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近世日本知识界的科学移植活动 3
第一章 科学近代化的学问和思想前提 3
引言 3
一 南蛮学统的滋养 4
二 古学派的儒学改造 8
结语 16
第二章 移植研究近代科学的主体和特征 19
引言 19
一 科学移植研究的主体 20
二 科学移植研究的特征 26
结语 30
第三章 近代科学文化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思想影响 32
引言 32
一 弘扬科学实证精神 33
二 产生开放的经世理论 35
三 确立一元文化观 38
结语 45
第二编 近代日本国际团体的对华认识及活动 51
第四章 东亚同文会与清末变法运动——以应对康梁派的活动为中心 51
引言 51
一 东亚会和同文会的戊戌变法观 54
(一)东亚会的戊戌变法观 54
(二)同文会的戊戌变法观 58
二 东亚同文会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态度 62
(一)近卫笃麿的认识 62
(二)与康梁派分道及其原因 67
三 东亚同文会的中国变法观——以《东亚时论》、《亚东时报》为中心 73
(一)变法的意义 73
(二)日本在变法运动中的地位 75
(三)变法的进行方向 77
结语 79
引言 82
第五章 东亚同文会的“联邦保全”构想 82
一 保全中国理念的确立 83
二 “联邦保全”构想的提起 86
(一)东亚同文会本部的认识 86
(二)东亚同文会在华会员的认识 97
三 建立“联邦”的尝试 101
(一)对南方总督的独立劝说 102
(二)对唐才常等的援助 104
(三)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参与 106
四 “北进”方针和建立“联邦”构想 109
(一)趋于“北进”的方向转换 109
(二)“北进”和成立“联邦”的矛盾 112
结语 115
第六章 东亚同文会在华舆论宣传活动——围绕义和团事变期《同文沪报》的考察 117
引言 117
(一)井手三郎的办报构想 119
一 《同文沪报》的创刊 119
(二)《沪报》发行的宗旨 122
二 从《同文沪报》所见的保全中国论 126
(一)发生阶段 126
(二)交战阶段 132
(三)媾和阶段 140
三 《同文沪报》的转让及其原因 147
(一)转让的过程 147
(二)转让的原因 149
结语 159
第七章 东亚同文会的辛亥革命及共和国家认识 162
引言 162
一 清朝末年政局观 163
二 从武昌起义到二次革命 170
(一)对革命的认识和反应 170
(二)对华借款问题和边疆及满蒙问题 176
三 共和国家的形态问题 183
(一)民国的国家体制——恢复君主制问题和联邦制问题 183
(二)民国的对外体制——日中同盟问题 187
结语 194
第八章 东亚同文会在华调查活动(1907—1920) 196
引言 196
一 强化中国调查活动的动机——以根津一的认识为中心 198
二 有组织开展中国调查活动 202
(一)调查活动的性质变化 202
(二)支那经济调查部 205
(三)东亚同文书院的实地调查 209
三 中国实地调查的成果及其利用状况 214
(一)调查的成果 214
(二)调查成果的转用 217
结语 221
第九章 东亚同文会和“九一八”事变 223
引言 223
一 事变前的满蒙问题认识 224
二 从事变发生到伪“满洲国”建立 231
三 退出国际联盟以后 239
结语 244
第三编 战后日本民间多元化的对外认识和国际事业第十章 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协作事业——以笹川和平财团为例 249
引言 249
一 关于笹川和平财团 250
二 笹川和平财团的事业 251
(一)一般事业 251
(二)特定事业 252
三 笹川和平财团事业开展的方式及领域 255
结语 259
第十一章 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政策研究——以日本国际论坛为例 262
引言 262
一 日本国际论坛的成立及机构 263
二 日本国际论坛的政策研究活动 266
(一)开展调查研究 266
(二)举办国际政经恳谈会 267
(三)主持国际交流活动 267
(五)出版发行书刊 268
(四)为高层政策咨询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268
(六)拟订“政策建议” 269
三 日本国际论坛的政策研究成果——关于东亚共同体的构想 271
(一)《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和日本的作用》 272
(二)《构筑东亚安全保障协作体制》 275
(三)两项政策建议的问题 278
结语 281
第十二章 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基于民意调查结果的分析 284
引言 284
一 分析的主要数据源 285
二 两国民众关于对方国家的印象 286
三 两国民众的中日关系观 290
结语 296
第十三章 民间的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297
引言 297
一 首相参拜的状况及特点 298
二 首相参拜的问题化 300
三 围绕首相参拜问题的争论焦点 306
结语 309
第十四章 对非政府组织国际协作活动的行政扶持 311
引言 311
一 行政扶持的原因 312
二 扶持政策之一:建立官民协调机制 315
三 扶持政策之二:财政资助 317
四 扶持政策之三:培养人才 320
结语 323
主要参考文献 325
附录一 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年表 344
附录二 战前日本与中国有关的主要团体一览 358
附录三 战后日本与中国有关的主要团体一览 360
人名索引 367
事项索引 373
后记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