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测绘学的任务及作用 1
第1章 绪论 1
1.2 测量学的目的及要求 2
1.3 测量学的发展及现状 3
习题 4
2.1.1 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5
2.1.2 地球椭球体 5
习题 11 5
第2章 测量学的基本知识 5
2.1 地球形状与地球椭球体 5
2.2.2 大地坐标系 7
2.2 地面点位的确定 7
2.2.1 地理坐标系 7
2.2.3 空间直角坐标系 8
2.2.4 平面直角坐标系 8
2.2.5 高斯投影及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9
2.2.6 高程系统 11
2.3 WGS-84坐标系 12
2.4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范围 13
2.4.1 对水平距离的影响 14
2.4.2 对水平角度的影响 15
2.4.3 对高程的影响 15
习题 16
2.5 测量工作概述 16
第3章 水准测量 17
3.1 水准测量原理 17
3.2 微倾水准仪及水准尺 19
3.2.1 望远镜 19
3.2.2 水准器 20
3.2.3 水准尺 22
3.2.4 尺垫及尺桩 24
3.3 常规水准仪的使用 24
3.4.1 激光水准仪 26
3.4 激光水准仪及数字水准仪 26
3.4.2 数字水准仪 27
3.5 水准路线测量 28
3.5.1 水准路线的布设 28
3.5.2 水准测量外业施测 29
3.6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32
3.6.1 仪器误差 32
3.6.2 观测误差 34
3.6.3 外界条件的影响 35
3.7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36
3.7.1 水准仪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36
3.7.2 检验与校正 37
习题 42
3.7.3 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器性能检验 42
第4章 角度测量 44
4.1 角度测量原理 44
4.1.1 水平角测量原理 44
4.1.2 垂直角测量原理 44
4.2 光学经纬仪 45
4.2.1 光学经纬仪的基本构造 45
4.2.2 光学经纬仪的使用 48
4.3 电子经纬仪 50
4.3.1 编码度盘测角系统 50
4.3.2 光栅度盘测角系统 51
4.4.2 测回法 53
4.4.1 观测前的准备 53
4.4 水平角测量 53
4.4.3 方向观测法 54
4.5.1 竖盘的构造 56
4.5 竖直角测量 56
4.5.2 竖角(高度角)的计算 57
4.5.3 指标差的计算 58
4.5.4 竖角的观测 59
4.6 角度测量误差分析 60
4.6.1 仪器误差 60
4.6.2 对中误差及目标偏心误差 62
4.6.3 照准误差与读数误差 63
4.6.4 外界条件的影响 64
4.7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64
4.7.1 经纬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64
4.7.2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65
习题 69
第5章 距离测量 71
5.1 钢尺量距 71
5.1.1 量距工具 71
5.1.2 直线定线 72
5.1.3 距离丈量 73
5.1.4 钢尺检定 75
5.2 钢尺量距成果化算 75
5.2.1 尺长改正 75
5.2.2 温度改正 75
5.2.3 倾斜改正 76
5.2.4 距离改正算例 76
5.3 视距测量 77
5.3.1 视线水平时的视距公式 78
5.3.2 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 80
5.4 电磁波测距 81
5.3.3 视距常数的测定 81
5.4.1 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 81
5.4.2 脉冲式光电测距仪 82
5.4.3 相位式光电测距仪 83
5.4.4 距离测量 85
5.4.5 测距边改正计算 86
5.5 直线定向 87
5.5.1 直线定向的方法 88
5.5.2 正、反坐标方位角及其推算 90
习题 91
第6章 全站仪 93
6.1 全站仪的基本组成及分类 93
6.1.1 全站仪的基本组成 93
6.1.2 全站仪的分类 94
6.2 全站仪的使用 94
6.2.1 SET2110型全站仪 94
6.2.2 测量前的准备 97
6.3 全站仪在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100
6.3.1 后方交会测量 100
6.3.2 放样测量 101
6.3.3 偏心测量 102
6.3.4 对边测量 103
6.3.5 悬高测量 104
6.4 全站仪测距误差检定 104
6.4.1 仪器外观及功能检查 105
6.4.2 测距轴与视准轴吻合性及测程的检定 105
6.4.3 调制光波相位不均匀性误差及幅相误差检定 106
6.4.4 测尺频率的检定 108
6.4.5 周期误差的检定 108
6.4.6 仪器常数的测定 110
6.5 全站仪测角误差检定 112
6.5.1 补偿器零点差的调整 113
6.5.2 照准部旋转时基座位移产生的误差检定 113
6.5.3 全站仪其他检查项目 114
第7章 GPS定位技术 116
7.1 概述 116
7.2 GPS系统的组成 117
7.2.1 空间星座部分 117
7.2.2 地面监控部分 119
7.2.3 用户设备部分 120
7.3.1 GPS绝对定位原理 121
7.3 GPS定位原理 121
7.3.2 GPS相对定位原理 122
7.3.3 静态相对定位的观测方程及其解算 125
7.4 差分GPS测量原理 131
7.4.1 伪距差分原理 132
7.4.2 位置差分原理 132
7.4.3 载波相位差分原理 133
7.5 GPS卫星信号接收机 137
7.5.1 GPS卫星信号接收机的分类 137
7.5.2 GPS接收机的组成 140
7.6 GPS测量外业实施 144
7.6.1 GPS点的选择 144
7.6.2 外业观测 146
7.6.3 数据预处理 148
7.6.4 观测成果外业检核 150
7.6.6 GPS网平差处理 151
7.6.5 野外返工 151
7.7 技术总结与上交资料 152
7.7.1 技术总结 152
7.7.2 上交资料 153
习题 153
第8章 测量误差基本理论 154
8.1 测量误差的概念 154
8.1.1 误差产生的原因 154
8.1.2 测量误差的分类 155
8.2 偶然误差的特性 156
8.3 评定精度的标准 158
8.3.1 中误差 158
8.3.3 相对误差 162
8.3.2 极限误差 162
8.4 误差传播定律 163
8.5 不同精度观测值的直接平差 165
8.5.1 权的概念 165
8.5.2 测量中确定权的方法 166
8.5.3 不同精度观测值的最或是值(加权算术平均值)计算 168
8.5.4 不同精度观测的精度评定 168
习题 170
第9章 控制测量 172
9.1 控制测量概述 172
9.1.1 控制测量作用及原则 172
9.1.2 国家控制网 172
9.1.3 工程控制网 176
9.2.1 地方独立坐标系 178
9.2 地方坐标系及坐标系统转换 178
9.2.2 国家坐标系 179
9.2.3 坐标系统转换 180
9.3 平面控制测量 182
9.3.1 概述 182
9.3.2 导线测量的外业 183
9.3.3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184
9.3.4 三角测量 190
9.3.5 前方交会法 192
9.3.6 侧方交会法 194
9.3.7 距离交会法 194
9.3.8 后方交会法 194
9.4 高程控制测量 196
9.4.1 三、四等水准测量 196
9.4.2 三角高程测量 198
习题 202
第10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204
10.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04
10.1.1 地形图概念 204
10.1.2 地形图的比例尺 205
10.2 地形图的符号 206
10.2.1 地物符号 206
10.2.2 地貌符号 208
10.3 地形图的分幅编号及图廓注记 213
10.3.1 正方形或矩形分幅编号及图廓注记 213
10.3.2 梯形分幅编号及图幅注记 214
10.4 传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 217
10.4.1 测图前基本工作 217
10.4.2 几种常规测图方法 218
10.5 数字化测图 221
10.5.1 概述 221
10.5.2 野外数据采集方法 223
10.5.3 计算机成图 225
习题 233
第11章 测量学的基本应用 234
11.1 建筑施工测量 234
11.1.1 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测量 234
11.1.2 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237
11.1.3 工业建筑施工测量 240
11.2 线路工程测量 242
11.2.1 带状地形图测绘 242
11.2.2 圆曲线的测设 244
11.2.3 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测设 246
11.2.4 竖曲线的测设 249
11.3 隧道工程测量 250
11.3.1 隧道工程地面控制测量 250
11.3.2 隧道施工测量 252
11.3.3 隧道(巷道)的贯通测量 258
11.4 变形监测 262
11.4.1 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262
11.4.2 变形监测的特点和方法 263
11.4.3 建筑物(构筑物)变形观测系统 264
11.4.4 建筑物沉降观测 265
11.4.5 变形分析 267
11.4.6 变形测量成果整理 268
习题 269
主要参考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