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修辞与修辞学 1
第一节 关于英语术语“rhetoric” 1
第二节 修辞学发展历程简述 4
第三节 古今修辞学定义与当代修辞学的基本特征 24
第四节 中西修辞学的差异——定义中的管见 29
第五节 修辞学的主体间性 35
第六节 修辞学的说服与自我说服及自由 36
第七节 修辞学的跨学科性 37
一 修辞学跨学科性的理据 38
二 修辞学跨学科性的印证 38
三 修辞学“跨”学科之途径 40
第八节 结语 45
第二章 修辞批评:定义、历史与一般方法 46
第一节 “批评”的概念 46
第二节 修辞批评的含义及历史 47
一 修辞批评的含义 47
二 修辞批评的历史 48
第三节 修辞批评涉及的几个基本要素 54
第四节 修辞批评的标准 57
第五节 修辞批评的一般方法与基本程序 58
第六节 结语 60
第三章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 62
第一节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63
一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的含义 63
二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产生的背景 64
第二节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 67
一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 69
二 修辞学的“五艺”:亚氏理论的拓展与延伸 84
第三节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的基本哲学假定 88
第四节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的基本操作方法和程序 91
第五节 结语 94
第四章 心理修辞批评 95
第一节 心理修辞批评的含义 96
第二节 心理修辞批评产生的背景 96
一 修辞学对修辞传统的反思 96
二 行为学科的启示 98
三 修辞学领域心理学趋向的兴起 99
第三节 心理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 100
第四节 心理修辞批评的哲学假定 108
第五节 心理修辞批评的操作 111
一 心理修辞批评的几个维度 111
二 心理修辞批评的阐释框架 113
三 心理修辞批评的基本操作方法 116
第六节 结语 117
第五章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 118
第一节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含义 119
一 戏剧与戏剧主义 119
二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基本理念 120
第二节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产生的背景 122
一 伯克其人及主要论著 122
二 戏剧主义对科学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形式逻辑及结构主义意义观的质疑 127
三 戏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132
第三节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 137
一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人性论哲学观 137
二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语言哲学观 139
三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修辞观 140
四 伯克戏剧主义的辩证思想 144
第四节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一般操作方法 153
第五节 结语 157
第六章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 158
第一节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产生的背景 158
一 创始人鲍曼及其主要相关论著 158
二 传统修辞批评的局限性及传播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159
第二节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含义 164
一 修辞批评视阈下的幻想与幻想主题 164
二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定义 166
第三节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 167
第四节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基本哲学假定 171
第五节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基本操作方法 174
一 “幻想”的基本要素、幻想主题与修辞力量的关系及批评的三个层面 174
二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基本操作步骤 174
第六节 结语 179
第七章 叙事修辞批评 181
第一节 叙事与叙事修辞批评的含义 181
一 叙事及其特征 181
二 叙事修辞批评的含义及产生的背景 184
第二节 叙事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 188
一 叙事修辞批评的修辞观 188
二 修辞学视阈下的叙事观 189
第三节 叙事的修辞运作机制 195
第四节 叙事修辞批评的哲学假定 201
一 人性论观点:“讲故事的人”及其深刻蕴涵 201
二 理性的叙事来源 203
三 叙事的说教性 204
第五节 叙事修辞批评的一般方法与程序 206
第六节 结语 210
第八章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 212
第一节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产生的背景 213
一 社会运动修辞研究概述 213
二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产生的社会背景 214
三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产生的理论背景 215
第二节 社会运动的修辞学定义及其内涵 220
第三节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 223
一 社会运动作为象征行为的修辞观 223
二 社会运动的系统观 224
第四节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的基本哲学假定 225
第五节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的一般方法 228
一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的宏观与微观层面 228
二 社会运动修辞批评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维度 231
三 社会运动修辞行为的阐释及其步骤 236
第六节 结语 238
第九章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 239
第一节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含义 239
第二节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产生的社会及学术背景 244
一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产生 244
二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产生的社会背景 248
三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产生的学术背景 253
第三节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 256
一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社会性别理论 256
二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语言哲学观 258
第四节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基本哲学假定 261
第五节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一般操作方法 262
第六节 结语 267
第十章 体裁修辞批评 269
第一节 体裁修辞批评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269
第二节 体裁、体裁修辞批评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270
一 体裁与体裁修辞批评的含义 270
二 体裁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 275
第三节 体裁修辞批评的多向度性及其基本哲学假定 280
一 体裁修辞批评的多向度性 280
二 体裁修辞批评的基本哲学假定及其认知学基础 282
第四节 体裁修辞批评的一般方法与操作程序 286
一 体裁描述 286
二 体裁运用 288
第五节 结语 289
第十一章 隐喻修辞批评 291
第一节 隐喻修辞批评的含义 291
一 关于隐喻 291
二 隐喻修辞批评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293
第二节 隐喻修辞批评产生的学术背景 295
一 “新修辞学”关于“四个主要辞格”的阐释 295
二 修辞学转向 297
三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298
第三节 隐喻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隐喻的功能观 300
一 情感激发功能 300
二 隐喻的认知导向作用 303
三 隐喻的知识生成与现实建构作用 304
四 隐喻的论题建构作用 308
第四节 隐喻修辞批评的基本哲学假定 310
第五节 隐喻修辞批评的基本操作方法与程序 313
第六节 结语 315
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 317
第一节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的含义 317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 317
二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的定义 318
第二节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的功能观 319
一 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320
二 意识形态与意符的关系 321
三 意识形态修辞功能的表现方式 322
四 意识形态的修辞运作 323
第三节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的基本哲学假定 328
第四节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的基本操作方法 329
第五节 结语 332
参考文献 334
后记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