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缘起 1
第一篇 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 1
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3
二、百年悲情 5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5
持续至今的西化浪潮 11
传统的反抗:中国文化本位宣言 14
中国与西方:剪不断,理还乱 16
三、文化也一定要全球化吗? 19
四、出路在何方 22
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 22
传统是现代化取之不尽的源泉 27
内忧外患的中国文化 30
重树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32
第二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37
一、以人为本 39
惟人万物之灵 39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41
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42
对西方的启示 44
二、天人合一 46
顺自然 46
王者以民为天 50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54
三、人文思维 57
第三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61
一、三玄、四书、五经 63
不学《诗》,无以言 67
二、五经要义 67
不学《礼》,无以立 68
帝王之学——《书经》 71
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 71
宇宙的奥秘——象数之《易》 73
三、三玄要义 77
不易、变易、简易——义理之《易》 77
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 78
逍遥游——《庄子》的精神 79
四、四书要义 82
如何达到至善之境——《大学》 82
为人之道——《论语》 83
完美政治 《孟子》 84
最高的德——《中庸》 84
五、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87
第四篇 儒家与中国文化 89
一、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家? 91
二、儒家的发展历史 94
克己复礼——先秦原始儒学 9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 97
理一分殊——宋明理学 101
以西学解释中学——近现代儒学 103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105
以王道仁政来化导天下的治国理念 105
“要在中央,事在四方”的政治制度 106
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 107
“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 109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观念 110
乐观而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 111
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112
奉天法古 113
四、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儒者 113
内圣外王 114
知行合一 114
重在体悟 114
执两用中 115
和而不同 115
守常明变 116
五、儒家的教育思想 117
第五篇 道家与中国文化 119
一、什么是道家? 121
二、道家的发展历史 125
先秦道家 125
两汉黄老之学 128
魏晋玄学 131
道教的出现 136
道法自然 139
三、道家思想要义 139
道常无为 1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43
权与术 145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47
第六篇 佛教与中国文化 151
一、佛教的创立、发展与佛教的主要思想 153
三业八苦 153
无明与空性 155
解脱生死之道 157
二、佛教的传入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 159
金人托梦,白马驮经 159
出家与孝道 160
灵魂问题 162
佛经翻译中的中国智慧 165
三、佛教的本土化及其对大乘佛教人文精神的发扬 165
以出世法做入世事 169
万法归禅 172
四、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76
第七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 183
一、中国文化不仅是伦理的文化,更是艺术的文化 185
礼教与乐教并重 185
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186
由艺入道——中国艺术的根本追求 187
艺术家的责任 190
中国传统艺术的社会作用 192
二、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 197
得意忘言,得意忘象 197
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双重创作 200
万事造画,终得心 201
依仁游艺 202
艺术欣赏是一种领悟 205
继承中的创新 207
三、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 209
第八篇 中医与中国文化 211
一、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3
二、中医的生命观 215
三、中医的根本理论 217
阴阳平衡之道 217
五行生克之学 221
整体的医学 222
四、中医养生要诀 225
不服药为中医 225
顺其自然 227
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