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哲学的派别冲突第一节 考察哲学派别斗争的方法论 363
一、哲学的派别冲突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363
二、用两个标准考察哲学理论 364
三、反思现代哲学的派别冲突 368
第二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71
一、“本原”问题 371
二、“认识路线”问题 376
三、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83
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391
第三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398
一、“思维方式”问题 398
二、辩证法的概念解析 402
三、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410
四、辩证法的批判性本质 418
第四节 经验论与唯理论 426
一、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426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431
三、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440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451
一、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451
二、人本主义的概念解析 456
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 460
四、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465
五、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468
第六章 哲学的历史演进第一节 哲学历史演进的多重透视 473
一、哲学发展史的涵义 473
二、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透视哲学史 477
三、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透视哲学史 479
四、从哲学寻求崇高的进程透视哲学史 484
第二节 哲学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 488
一、自我追问和自我扬弃的历史 488
二、哲学问题自我相关和哲学原则解释循环的超越 491
第三节 哲学的现代革命和当代趋向 494
一、现代哲学的理论前提 494
二、“实践转向”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501
三、“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 510
四、现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519
五、当代中国的哲学主流 526
第七章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第一节 哲学的品格 533
一、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 533
二、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 537
三、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 542
四、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 548
一、哲学的求真态度 551
第二节 哲学思维的训练 551
二、哲学的反思取向 556
三、哲学的批判精神 559
四、哲学的创新意识 561
五、哲学的分析方式 565
六、哲学的辩证智慧 568
第三节 哲学态度的培养 572
一、高举远慕的心态 572
二、慎思明辨的理性 577
三、永无止境的求索 581
附录1 关于开设“哲学通论”课的思考 586
附录2 《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 589
附录3 高清海:培养创造性的头脑 606
附录4 《哲学通论》后记 611
附录5 《哲学导论》后记 615
附录6 《简明哲学通论》的前言和后记 617
附录7 吕国忱:哲学改革中的探新 620
附录8 沈亚生:探索我国哲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624
附录9 丛大川:“哲学是什么”的当代追问 629
附录10 哲思永无止境 639
附录11 方觉浅:关于《哲学通论》的评论(节录) 650
附录12 哲学反思之路 653
附录13 教学要有魅力 668
附录14 “教学是快乐的” 676
附录15 王占仁:师者之尊 681
附录16 张玉来:掌声为哲学课喝彩 684
后记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