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发达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达人,袁国钦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2161606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原由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全书共十四章,分别论述了国际法名称的演变,东方古代国际法,希腊罗马时代之国际法,中世纪之国际法,格老秀斯前后国际法学先觉之生平及其学说,自威斯特发里亚会议至法国大革命,自维也纳会议至巴黎会议,自巴黎会议至柏林会议,自柏林会议至世界大战爆发,世界大战与国际法,世界大战后之国际法等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史观国际法之意义 1

第二节 国际法发达史之资料 3

国际法性质之演变 3

国际法之定义 3

基督教与国际法之发达 3

国际法发达史之任务 3

希利教授之意见 3

巴尔特之意见 3

第三节 国际法发达之史的阶段 8

外交文书及其他 8

国际法之渊源 8

学者对“法源”之基本观念 8

国际习惯 8

条约 8

国际判决及国内判决 8

公法家之意见及学会之决议 8

第一节 国际法名称与Jus Gentium 12

第二章 国际法名称之演变 12

芬维克分为七阶段 12

罗伦斯分为三个时期 12

松原一雄之划分 12

奥本海三种基本标准之特色 12

本书划分之标准及方针 12

第二节 International Law名称之由来 14

罗马法的Jus Gentium 14

名称之起源 14

第三节 Inter. Law与Law of Nations 15

International Law 15

Jus intergentes 15

Law of Nations 15

第一节 中国之古代国际法 18

第三章 东方古代国际法 18

勒罗尔之意见 18

赫尔之意见 18

乌尔西之意见 18

Interstate law 18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18

第二节 印度之古代国际法 30

结论 30

绪言 30

国际规律 30

国际道德 30

国际仪貌 30

国际公理 30

周室之国际地位 30

方伯之国际地位 30

诸侯之国际地位 30

附庸国之国际地位 30

永久中立国之国际地位 30

夷狄国际地位 30

国家之要素 30

国家之承认 30

外交使节之种类 30

外交使节之等级 30

外交使节的席次 30

外交使节的信证 30

外交使节的特权 30

和平的息争手段 30

仲裁裁判 30

弭兵之会 30

衣裳之会 30

兵车之会 30

战争之意义 30

自卫 30

征伐 30

致羁 30

战时之法则 30

宣战 30

兵以鼓进,未成列者不击 30

害敌手段 30

俘虏之待遇 30

不得擅灭人国 30

武装中立说 30

略取之原则 30

第一节 希腊时代之背景 33

第四章 希腊罗马时代之国际法 33

部落国家 33

阶级制度 33

主权国家 33

Manu 33

Yajnavakya 33

Arrhassastra 33

国际法术语 33

主权之行使 33

缔结条约 33

使节任务 33

交战法规 33

第二节 希腊时代之国际法 34

外交关系 34

菲力普逊之意见 34

都市国家 34

海外通商 34

第三节 罗马时代之国际法 37

Proxenus 37

希腊的法律与习惯 37

制裁的宗教 37

近代精神的习惯法 37

宗盟会议 37

同盟及仲裁条约 37

交战法规 37

外交使节 37

第一节 中世纪之两大思潮 40

第五章 中世纪之国际法 40

芬维克之主张 40

万民法 40

罗马交战法规 40

宣战理由 40

完结战争方式 40

第二节 罗马教会与国际法 41

奥本海之研究 41

中世纪 41

罗马教会保守思想 41

封建主义 41

第三节 十字军东征与国际法 43

教会法 43

宗门和平律 43

上帝休战 43

使节制度的发达 43

第四节 文艺复兴与国际法 46

领事裁判权条款 46

十字军东征之影响 46

骑士主义 46

第五节 宗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 48

常设使节制度之发达 48

海上法规 48

公海自由之原则 48

第二节 勃朗之生平及其著述 50

第一节 绪言 50

反宗教及尊王论 50

德意志帝国分裂 50

三十年战争之主因 50

第六章 格老秀斯前后国际法学先觉之生平及其学说 50

第三节 阿亚拉之生平及其学说 51

勃朗之精神 51

勃朗之生平 51

使节论 51

第四节 金特里斯之生平及其学说 52

何谓义战 52

阿亚拉之生平 52

公战法及军纪论 52

第五节 格老秀斯之生平及其学说 62

局外中立 62

金特里斯之生平 62

战时法 62

外交官论 62

西班牙辩护论 62

国际法的概念 62

国家团体 62

市民本位 62

交通自由 62

海洋自由 62

公使 62

条约 62

战争之性质及目的 62

战争的理由 62

战争的实行 62

战争的终局 62

第六节 苏世之生平及其学说 72

格老秀斯学说在国际法上之影响 72

格老秀斯之生平 72

捕获法论 72

海洋自由论 72

和平法规论 72

第七节 普芬道夫之生平及其学说 77

苏世学说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77

苏世之生平 77

苏世之著述 77

国际法的定义及渊源 77

领土主权与国家政策 77

公使与外交 77

战时国际法论 77

中立及战时禁制品 77

第一节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与国际法 80

第七章 自威斯特发里亚会议至法国大革命 80

普芬道之生平 80

自然法及国民法 80

论政教分离 80

第二节 势力均衡主义与同盟战争 82

和约对国际法上之影响 82

三十年战争之影响 82

威斯特发里亚媾和条约内容 82

第三节 俄罗斯发展与美国独立参加欧洲国际法团体之形势 86

乌特勒支条约 86

势力均衡主义之意义 86

主权国家观念之确立 86

均势对国际法之影响 86

国际政治之新发展 86

英荷瑞同盟 86

英瑞法同盟 86

德丹西布荷同盟 86

路易十四之野心 86

德英荷瑞丹西等联盟 86

第四节 海上法规之发达与武装中立国联盟 88

北美合众国独立 88

俄国参与欧洲国际关系 88

对普防御同盟 88

七年战争 88

欧洲两大敌对战线 88

七年战争结果 88

瓜分波兰 88

俄土克瑞古卡纳尔吉和约 88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欧洲联盟及大陆封锁 91

武装中立条约 91

海上法规发达之原始 91

Consolato del Mare 91

敌船敌货主义 91

自由船自由货 91

纸上的封锁 91

实力封锁 91

敌船 91

武装中立 91

第一次武装中立联盟 91

第二次武装中立联盟 91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与国际法 94

第八章 自维也纳会议至巴黎会议 94

国家权利宣言 94

各国干涉法国革命政策 94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94

大陆封锁 94

航海条例 94

出航中止律 94

第二节 正统主义与不干涉主义 96

禁止奴隶买卖 96

巴黎条约 96

正统主义胜利 96

神圣同盟 96

国际河川自由航行 96

制定使节阶级 96

第三节 门罗主义与国际法 98

民族国家的原则 98

五强羁制 98

什么是正统主义 98

束欧三国宣言 98

不 98

干涉的原则 98

第四节 海峡问题与黑海中立 100

门罗主义在国际法上之地位 100

门罗主义 100

非殖民的原则 100

非干涉的原则 100

第五节 巴黎条约与巴黎宣言 101

五国伦敦条约 101

黑海中立为国际法上新原则 101

海峡问题之经纬 101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与近代国家观念 103

第九章 自巴黎会议至柏林会议 103

土耳其参与欧洲国际团体 103

巴称条约 103

巴黎宣方 103

美国与巴黎宣言 103

第二节 华盛顿三原则与陆战规则 105

民族国家为国际法发达之真正基础 105

民族主义之勃兴 105

第三节 红十字条约 106

美国陆军训令 106

亚拉巴马号事件 106

华盛顿三原则之内容 106

第四节 卢森堡永久中立之意义 107

新日内瓦协约 107

日内瓦协约 107

红十字条约适用于海战之追加条款 107

第六节 黑海中立与近代条约 108

各国未加批准 108

卢森堡为永久中立国之历史 108

永久中立国在国际法上之地位 108

第五节 圣彼得堡宣言与陆战法规 108

圣彼得堡宣言之成立 108

第七节 布鲁塞尔宣言 109

伦敦会议宣言 109

黑海中立之意义 109

俄国废弃巴黎条约中黑海中立之条款 109

第一节 柏林会议与国际法 111

第十章 自柏林会议至世界大战爆发(上) 111

布鲁塞尔宣言 111

牛津陆战法规 111

第二节 武装和平时代之同盟协商 113

柏林条约之内容 113

柏林会议之经纬 113

第三节 非洲殖民地化与国际法 117

巴尔干战争 117

武装和平时代 117

产业主义 117

劳动运动 117

武装的国民主义 117

德奥同盟 117

德奥意三国同盟 117

二重保险条约 117

法俄军事协约 117

英法协商 117

英俄协商 117

英俄法三国协商 117

近东问题 117

第四节 海牙保和会议与国际法 120

刚果中立 120

欧洲列强之侵入非洲 120

柏林万国刚果会议最终议定书 120

南非战争 120

比利时合并刚果自由国 120

第一次摩洛哥问题 120

阿尔吉西拉斯会议 120

第二次摩洛哥问题 120

取得领土手续 120

分水界主义 120

背后地主义 120

保护地 120

势力范围 120

租借 120

禁止奴隶买卖 120

第五节 伦敦会议与海战法规 134

敷设机器水雷 134

和平论之倡导 134

武装解除会议 134

各国对海牙和会之态度 134

海牙和会议题 134

国际军缩之失败 134

海牙和会之收获 134

第二次海牙和会 134

陆战法规惯例 134

战争之开始 134

交战国军舰在中立领水应遵守之规则 134

陆战时中立国及其人民之权利义务 134

限制用兵索债 134

炮击无防御都市之禁止 134

国际捕获审检所之设置 134

开战时敌国商船之地位 134

修正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九日之海牙条约 134

第一节 和平解决国际纷争手段之进步 143

第十一章 自柏林会议至世界大战爆发(下) 143

伦敦海军会议之意义 143

伦敦宣言 143

战时封锁问题 143

战时禁止品问题 143

关于违反中立 143

关于中立捕获船之破坏 143

关于改悬中立旗 143

关于敌性 143

关于军舰护送 143

搜检之抵抗及赔偿 143

第二节 国际立法与国际行政之发达 153

常设仲裁法庭之诉讼法 153

海牙和平解决国际纷争条约 153

国际纷争之形态 153

政治的手段 153

斡旋 153

居中调停 153

国际调查委员会 153

布里安 153

条约法律的手段 153

仲裁裁判之意义 153

仲裁裁判之发达 153

Olney-Pauncefote Treaty 153

总括的仲裁裁判条约 153

南美ABC条约 153

常设仲裁法庭之构成 153

第一节 世界大战之爆发 159

第十二章 世界大战与国际法 159

国际立法之进步 159

维也纳最终议定书 159

爱克斯拉洽倍尔会议议定书 159

伦敦条约 159

巴黎宣言 159

日内瓦条约 159

伦敦条约 159

圣彼得堡宣言 159

柏林条约 159

刚果议定书 159

君士坦丁堡条约 159

布鲁塞尔废奴议定书 159

第一次海牙会议条约及宣言 159

海郝斯佛特条约 159

第二次海牙会议条约及宣言 159

战后国际立法 159

国际行政机关之创设 159

第二节 比利时中立之破坏与战数说 161

各国宣战日期 161

大战爆发之原因 161

第三节 无限制潜水艇政策与战争区域 164

国际法与世界大战 164

比利时中立之保障 164

德军假道 164

战数说 164

第四节 空战问题 165

美国对德宣战 165

航行自由与战时禁制品问题 165

战争区域 165

第一次无限制潜水舰战争 165

美国之抗议 165

第二次无限制潜水舰政策 165

第五节 战时禁制品与海洋自由 166

空战法规问题 166

空战之影响 166

第六节 世界大战之教训 168

制品目增加之影响海洋自由之主张 168

伦敦宣言之补充 168

各国对战时禁制品问题 168

战时禁 168

第一节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法 170

第十三章 世界大战后之国际法(上) 170

戈纳之立论 170

劳特的国际法之危机 170

布里斯之主张 170

大战时国际法之教训 170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与战时法规 176

少数民族保护问题 176

德军休战 176

凡尔赛和约 176

国际联盟盟约之内容 176

国际联盟机关 176

国际联盟地位 176

国际联盟之性质 176

国联盟约在国际法上之新贡献 176

凡尔赛和约第二编之主要内容 176

大战和约之二特征 176

新兴国家之独立 176

第三节 海牙常设国际法庭与国际法 182

远东问题 182

美国召开华会之动机 182

召开经过 182

华会之目的 182

七种重要条约 182

设置战时法规委员会 182

禁止使用毒瓦斯问题 182

潜水艇之条约 182

伦敦会议对潜水艇条约之修正 182

第四节 日内瓦议定书与国际法 189

常设法庭在国际法上之地位 189

常设仲裁法庭之缺点 189

国联盟约第十四条之规定 189

常设国际法庭组织草案 189

组织特别法庭 189

权限 189

强制仲裁权 189

适用之法律 189

诉审程序 189

效力 189

修正案 189

新议定书之主要内容 189

美国加入法庭 189

第五节 罗迦诺公约与国际法 193

日内瓦议定书对国际法之影响 193

裁军计划 193

安全保障问题 193

互助条约 193

日内瓦议定书 193

不诉诸战争 193

强制裁判 193

仲裁委员会 193

国内法问题 193

理事会对违约国之处置 193

设立非武装地带 193

确定侵略国定义 193

对侵略国之制裁 193

联盟国与非联盟国间发生争议时之处置 193

日内瓦军缩会议 193

英国反对之原因 193

第六节 非战公约与国际法 197

法波法捷互援条约 197

法国安全问题 197

德对英法之通牒 197

白里安张伯伦协议之结果 197

法国代表联合国对德之答覆 197

罗迦诺公约之构成 197

莱茵安全保障条约 197

各种仲裁裁判条约 197

第七节 互不侵略条约侵略国定义条约与国际法 200

非战公约内容 200

白里安对美提非战条约案 200

美国主张多边的非战条约 200

排除一切战争 200

新仲裁裁判条约 200

勺特威尔之永久和平条约案 200

美国之邀请 200

法国之保留 200

英国之保留 200

签订经过 200

第一节 国际法典编纂问题 207

第十四章 世界大战后之国际法(下) 207

公法未订侵略者定义之缺陷 207

消极抵抗侵略者之办法 207

互助条约认侵略战争为国际犯罪 207

日内瓦议定书确定侵略国 207

罗迦诺公约之精神 207

互不侵略条约之内容 207

确定侵略国定义草案 207

多边的侵略国定义条约 207

第二节 战争权之限制问题 213

国际立法事业之二十六项 213

国际法典编纂运动 213

国际法学会及国际会议对国际法典之努力 213

国联对法典编纂之准备工作 213

国际法典编纂委员会 213

审查题目 213

质问表 213

四个新问题 213

第一次国际法典编纂会议 213

国籍 213

领海 213

国家的责任 213

第三节 空战法规问题 219

实质上限制战争权之行使 219

战争之概念 219

格老秀斯之意见 219

福熙之意见 219

奥本海之意见 219

摩尔之意见 219

徐金对战时国际法之意见 219

历来和平计划 219

战争开始前之法定手续 219

索债非经仲裁不得开战 219

国联盟约不诉诸战争之义务 219

一般国家战争权之限制 219

局部国家战争权之限制 219

一九二七年国联大会宣言 219

废弃战争为国策之工 219

具 219

强迫手段是否合法 219

国际法学家之意见 219

盟约与非战公约之实验 219

第四节 中立及国际制裁问题 224

新空战法规之需要 224

空战之进步 224

空中自由说 224

空域限制说 224

空域领有说 224

海牙和会宣告 224

海牙陆战条规第二十五条 224

空战法规草案 224

空战规章之主要内容 224

草案之特点 224

第五节 苏联过渡期国际法问题 234

制裁方法之史的演化 234

战后中立问题之变迁 234

大战以来对世人之教训 234

中立之史的发展 234

十九世纪中立法规之发达原因 234

中立与国联盟约及非战公约 234

大战后的中立论调 234

The Convention on the Eble 234

联盟国与非联盟国之条约 234

非战公约对中立法规之响影 234

美国新中立法案之要点 234

勺特威尔之意见 234

查尔洼伦之中立计划 234

国际制裁之理想与实际 234

Nippold之意见 234

附录一 国际法学之史的发达 245

苏联对国际条约贡献之要点 245

产生过渡期国际法之苏联动态 245

过渡期国际法之定义 245

概念 245

苏联加入国联对概念之变异 245

方法 245

法源 245

为国际法主体之国家 245

国家主权之解释 245

民族自决原则 245

苏联民众之权利宣言 245

苏联宪法之草案 245

苏联对国家主权平等之实践 245

苏土条约 245

国际交涉机关 245

废止外交使节阶级 245

全权代表之任命及权限 245

修正外交法规 245

外国领事在苏联之地位 245

“领事代表”之定义 245

驻外领事法规 245

领事机关等级 245

领事之权限 245

驻外通商代表 245

驻外通商代表之任务 245

各国承认此通商代表之特权 245

国际条约 245

一九一七年之议决 245

此决议在法律上之三种意义 245

以情势变迁为废弃条约之实例 245

条约上之新用语 245

媾和条约之特点 245

博爱团体条约国际法学说 245

之影响 245

通商条约之原则 245

对东方诸国条约之特色 245

不侵略条约及确定侵略国定义条约之意义 245

附录二 现行国际重要和平法规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