脉高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非手术治疗 602

17.10.2 用药物降低门静脉压 603

17.10.3 气囊压迫法 606

17.10.5 介入放射学治疗 607

17.10.4 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607

17.10.7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程序 608

17.10.6 预防肝性脑病 608

17.11.1 药物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机制 609

17.11 预防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或再出血的药物治疗 609

17.11.2 β受体阻滞剂 610

17.11.4 其他药物 612

17.11.3 长效有机硝酸酯类 612

17.11.5 联合用药 614

17.1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616

17.12.1 脾脏生理 616

17.12 门静脉高压并发脾功能亢进 616

17.12.3 临床表现和诊断 617

17.12.4 脾亢的治疗 618

17.13.1 血流动力学变化 620

17.13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620

17.13.4 诊断 621

17.13.3 临床表现 621

17.13.2 解剖学特点 621

17.13.5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大出血的外科治疗 623

17.13.6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625

17.13.7 顽固性腹水的外科治疗 626

18.1.2 发病机制 627

18.1.1 定义、命名与分型 627

18 肝功能不全及有关问题 627

18.1 肝性脑病的现代认识与治疗 627

18.1.4 临床表现 630

18.1.3 神经病理学 630

18.1.5 实验室检查 631

18.1.6 诊断 633

18.1.7 治疗 635

18.2.1 脑水肿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 639

18.2 重症肝病并发脑水肿、脑疝 639

18.2.3 ALF脑水肿的处理 640

18.2.2 临床表现与诊断 640

18.3.1 肝病出血的机制 642

18.3 肝病出血的机制及其诊治 642

18.3.2 肝病出血的实验室检查 646

18.3.3 肝病出血的防与治 648

18.4.2 DIC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651

18.4.1 肝病并发DIC的发病机制 651

18.4 肝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51

18.4.3 肝病并发DIC的诊断 652

18.4.6 DIC的治疗 653

18.4.5 肝病并发DIC的预防 653

18.4.4 DIC继发性纤溶与原发性纤溶的鉴别诊断 653

18.5.1 内毒素的结构与生物活性 655

18.5 重症肝病与内毒素血症 655

18.5.3 肝病时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机制 656

18.5.2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656

18.5.4 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损害 657

18.5.5 内毒素引起的肝外并发症 658

18.5.6 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与治疗 659

18.6 肝肾综合征 661

18.6.3 临床类型 662

18.6.2 临床表现 662

18.6.1 肝肾综合征的分类 662

18.6.5 鉴别诊断 663

18.6.4 诊断标准 663

18.6.6 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664

18.6.8 处理 668

18.6.7 预后判断 668

18.7.1 临床表现 671

18.7 肝肺综合征 671

18.7.2 诊断 672

18.7.3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673

18.7.4 处理 674

18.8 肝性胸腔积液与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 676

18.8.1 肝性胸腔积液 677

18.8.2 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 678

18.9.2 常规内科疗法 680

18.9.1 涵义及诊断 680

18.9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680

18.9.4 腹腔穿刺放腹水 682

18.9.3 腹水回输治疗 682

18.9.7 肝移植 683

18.9.6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683

18.9.5 腹腔-颈内静脉分流术 683

18.10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684

18.10.2 易患因素 685

18.10.1 基础病变和发病机制 685

18.10.6 诊断和鉴别诊断 686

18.10.5 腹水常规检查和培养 686

18.10.3 病原学 686

18.10.4 临床表现 686

18.10.7 治疗 687

18.10.9 预后 688

18.10.8 预防用药 688

18.11 肝性脊髓病 689

18.11.3 临床表现 690

18.11.2 病理 690

18.1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690

18.11.6 治疗 691

18.11.5 诊断和鉴别诊断 691

18.11.4 辅助检查 691

18.12 肝源性糖尿病 692

18.11.7 预后及预防 692

18.12.2 临床特点与诊断 693

18.12.1 发病机制 693

18.12.3 治疗 694

19.1.2 致病因素 696

19.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696

19 原发性肝癌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696

19.1 肝癌的流行病学、病因与生物学特性 696

19.2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分级、分期和分型 697

19.1.3 影响预后的肝癌生物学特性 697

19.2.2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型 698

19.2.1 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分级和肉眼分型 698

19.2.3 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 699

19.3.1 不同病期肝癌的临床表现 700

19.3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700

19.3.2 特殊类型肝癌的特殊表现 701

19.3.3 肝癌少见表现——伴癌综合征 702

19.4.1 肝癌标记(Ⅰ)——甲眙蛋白 703

19.4 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03

19.4.2 肝癌标记(Ⅱ)——肝癌基因标记以及AFP以外肝癌标记的筛选 704

19.4.3 影像诊断(Ⅰ)——超声 706

19.4.6 放射性核素显像 707

19.4.5 影像诊断(Ⅲ)——肝动脉造影 707

19.4.4 影像诊断(Ⅱ)——CT和MRI   707

19.4.8 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708

19.4.7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 708

19.5 原发性肝癌的现代治疗 710

19.5.2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肝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711

19.5.1 手术切除及非切除(姑息性)外科治疗 711

19.5.3 肝动脉化疗栓塞 712

19.5.4 超声介入瘤内注射疗法 713

19.5.5 超声介入肿瘤毁损治疗 714

19.5.7 放射治疗 715

19.5.6 光动力学疗法 715

19.5.8 化学药物治疗 716

19.5.12 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717

19.5.11 中药 717

19.5.9 导向治疗 717

19.5.10 生物治疗 717

19.6.1 小肝癌的涵义和诊断标准 719

19.6 小肝癌的诊治: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希望 719

19.6.3 小肝癌的定性诊断 720

19.6.2 小肝癌的病理特点 720

19.6.4 小肝癌的影像诊断 721

19.6.5 小肝癌的鉴别诊断 722

19.6.7 肝癌的早期发现——小肝癌的来源 723

19.6.6 小肝癌治疗的现况和进展 723

19.7 肝癌相关并发症诊疗进展 724

19.7.1 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PTC) 725

19.7.2 肝癌并发胆管癌栓 726

19.7.5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 727

19.7.4 肝癌并发胆汁瘤 727

19.7.3 肝癌合并布加综合征 727

19.7.6 肝癌自发性破裂 728

19.8.2 肝癌复发与转移的机制 729

19.8.1 复发癌的来源和肝癌术后复发的因素 729

19.8 肝癌根治性切除后复发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729

19.8.3 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预测与早期诊断 730

19.8.4 复发与转移的防治措施 731

20.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732

20.1 自身免疫性肝炎 732

20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732

20.1.4 临床类型 733

20.1.3 实验室检查 733

20.1.2 临床表现 733

20.1.6 AIH的诊断 735

20.1.5 自身免疫重叠综合征 735

20.1.7 AIH的治疗 736

20.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737

20.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738

20.2.3 临床表现 739

20.2.2 病理 739

20.2.4 实验室检查 741

20.2.7 治疗 742

20.2.6 诊断 742

20.2.5 影像学、内镜检查及肝活组织检查 742

20.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744

20.2.8 预后 744

20.3.2 病理 745

20.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745

20.3.4 辅助检查 746

20.3.3 临床表现 746

20.3.5 诊断和鉴别诊断 747

20.3.6 并发症 748

20.3.7 治疗 749

20.3.8 预后 750

20.4.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751

20.4 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重叠综合征 751

综合征 752

20.4.2 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重叠 752

20.4.3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伴发病 754

21.1.1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756

21.1 阿米巴肝脓肿诊疗现状与进展 756

21 肝脓肿临床诊治的进展 756

21.1.3 诊断 757

21.1.2 临床表现及分型 757

21.1.4 阿米巴肝脓肿的并发症 758

21.1.5 鉴别诊断 759

21.1.6 治疗 760

21.2.2 临床表现 763

21.2.1 感染途径和病理改变 763

21.2 细菌性肝脓肿诊疗现状与进展 763

21.2.4 诊断 764

21.2.3 并发症 764

21.2.6 治疗 765

21.2.5 鉴别诊断 765

22.1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 769

22.1.1 Gilbert病 769

22 遗传性肝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769

22.1.3 Dubin-Johnson综合征 771

22.1.2 Crigler-Najjar综合征 771

22.1.4 Rotor综合征 772

22.2.2 临床表现 774

22.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774

22.2 血色病 774

22.2.6 其他辅助诊断 775

22.2.5 病理诊断 775

22.2.3 临床诊断 775

22.2.4 实验室诊断 775

22.3 血卟啉病 776

22.2.7 治疗 776

22.3.3 临床表现 777

22.3.2 发病机制 777

22.3.1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777

22.3.4 临床特点 778

22.3.5 诊断和鉴别诊断 780

22.3.6 肝性血卟啉病的防治 781

22.4.2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783

22.4.1 铜生理代谢 783

22.4 肝豆状核变性 783

22.4.4 预后 784

22.4.3 临床表现 784

22.4.5 诊断 785

22.4.6 治疗 786

23.1.1 发病机制 788

23.1 酒精性肝病的诊治进展 788

23 其他肝病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788

23.1.3 临床表现 790

23.1.2 病理改变 790

23.1.6 治疗 791

23.1.5 影像学检查 791

23.1.4 实验室检查 791

23.1.7 乙醇依赖性戒断综合征 792

23.2.1 基本概念 794

23.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794

23.2.2 临床表现 795

23.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796

23.2.3 发病机制 796

23.2.5 治疗 799

23.2.6 预后与转归 800

23.2.7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801

23.3.1 发病机制 802

23.3 药物性肝病 802

23.3.2 病理 803

23.3.5 治疗 805

23.3.4 诊断及鉴别诊断 805

23.3.3 临床表现 805

23.4 妊娠与肝病 806

23.4.2 妊娠与肝病的表现形式 807

23.4.1 妊娠期正常肝脏 807

23.4.3 妊娠急性脂肪肝 808

23.4.4 先兆子痫 810

23.4.5 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aemolysis-elevatcd liver enzymes and low blood platelet count,HELLP)综合征 812

23.4.6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815

23.4.7 妊娠合并的其他肝病 816

23.5.1 发病机制 818

23.5 肝淀粉样变 818

23.5.2 淀粉样变的分型 819

23.5.3 肝淀粉样变的病理 820

23.5.4 肝淀粉样变的诊断 821

23.5.5 治疗 822

23.5.6 预后 823

23.6.1 RS发病情况 824

23.6 Reye综合征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 824

23.6.2 病因 825

23.6.4 临床表现 826

23.6.3 发病机制 826

23.6.6 治疗 827

23.6.5 诊断及鉴别诊断 827

23.7.1 单纯性肝囊肿 829

23.7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829

23.7.3 肝囊腺瘤 830

23.7.2 成人多囊肝病 830

24.1.2 我国胆石病的患病率 832

24.1.1 我国胆石病病谱的变迁 832

24 胆石症与胆系感染 832

24.1 胆石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 832

24.2 胆石成因研究的进展 833

24.1.4 胆石病的遗传性 833

24.1.3 胆石病的危险因素 833

24.2.1 胆固醇结石的成石机制 834

24.2.2 胆红素结石的成石机制 835

24.3.2 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836

24.3.1 结石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 836

24.3 结石性胆囊炎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836

24.3.3 结石性胆囊炎的影像诊断 837

24.3.4 结石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 838

24.3.5 胆囊结石与结石性胆囊炎的非手术治疗 839

24.3.6 胆囊结石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治疗 841

24.4.1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843

24.4 胆管结石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843

24.4.3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846

24.4.2 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846

24.4.4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848

24.4.6 胆管结石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849

24.4.5 胆管残余结石 849

24.5 无石性胆囊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850

24.5.3 非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 851

24.5.2 临床表现与诊断 851

24.5.1 病因与发病机制 851

24.6.1 病因及发病机制 852

24.6 重症急性胆管炎(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 852

2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853

24.6.3 治疗 854

25.1.2 肝门部胆管癌的定性诊断 856

25.1.1 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诊断 856

25 胆系疾病诊治的若干问题 856

25.1 高位胆管癌诊治进展 856

25.1.3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857

25.2.1 影像诊断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859

25.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859

25.2.3 常见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和治疗 860

25.2.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表现 860

25.2.4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 862

25.3.1 正常胆道功能 863

25.3 胆道功能障碍 863

25.3.2 胆囊功能障碍 864

25.3.3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 865

25.4 老年人胆系疾病 866

25.3.4 肝胆疾病时Oddi括约肌功能情况 866

25.4.1 胆石症和胆系感染 867

25.4.2 胆囊、胆管癌 868

25.4.4 老年人胆系疾病的误诊情况 869

25.4.3 老年人胆系疾病伴随症 869

25.4.5 老年人胆系疾病的治疗问题 870

25.4.6 并发症及死亡原因 871

26.1.1 病因学 873

26.1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 873

26 胰腺炎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873

26.1.2 发病机制 874

26.1.4 临床表现 875

26.1.3 病理变化 875

26.1.5 实验室检查 876

26.1.6 影像学与内镜检查 877

26.1.7 AP的诊断 878

26.1.9 AP的一般治疗 880

26.1.8 鉴别诊断 880

26.1.11 抗生素的应用 881

26.1.10 中药治疗 881

26.1.12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防治 882

26.1.13 AP的外科治疗 883

26.2.1 肠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衰竭 885

26.2 重症急性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防治 885

26.2.2 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886

26.2.4 循环衰竭 887

26.2.3 急性肾衰竭 887

26.2.6 肝功能障碍 888

26.2.5 胰性脑病 888

26.3 慢性胰腺炎的诊断 889

26.3.2 病理变化 890

26.3.1 病因与分类 890

26.3.5 实验室检查 891

26.3.4 并发症 891

26.3.3 临床表现 891

26.3.6 影像学检查 892

26.3.7 诊断标准 893

26.4 慢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新论 895

26.4.2 胰源性腹泻、消化不良与胰酶替代疗法 896

26.4.1 病因治疗 896

26.4.3 胰源性糖尿病的处理 897

26.4.4 胰源性腹痛的治疗 898

26.4.5 胰管狭窄的治疗 899

26.4.8 胰假性囊肿和胰潴留性囊肿的处理 901

26.4.7 慢性胰腺炎胆管狭窄的治疗 901

26.4.6 胰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901

26.4.11 慢性胰腺炎手术指征及主要手术疗法 903

26.4.10 慢性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 903

26.4.9 胰腺分裂的治疗 903

附: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5年南京) 904

27.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的进展 908

27 胰腺癌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908

27.1.1 胰腺癌的易感因素与高危人群 909

27.1.2 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 910

27.1.3 胰腺癌的早期发现 911

27.2 胰腺癌相关的肿瘤标记与分子病理诊断 912

27.2.1 蛋白质类肿瘤标记物 913

27.2.2 基因分子标记物 915

27.2.4 肿瘤基因分子的联合检测 918

27.2.3 端粒酶 918

27.3 影像、内镜新技术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919

27.3.1 CT成像新技术 922

27.3.3 内镜超声(EUS)与小探头管道内超声(IDUS) 924

27.3.2 MRI成像新技术 924

27.3.6 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925

27.3.5 2-[18F]荧光-2-脱氧-D-葡萄糖正电子发光体层扫描 925

27.3.4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925

27.3.8 经口胰管内镜与原位胰腺癌诊断 926

27.3.7 内镜介导细胞刷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胰管黏膜活检 926

27.4 胰腺癌的现代治疗 928

27.4.1 外科治疗——根治性手术 929

27.4.3 内镜相关的姑息性治疗 931

27.4.2 外科治疗——姑息性手术 931

27.4.4 化学药物治疗 933

27.4.5 放射治疗 935

27.4.7 基因治疗 937

27.4.6 免疫治疗 937

27.4.8 综合治疗 938

27.4.9 胰腺癌的预后 939

缩略语一 941

附录一 941

缩略语二 本书所用血液病名词缩略语索引 946

消化系统综合征索引 947

附录二 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