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徽州:12—18世纪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典范之区 1
第一章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区的形成与变迁 16
一 徽州学术文化区形成的标志 17
表一 宋代徽州学者著述数量及分布表 18
图一 唐宋元明清徽州学者著述比较线状图 18
图表索引 18
图二 《皖人书录》著录宋人著述地域分布图 20
表二 《皖人书录》著录宋代学者之分布表 21
表三 宋代徽州有科举功名者人数一览表 23
表四 宋代皖版书地区分布表 27
图三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歙州政区图 39
图四 宋元明清徽州境域变迁图 41
二 徽州学术文化区形成的地理环境 42
三 徽州学术文化区变迁的历史考察 55
图五 宋代徽州学者著述数量分布柱状图 55
图七 《新安学系录》著录宋代学者分布柱状图 56
图六 《徽州府志》著录宋代作者分布柱状图 56
图八 宋代徽州有科举功名者分布柱状图 57
图九 南宋徽州区域学术文化格局图 60
表五 元明徽州学者著述数量及分布表 63
图十 元明徽州区域学术文化格局图 68
表六 清代徽州学者著述数量及分布表 71
图十一 清代徽州区域学术文化三级构造图 73
第二章 徽州区域传统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 75
一 南宋至明代前期:朱子学之一统时期 75
二 明代中后期:朱子学与心学杂存时期 103
三 清代:朴学独盛时期 115
第三章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区域表征 129
一 延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129
二 兼容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135
三 学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43
表七 《四库全书》著录徽州学者重要著述书目表 144
一 徽州学术文化中心地的类型和分布 159
第四章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空间传播 159
表八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第三层级中心地举要表 177
二 徽州学术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 186
表九 《四库全书》收录210种徽州学者著述采进地分类表 205
三 徽州学术文化空间传播的特点 209
表十 徽派朴学外郡主要人物之里贯表 211
第五章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景观 218
一 物质文化景观 218
表十一 徽州牌坊举要及其六县分布表 219
图十二 宋元明清徽州书院分布图 224
表十二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人物之丘墓及其分布表 229
二 非物质文化景观 232
主要参考文献 239
附录一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大事系年 250
附录二 宋元明清四朝微人著述要目 267
后记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