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社会 1
第一节 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 1
一、地理气候环境 1
二、能人、直立人与晚期智人 2
三、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3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 5
一、猿人在中国的广泛分布 5
二、中国的早期智人 7
三、中国的晚期智人 9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 12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区域 12
二、仰韶文化时期的北方与南方 14
三、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区域的扩大 16
四、新石器时代的社会面貌 17
第四节 古代文明的曙光 21
一、贫富分化与社会阶层的产生 21
二、社会观念的变革 21
第五节 原始群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3
一、原始群前期社会 23
二、原始群后期社会 24
三、有关原始群的传说 24
四、原始群的婚姻家庭 25
第六节 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 25
一、母系氏族社会 25
二、父系氏族社会 26
三、父系氏族公社的瓦解 27
第二章 夏朝与商朝的奴隶制度 31
第一节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31
一、关于远古时代的朦胧记忆 31
二、黄帝和炎帝 32
三、颛顼和帝喾 32
四、唐尧和虞舜 33
第二节 夏朝 34
一、夏文化的起源 34
二、夏时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34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35
四、夏朝的灭亡 36
二、商朝的经济发展 37
一、商朝的初期建立 37
第三节 商朝 37
三、商朝的文化艺术成就 39
四、商朝的科学 40
五、商朝的灭亡 40
第三章 周朝的封建领主制社会 43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分封建制 43
一、西周的兴起与建立 43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45
三、封建领主制经济 46
四、西周的灭亡 47
第二节 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 48
一、诸侯大国争霸 48
二、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 51
三、官商政治 54
一、战国“七雄” 55
二、诸侯各国的全面改革 55
第三节 统一与反统一的战国时代 55
三、地主经济的快速发展 58
四、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中国 61
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科学文化 64
一、五经三传的文化思想 64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 65
三、文学的发展 67
四、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67
第一节 秦朝 69
一、建立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 69
第四章 强大的秦、汉 69
二、防止分裂、统一思想、巩固统一 71
三、征服四夷,开疆扩土 73
四、秦末战乱与秦朝灭亡 74
第二节 西汉 77
一、西汉前期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77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80
三、匡正儒家思想,引领世界文明 83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 84
五、民族关系的发展 87
六、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90
七、西汉末年农民战争 94
第三节 东汉 97
一、加强中央集权治理 97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99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103
四、宦官与朋党 106
五、东汉末年农民战争 108
第四节 秦汉文化 111
一、经学、哲学与宗教 111
二、文学艺术 112
三、史学研究 114
四、科学成就远超西方 11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117
第一节 三国西晋 117
一、魏、蜀、吴三国鼎立 118
二、三国的政治、经济 119
三、西晋统一中国 121
四、西晋灭亡 123
第二节 东晋南朝 124
一、东晋偏安江南 124
二、东晋灭亡 127
三、南朝各代的更替 130
四、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32
第三节 十六国与北朝 134
一、十六国的兴亡 135
二、北魏的政治 137
三、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40
四、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 143
五、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144
一、哲学宗教 146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 146
二、文学艺术 147
三、史学地理学 150
四、科学技术 151
第六章 隋唐五代 153
第一节 隋朝 153
一、隋前期的政治 153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156
三、隋末农民战争 157
第二节 唐朝 160
一、唐初的主要制度 160
二、贞观之治 163
三、武则天主政 164
四、玄宗励精政事 165
五、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66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68
七、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70
八、安史之乱 172
九、唐后期的政局 173
十、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 175
十一、唐末农民战争 179
第三节 五代十国、契丹(辽) 181
一、五代更替契丹兴起 181
二、十国兴亡 183
三、后周改革,北宋代周 184
一、哲学宗教 185
第四节 隋唐五代文化 185
二、文学 187
三、艺术 188
四、史学地理学 189
五、科学技术 190
第七章 辽朝 193
第一节 辽(契丹)朝前期的皇位更迭 193
第二节 辽的发展 195
一、景宗中兴与初期的辽宋战争 195
二、圣宗盛世 196
第三节 走向衰亡的辽朝 199
一、征夏失利 199
三、耶律乙辛擅权 200
二、耶律重元叛乱 200
四、辽的灭亡 201
第四节 辽的牧业与农业经济 201
一、畜牧与渔猎业 202
二、农业的发展 203
第八章 北宋 207
第一节 宋的建立 207
一、陈桥兵变 207
二、杯酒释兵权 208
三、皇权的加强 208
第二节 宋朝政权的巩固 209
一、吞荆、湘 209
二、取后蜀 209
四、平南唐(江南) 210
三、灭南汉 210
五、泉、漳纳土割据 211
六、吴越归地 212
七、消灭北汉 212
第三节 争夺燕云的宋辽之战 213
一、高梁河之战 213
二、岐沟关之战 213
三、澶渊之盟 214
第四节 北宋初期王小波、李顺起义 215
一、全师雄兵变 216
二、王小波、李顺起义与王均兵变 217
一、“澶渊之盟”以后的政治形势 219
第四节 北宋中期的改革活动 219
二、庆历新政 220
三、王安石变法 222
四、开湘西、拓熙河、战西夏、克交趾 223
第五节 北宋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 224
一、宋学-新儒学 224
二、宋学中的三个学派——新学、蜀学、理学 225
三、文学、绘画、书法的革新 227
第六节 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宋江、方腊起义 229
一、“更化”与“绍述” 229
二、宋徽宗的腐朽统治与宋江、方腊起义 230
第七节 宋代的农业经济 233
一、招抚流亡,开垦荒田 233
二、农田水利的兴修和建设 234
三、土地的充分利用和地力的维持 235
四、农作物品种的交流 236
五、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236
六、以租佃制为主导的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制度 237
第九章 金与南宋 239
第一节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239
一、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 239
二、社会组织结构 240
三、金政权的建立 241
第二节 金灭辽 242
一、攻占辽东京 242
二、攻取辽上京 243
三、连克诸京 243
四、抚夏灭辽 244
第三节 金军侵(北)宋 245
一、宋金燕云交涉 245
二、金军侵宋 245
第四节 南宋政权的建立 247
第五节 南宋与金的对峙 249
一、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钟相、杨么起义 249
二、绍兴和议 254
三、隆兴和议 257
第六节 南宋中后期的政局 260
一、孝宗中兴 260
二、理学的发展 261
三、文学与教育 262
四、开禧北伐与嘉定议和 262
一、嘉定夺储政变 265
第七节 南宋后期的政局 265
二、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266
三、嘉定抗金及宋金局势的变化 267
第八节 南宋的灭亡 268
一、蒙古侵宋 268
二、南宋的灭亡 271
第九节 金与南宋的农牧业经济 272
一、金的农业和牧业 272
二、南宋的农业经济 274
第十章 西夏 277
第一节 党项的兴起及与宋、辽的关系 277
一、党项的兴起 277
二、“献地”与抗宋 278
三、倚辽惠宋 280
第二节 夏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形势 281
一、夏国(西夏)的建立 281
二、西夏与宋、辽的战与和 282
三、没藏太后、梁太后和外戚专政 283
第三节 西夏的盛世 284
一、乾顺亲政 285
二、依辽抗宋 285
三、辽亡金兴之际西夏的扩张 286
四、仁孝盛世 286
第四节 西夏从衰落走向灭亡 287
一、政变迭起 287
三、西夏的灭亡 288
二、从附蒙攻金到联金抗蒙 288
一、农业 290
第五节 西夏的农业和牧业经济 290
二、牧业 291
第十一章 宋、辽、金、夏时期周边的民族及其政权 293
第一节 奚族 293
一、辽时的奚族 294
二、金时的奚族 296
第二节 鞑靼 296
一、鞑靼诸部 297
二、辽时的鞑靼 297
三、金时的鞑靼 299
一、回鹘诸部 300
第三节 回鹘(附喀喇汗王朝) 300
二、河西回鹘的官制与风俗 301
三、高昌回鹘的形成及政制 301
四、高昌回鹘的经济、文化与宗教 302
五、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兴亡 303
第四节 吐蕃 306
一、分裂割据下的吐蕃诸部 306
二、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兴起 306
三、藏传佛教文化 308
第五节 唃厮唃(青唐羌) 309
一、唃厮啰政权的建立 309
二、与宋、辽、夏、金的关系 309
一、大理政权的兴亡 312
第六节 大理 312
二、大理的民族 313
三、与宋朝的关系 314
第七节 壮族 315
第十二章 元朝 319
第一节 忽必烈建立并巩固元朝 320
一、忽必烈攻宋与其汉地政策 320
二、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王位 321
三、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323
四、忽必烈统一江南 324
五、忽必烈时期对西北边地的争夺与北方、东北边疆的巩固 327
六、元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统治秩序的稳定 331
第二节 成宗“守成”与“惟和”政治 334
一、成宗“持盈守成”的国策 335
二、元贞大德间的朝政和社会 335
第三节 武宗时期的“惟新” 337
第四节 仁宗时期的政治 341
第五节 英宗时期的政治 343
一、至治新政 343
二、南坡事变 344
第六节 泰定帝时期的政治 345
一、晋邸继统 345
二、泰定“治平” 346
二、两都之战 347
第七节 文帝时期的政治 351
一、明文之争 351
二、至顺年间的“文治” 352
一、元朝统治的衰败 354
第八节 元朝统治的衰败与元末农民大起义 354
二、元末农民大起义 358
第九节 文化的发展 367
一、哲学思想 367
二、文学艺术 369
三、史学 372
四、译著 373
第十节 宗教的兴盛 374
一、佛教 374
二、道教 376
三、伊斯兰教 378
四、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379
一、元代的农业 380
第十一节 元代的农业、畜牧业经济 380
二、畜牧业 389
第十二节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392
一、活字印刷术 393
二、火药 393
三、天文、历算 393
四、医学 393
五、农学 394
第十三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395
第一节 明朝 395
一、制度与律令 395
二、“分封”与“靖难” 399
三、明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 400
四、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01
五、明中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与张居正改革 403
六、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407
七、明朝的对外关系 409
八、满族建国 414
九、明后期社会、政治矛盾尖锐 417
十、明末农民战争 419
第二节 清朝(鸦片战争前) 422
一、清帝入主中原 422
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24
三、奠定疆域 427
四、政治、军事制度 429
五、社会经济的发展 433
六、清代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437
七、闭关政策 438
第三节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科学文化 439
一、哲学 439
二、文学 440
三、史学地理学 441
四、图书整理与编纂 442
五、科学技术 442
第十四章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太平天国运动 445
第一节 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 445
一、鸦片战争前的内外环境 445
二、英美对中国的非法鸦片贸易与资本掠夺 447
三、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449
四、英国发动侵华战争与三元里抗英 451
五、《南京条约》的订立 454
六、民众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456
第二节 社会危机与太平天国运动 456
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457
二、洪秀全拜上帝教,耶稣父兄齐报到 458
三、金田起义与定都天京 460
四、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462
五、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 464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466
一、英法挑起战端与《天津条约》的签订 466
二、战争的再起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468
三、沙俄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470
二、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 472
一、汉族官员的崛起与湘淮两军的增强 472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灭亡 472
三、太平天国的败亡 474
第十五章 洋务运动与列强入侵 477
第一节 洋务运动 477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477
二、洋务派领袖与主将 478
三、创办军事工业 480
四、创办民用工业 482
五、编练新式海陆军 483
六、举办新式教育 484
第二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边疆危机 486
一、民族工业的出现 486
二、新的社会力最与早期维新思想 487
三、美日侵略台湾 488
四、英国侵略滇藏 489
五、俄国侵略新疆 491
第三节 中法战争 494
一、法国侵略越南与中国政府的对策 494
二、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 496
三、中国政府乘胜和谈 499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500
一、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阴谋 500
二、日军的野蛮进攻和中国军队的失败 503
三、《马关条约》的订立与三国干涉还辽 506
四、台湾军民的反侵略抗日斗争 508
一、列强对中国经济的瓜分和控制 511
第一节 列强瓜分中国 511
第十六章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511
二、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514
第二节 维新派救国的新取向 515
一、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515
二、康有为的早期变法活动 516
三、维新运动的开展 517
第三节 戊戌变法和政变 521
一、百日维新运动 521
二、戊戌政变的失败 524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 526
第四节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529
一、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529
二、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的兴起 530
三、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的高涨和全国的响应 532
四、义和团的组织和口号 534
第五节 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536
一、清廷对义和团从镇压到支持的转变 536
二、京津军民的战斗和八国联军的暴行 538
三、“东南互保”和沙俄侵占中国东北 540
四、中外力量联合镇压义和团与《辛丑条约》的订立 541
第十七章 19世纪中后期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543
第一节 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543
一、思潮与学术 543
二、诗歌与散文 545
三、科技与译书 547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548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化观 549
二、“诗界革命” 550
三、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 551
第十八章 资产阶级革命 555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555
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和中国政府的维新变法 555
二、1901~1905年的反帝斗争与社会矛盾 557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559
四、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下的武装起义 562
第二节 辛亥革命 566
一、辛亥革命前夕的国内形势 566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569
三、南北议和和袁世凯窃取政权 572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