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公民权利的关键词 1
第1节 公民与人民 3
1.1.1 成为中国公民的方式 3
1.1.2 公民身份的证明 4
1.1.3 关于户籍制度的争论 4
1.1.4 人民 5
第2节 人权与公民权 5
第3节 权利与义务 6
1.3.1 私法上的权利与义务 7
1.3.2 公法上的权利与义务 7
1.3.4 本书以权利为线索 10
1.3.3 权利与义务的设定是文明生活的需要 10
第4节 民主与法治 11
第5节 公权力与私权利 11
1.5.1 公权力产生的假说 11
1.5.2 公权力产生的合法方式——选举 12
1.5.3 公共利益——公权力的目的 12
1.5.4 公权力与私权利之界线 13
1.5.5 公权力与私权利之关系 14
1.5.6 对公权力的约束 15
1.5.6.1 分权 15
1.5.6.2 制衡 16
1.5.6.4 公权力的约束与效率 17
1.5.6.3 监督 17
第6节 真理与正义 18
第二章 公民的生命权 21
第1节 生命权至上 23
2.1.1 生命至上 23
2.1.2 生命权与其他公民权 24
2.1.3 生命权的取得 24
2.1.4 维护生命权之权利 24
2.1.5 张扬生命之权利 25
第2节 生命权平等 25
2.3.1 生命的开始 26
第3节 生命的始终 26
2.3.2 生命的终结 27
第4节 生命与自由 28
第5节 生命与财产 28
第6节 关于生命权与路权 29
第7节 关于死亡的权利 31
2.7.1 生命权的归属 31
2.7.2 关于安乐死 31
第8节 剥夺生命权的合法方式——对犯罪行为的处罚 33
2.8.1 证明犯罪的责任 34
2.8.2 接受审判的权利 34
2.8.4 死刑的存废 35
2.8.3 死刑犯的权利 35
第9节 剥夺生命权的合法方式——正当防卫 36
2.9.1 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 37
2.9.2 为了保护人身安全 37
2.9.3 防卫的限度 38
第10节 侵犯生命权的犯罪行为 38
2.10.1 故意杀人罪 38
2.10.2 过失致人死亡罪 39
第三章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41
第1节 关于自由与限制 43
3.1.1 法律秩序中的人身自由 43
3.1.3 限制的限度 44
3.1.2 对自由的限制 44
第2节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45
3.2.1 拘传 46
3.2.2 取保候审 46
3.2.3 监视居住 47
3.2.4 拘留 48
3.2.5 逮捕 48
3.2.6 强制措施下的无罪推定 49
3.2.6.1 关于控方举证 49
3.2.6.2 关于疑罪从无 50
3.2.7.1 羁押的期限 51
3.2.7 超期羁押问题 51
3.2.6.3 关于沉默权 51
3.2.7.2 张东身的故事 52
3.2.7.3 超期羁押的原因 54
3.2.7.4 治理超期羁押的对策 55
第3节 限制和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手段 55
3.3.1 管制 56
3.3.2 拘役 56
3.3.3 有期徒刑 57
3.3.4 无期徒刑 57
第4节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行政拘留 58
第5节 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民事拘留 58
第6节 限制人身自由的调查方法——留置盘问 59
第7节 扭送 60
第8节 被废除的收容遣送制度 61
3.8.1 渊源 61
3.8.2 孙志刚事件 63
3.8.3 废除 64
第9节 有争议的劳动教养制度 64
3.9.1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一种处罚 64
3.9.2 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依据问题 65
3.9.2.1 宪法依据问题 65
3.9.2.2 行政处罚法律依据问题 66
3.9.4 劳动教养的决定程序 67
3.9.3 劳动教养的期间 67
3.9.5 立法语言问题 69
3.9.6 关于劳动与教养 70
3.9.6.1 目的问题 70
3.9.6.2 关于强制劳动 70
3.9.7 劳动教养制度的去留 71
第10节 强制戒毒 72
3.10.1 强制戒毒的必要性 72
3.10.2 戒毒措施 73
3.10.3 关于劳教戒毒 73
第11节 强制医疗 74
3.11.2 简老师的故事 75
3.11.1 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 75
3.11.3 强制医疗的司法程序 76
第12节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刑事犯罪 77
3.12.1 非法拘禁罪 77
3.12.2 绑架罪 78
3.12.3 拐卖妇女、儿童罪 79
3.12.4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79
3.12.5 强迫职工劳动罪 80
3.12.6 其他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犯罪 81
第四章 公民的平等权 83
第1节 关于“平等” 87
4.1.2 身份与契约 88
4.1.1 自由和平等 88
4.1.3 平等中的合理差异 89
第2节 男女平等 91
4.2.1 男女平等的由来 91
4.2.2 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92
4.2.3 作为夫妻的权利与义务 93
4.2.4 退休的年龄 93
4.2.5 “双乳对称”问题 94
4.2.6 公厕的蹲位 95
4.2.7 对女性的特别保护 96
4.3.1.1 家庭单位原则 98
4.3.1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特征 98
第3节 户籍制度中的平等权 98
4.3.1.2 经常居住地原则 99
4.3.1.3 二元化原则 99
4.3.1.4 迁徙审批原则 100
4.3.2 户籍制度的物质基础——统购统销 101
4.3.3 关于“原籍”和“外地人” 103
4.3.4 关于“农民工” 104
第4节 平等应聘的权利 105
4.4.1 关于身高限制——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政诉讼案 105
4.4.2 关于乙肝歧视——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行政诉讼案 107
4.5.1 教育与平等 109
第5节 平等的受教育权 109
4.5.2 教育的不平等 110
4.5.2.1 不平等的现状 110
4.5.2.2 教育不平等的原因 111
4.5.2.3 教育不平等的结果 111
4.5.3 义务教育之义务 112
4.5.4 “高考移民”问题中的平等权冲突 113
第6节 平等地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 114
4.6.1 关于相对弱势 115
4.6.2 法律帮助之必要 116
4.6.2.1 法律帮助的必要性之一——查明权利与义务 116
4.6.2.2 法律帮助的必要性之二——维护合法权益 117
4.6.2.3 法律帮助的必要性之三——为了自由平等和谐 119
4.6.3 法律援助 120
4.6.3.1 帮助穷人的理由 120
4.6.3.2 贫穷的证明 121
4.6.3.3 律师的社会责任冲突 122
4.6.3.4 律师在场权 123
第五章 公民的财产权 125
第1节 财产与财产权 127
5.1.1 财产的分类 128
5.1.1.1 动产 128
5.1.1.2 不动产 129
5.1.1.3 智力成果 130
5.1.1.4 关于虚拟财产 130
5.1.2 财产权的种类 131
5.1.2.1 物权 131
5.1.2.2 债权 137
5.1.2.3 知识产权 140
第2节 对财产权的保护 142
5.2.1 关于财产的道德 142
5.2.2 关于财产的思想争议 143
5.2.3.1 为了公民的权利 146
5.2.3 保护财产权的理由 146
5.2.3.2 为了做人的尊严 147
5.2.3.3 为了社会安全 147
5.2.3.4 为了繁荣进步 148
第3节 变动公民财产权的行政行为 149
5.3.1 税收 149
5.3.2 行政收费 150
5.3.2.1 “费”与“税”的区别 151
5.3.2.2 行政收费的合法性问题 151
5.3.2.3 治理乱收费的方法 153
5.3.3 房屋拆迁 153
5.3.3.1 拆迁中的利益问题 154
5.3.3.3 拆迁中的司法救济 155
5.3.3.2 拆迁中的行政救济 155
5.3.3.4 关于强制拆迁 156
5.3.3.5 关于野蛮拆迁 156
5.3.3.6 湖南嘉禾的拆迁株连政策 157
5.3.4 征用 158
5.3.5 征收 159
5.3.5.1 征收与征用 159
5.3.5.2 土地征收问题 160
第4节 限制财产使用的法律方式 163
5.4.1 查封 163
5.4.3 冻结 164
5.4.2 扣押 164
第5节 剥夺财产的行政处罚 165
5.5.1 行政罚款 166
5.5.2 行政没收 166
第6节 剥夺财产的刑罚 167
5.6.1 罚金 167
5.6.1.1 罚金与罚款 167
5.6.1.2 罚金的幅度 168
5.6.2 没收财产 169
第7节 侵犯公民财产权的犯罪 169
5.7.1 抢劫罪 170
5.7.3 诈骗罪 171
5.7.2 盗窃罪 171
5.7.5 聚众哄抢罪 173
5.7.4 抢夺罪 173
5.7.6 侵占罪 174
5.7.7 敲诈勒索罪 174
5.7.8 故意毁坏财物罪 175
第六章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177
第1节 言论自由权的内容 179
6.1.1 言论与行为 180
6.1.1.2 关于“表达自由”的概念 181
6.1.1.3 言论的种类 181
6.1.1.1 言论作为语言表达方式 181
6.1.2 思考的权利 185
6.1.3 持有思想观点的权利 186
6.1.3.1 关于不受思想强制的自由 186
6.1.3.2 关于统一思想 187
6.1.4 发表思想观点的权利 187
6.1.4.1 发表思想观点的工具——金喇叭的故事 188
6.1.4.2 关于权利与自由 188
6.1.4.3 关于宽容 189
6.1.4.4 沉默权 191
6.1.5.3 关于知情权 193
6.1.5.2 被告知事实真相的权利 193
6.1.5 获得思想观点的权利 193
6.1.5.1 学习的权利 193
第2节 言论自由的作用 195
6.2.1 保持人的特点 195
6.2.2 主张权利 195
6.2.3 发展个性 196
6.2.4 学习知识 197
6.2.5 探索真理 197
6.2.6 追求正义 198
6.2.6.1 社会正义与法律正义 198
6.2.6.2 言论作为社会正义的载体 199
6.2.7.1 表达利益 200
6.2.7.2 公平选举 200
6.2.6.3 言论作为实现正义的方法 200
6.2.7 促进民主政治 200
6.2.7.3 交流与互信 201
6.2.7.4 疏导社会情绪 202
6.2.7.5 其他 202
第3节 言论自由的限度 202
6.3.1 个人能力 202
6.3.2 事实真相 203
6.3.3 他人权利 204
6.3.4 公共利益 204
6.3.5 国家安全 205
6.3.6 关于“明显且即刻的危险” 206
第4节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言论表达 207
6.4.1 侵犯姓名权的言论表达 207
6.4.2 侵犯肖像权的言论表达 208
6.4.3 侵犯名誉权的言论表达 209
6.4.4 侵犯隐私权的言论表达 210
第5节 以言论表达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 211
6.5.1 煽动分裂国家罪 211
6.5.2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212
6.5.3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212
6.5.4 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声誉罪 213
6.5.6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214
6.5.5 虚假广告罪 214
6.5.7 诬告陷害罪 215
6.5.8 诽谤罪 216
6.5.9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216
6.5.10 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 217
6.5.11 煽动抗拒法律实施罪 218
6.5.12 传授犯罪方法罪 218
6.5.13 伪证罪 219
6.5.14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 220
6.5.15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220
6.5.16 传播淫秽物品罪和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 221
6.5.18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222
6.5.17 组织淫秽表演罪 222
6.5.19 战时提供虚假敌情罪 223
6.5.20 战时造谣惑众罪 223
6.5.21 泄露国家秘密罪 224
6.5.22 军人言论违反军事职责所构成的犯罪 224
第6节 非法侵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犯罪行为 226
6.6.1 刑讯逼供罪 226
6.6.2 逼取证人证言罪 227
6.6.3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 227
6.6.4 妨害邮电通信罪 228
6.6.5 报复陷害罪 228
6.6.6 妨害作证罪 229
6.6.7 报击报复证人罪 230
第七章 公民的监督权 231
第1节 监督权的法理依据——人民的政权 234
7.1.1 法的统治 234
7.1.2 立宪政体 236
7.1.3 关于有限政府和无限政府 237
7.1.4 人民,只有人民 238
7.1.5 人民的利益与意志 239
7.1.5.1 克拉玛依大火案 239
7.1.5.2 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 241
7.1.6 对多数人的约束 242
第3节 监督权的法律基础——宪法的规定 243
第2节 监督权的物质基础——人民的财政 243
7.3.1 选举权 244
7.3.1.1 选举的性质 244
7.3.1.2 现阶段的选举 245
7.3.1.3 实行选举的条件 245
7.3.1.4 秘密投票 245
7.3.1.5 关于贿选 246
7.3.1.6 关于罢免权 246
7.3.2 批评权 246
7.3.5 控告权 247
7.3.3 建议权 247
7.3.4 申诉权 247
7.3.6 检举权 248
第4节 监督之必要 248
7.4.1 维护人民的主权地位 248
7.4.2 保持公共权力的公共性 249
7.4.3 保护人民的干部 250
7.4.4 捍卫和促进公民权利 250
第5节 信访的权利 252
7.5.1 信访制度的沿革 253
7.5.2.1 选择信访方式的权利 254
7.5.2.2 获得处理或接待的权利 254
7.5.2 信访权的内容 254
7.5.2.3 获得奖励的权利 255
7.5.2.4 信访事项查询权 255
7.5.2.5 获得受理答复的权利 255
7.5.2.6 获得信访保护的权利 255
7.5.2.7 要求回避的权利 255
7.5.2.8 请求听证的权利 255
7.5.2.9 要求限期办结的权利 255
7.5.2.10 请求复查的权利 256
7.5.2.11 请求复核的权利 256
7.5.3 如何对待信访权利 257
第6节 建议立法审查的权利 259
第7节 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 260
7.7.1 行政复议的范围 260
7.7.2 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 261
7.7.3 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 262
7.7.4 对行政复议申请的处理 263
7.7.5 对行政复议决定的救济 263
第8节 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264
7.8.1 行政诉讼的范围 264
7.8.2 行政诉讼的管辖 265
7.8.2.1 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 266
7.8.2.2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 266
7.8.3.1 起诉 267
7.8.3 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 267
7.8.3.2 受理 268
7.8.3.3 审理 269
7.8.3.4 判决 269
第9节 要求公正审判的权利 270
7.9.1 起诉的权利 272
7.9.2 被告知起诉或指控的权利 272
7.9.3 要求回避的权利 273
7.9.4 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 273
7.9.5 要求公开审判的权利 273
7.9.6 获得无罪推定的权利,不受刑讯逼供的权利 274
7.9.7 享有平等诉讼地位的权利 275
7.9.8 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权利 276
7.9.9 上诉的权利 276
7.9.10 申请再审的权利 278
第10节 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 279
7.10.1 国家赔偿的范围 280
7.10.2 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281
7.10.3 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281
7.10.4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产生的国家赔偿 282
7.10.5 请求国家赔偿的程序 283
7.10.6 现行国家赔偿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283
主要参考书目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