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 1
在日本语与中国语之间(1958年4月15日) 1
组织与现实感(1958年8月1日)——日本和中国的比较 12
使命感与屈辱感(1960年2月10日)——文学中民族对于战争的责任的观念 23
“铜锣美学”的启示(1960年11月1日)——亚、非的文化与文学 74
日本的现代化和中国的现代化(1961年6月15日) 83
“中苏争论”与亚洲和非洲(1962年4月1日) 109
鲁迅与果戈理(1966年3月20日)——两篇《狂人日记》 121
田冈岭云与中国(1969年11月) 129
中国语和日本语的特点与思维方式(1972年2月5日) 133
日中与日朝(1973年10月16日)——现代日本的两张面孔 151
漱石的诗(1974年11月10日) 156
俳句与中国诗句(1976年1月10日) 165
一张名片(1980年2月6日) 172
在苏联看到的中国(1980年12月18日) 174
天心的诗与莫斯科(1981年1月) 177
中国的礼节与日本的规矩(1981年9月1日) 182
北京·莫斯科·巴黎(1985年10月22日) 188
饮茶史话(1986年8月20日)——茶文化之旅及其考察 190
谷崎润一郎和中国(1986年10月) 199
鲁迅的日本文化和文学观(1988年10月) 204
从中国近代史看日本的近代(1988年10月) 209
法国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化——潜在的影响(1990年3月5日) 225
饮食与权力(1992年5月15日)——日、中、法文化比较 232
东方文化与汉字文化(1992年10月) 247
比较文化关键词语(1994年4月) 257
茶之乐(1994年7月1日) 279
金印之谜(1996年7月15日) 286
“日本文化”和“青年文化”(1997年1月1日)——中国论之五 327
《鲁迅日文书信手稿》小序(1997年4月) 334
气宇轩昂的丈山(1998年5月1日)——读中薗英助《艳隐者:小说石川丈山》 339
老子、庄子与基本粒子(1998年7月1日)——中国古典和日本关西 344
北京的日本学研究(1999年12月10日) 359
毛泽东诗词的哲理性和抒情性(2000年10月) 367
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与茶道(2002年11月5日)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