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研究内容 2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3
1.4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并购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演进与框架 13
2.1 企业并购理论回顾 13
2.1.1 传统企业并购理论 13
2.1.2 配置性接管的理论研究 18
2.1.3 交易费用理论与纵向并购 24
2.1.4 价值低估理论 26
2.1.5 信息与信号理论 27
2.1.6 财务协同理论 29
2.1.7 自大假说 30
2.1.8 小结:并购理论研究演进的线索 31
2.2 银行并购研究的发展与方法论演进 32
2.2.1 银行并购研究的发展:市场价值效应、效率效应及其他绩效 33
2.2.2 银行并购研究方法的演进 40
2.2.3 小结:“并购悖论”、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及银行并购研究的深化 43
第三章 银行并购的经济学分析 45
3.1 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 45
3.2 银行的金融中介特征与银行并购的特征 50
3.3.1 银行并购的收益 55
3.3 银行并购的收益、成本与价值创造 55
3.3.2 银行并购的成本 63
3.3.3 银行并购的价值创造 70
第四章 银行并购的国际经验 74
4.1 国际银行业并购历程 74
4.2 欧美银行并购:基于盈利需求的市场主导模式 77
4.2.1 银行并购的动机和背景:盈利需求与经济金融条件的变化 78
4.2.2 银行并购的特征: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趋势 80
4.2.3 政府偏好的实现 87
4.3.1 金融稳定为目标函数 89
4.3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并购:基于金融稳定需求的政府主导模式 89
4.3.2 银行并购的特征:以风险化解为核心 91
4.3.3 政府主导与政府作用的发挥 94
4.4 经验与启示 97
第五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实证研究 99
5.1 中国银行业并购历程及其演进逻辑 99
5.1.1 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城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处置中的金融稳定工具 99
5.1.2 商业银行接管和收购有问题金融机构:支付风险处置中的金融稳定工具 101
5.1.3 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收购:金融稳定效应与市场势力效应的结合之一 105
5.1.4 外资参股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稳定效应与市场势力效应结合之二 113
5.1.5 产业资本控股中小银行:机会主义行为与风险化解 123
5.1.6 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 126
5.2 特征和差异:银行并购模式的比较 128
5.2.1 目标函数和行动路径不同 128
5.2.2 约束条件不同 132
5.3 中国银行业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133
5.3.1 绩效评价 133
5.3.2 案例分析:财务指标的指数分析 137
5.3.3 相关结论 140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初始条件及其影响 143
6.1 渐进转轨中的替代型改革战略与银行并购的替代效应 143
6.1.1 替代型改革战略 145
6.1.2 有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6
6.1.3 银行并购的风险化解效应:一个银行挤兑模型的扩展 153
6 2 政策法律环境对我国银行并购的影响 159
6.3 市场机制的发展与我国银行并购的交易成本 165
6.4 中国银行业产权交易从“准并购”向并购的过渡 169
第七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与效率损失 177
7.1 政府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内在逻辑 177
7.2 银行效用主导与政府效用主导的效率比较分析 179
7.2.1 银行效用主导的银行并购 179
7.2.2 政府效用主导的银行并购:新制度经济学“国家模型”的应用和扩展 183
7.3 银行效用的弱约束 192
7.3.1 剩余收益索取权部分向银行转移 193
7.3.2 股东多元化与国家控股的性质 195
7.3.3 政府为国有银行承担的风险和提供的补贴 196
7.3.4 国有、国控银行重大人事任免权仍由政府持有 199
7.4 政府行为的效率边界与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的修正 201
7.4.1 政府行为的效率边界 201
7.4.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修正 204
第八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中的整合问题 210
8.1 并购整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210
8.2 银行并购整合中核心能力的保护、转移、扩散与发展 214
8.3 中国银行业并购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8
8.4 并购整合的改进 224
第九章 效率、市场势力与我国中小银行并购问题 226
9.1 效率与市场势力之争 226
9.2 威廉姆森并购福利权衡模型及市场势力研究的新进展 227
9.3 国有银行的行政垄断与中小银行的低效竞争 231
9.4 我国中小银行并购的帕累托改进绩效 237
第十章 结论与创新 239
10.1 主要结论 239
10.2 创新 242
参考文献 245
致谢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