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修读本 中国医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医亚主编;陈孟恒,夏锦堂等副主编;杨医亚,夏锦堂,李彬之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7502978
  • 页数:18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原始时代的医药 1

第一节 卫生保健的起源 1

第二节 我国医学的起源 3

第三节 药物的起源 4

第四节 针灸的起源 5

第五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7

一、岐伯 7

二、黄帝 7

三、僦贷季 7

第六节 医药文献 8

第二章 夏商时代的医药 9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 10

第二节 药物知识的积累 10

第三节 酒和汤剂的应用 11

第四节 早期卫生保健 11

第五节 医疗工具的改进 12

第六节 主要医学人物 13

伊尹 13

第七节 医药文献 13

第三章 周至战国时代的医药学 14

第一节 医事分科与医事制度 15

第二节 对疾病进一步的认识 16

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进步 17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产生 18

第五节 主要医学人物 19

一、医和 19

二、医缓 19

三、文挚 19

四、扁鹊 20

第六节 医药学文献 22

第四章 秦汉至三国时代的医药学 23

第一节 药物学的发展 24

第二节 《神农本草经》的产生 25

第三节 方剂学的发展 26

第四节 辨证施治原则的确立 26

第五节 主要医学人物 28

一、淳于意 28

二、程高 28

三、郭玉 29

四、华佗 29

五、张仲景 31

第六节 医药学文献 33

第五章 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药学 34

第一节 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 35

第二节 药物学的发展 36

一、《本草经集注》 37

二、《新修本草》 37

三、其他药物学著作 38

四、药物加工炮制 39

五、炼丹术和制药化学的成就 39

第三节 脉学的发展 40

第四节 针灸学的发展 41

第五节 病因证候学的发展 41

第六节 方剂学的发展 42

第七节 临床各科的成就 45

一、内科的成就 45

二、外科的成就 45

三、伤科的成就 46

四、妇产科的成就 46

五、儿科的成就 47

六、五官科的成就 47

七、针灸学的成就 48

八、按摩学的成就 48

第八节 中外医药交流 49

一、中朝医药交流 49

二、中日医药交流 50

三、中印医药交流 51

四、中阿医药交流 51

第九节 主要医学人物 52

一、王叔和 52

二、皇甫谧 52

三、葛洪 53

四、陶弘景 55

五、巢元方 55

六、孙思邈 56

七、王焘 57

第十节 医药学文献 57

第六章 两宋时代的医药学 60

第一节 医学教育与医疗设施 61

一、医学教育 61

二、医疗设施 62

第二节 医籍的整理与出版 62

一、古典医籍的整理 63

二、方书的发展与出版 65

第三节 药物学的新成就 67

第四节 针灸学的成就 69

第五节 病因、诊断学的成就 70

一、病因学的成就 70

二、诊断学的成就 70

第六节 临症各科的成就 71

一、内科的成就 71

二、外伤科的成就 72

三、妇产科的成就 73

四、小儿科的进展 74

五、解剖学的记述 75

六、法医学的成就 76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77

一、中朝医药交流 77

二、中越医药交流 77

三、中阿医药交流 77

第八节 主要医学人物 78

一、刘翰 78

二、王怀隐 78

三、王维一 78

四、林亿 79

五、钱乙 79

六、沈括 79

七、朱肱 80

八、庞安时 80

九、许叔微 81

第九节 医药学文献 81

第七章 金元时代的医药学 86

第一节 医学教育和设施 87

第二节 医药学的发展 87

一、伤寒论的发展 87

二、医方学的发展 88

三、本草学的发展 90

四、外科学、正骨科的发展 90

五、针灸学的发展 91

六、营养学的发展 91

第三节 金元四大学派的兴起 92

一、寒凉派 93

二、攻下派 94

三、补土派 95

四、养阴派 96

第四节 主要医学人物 97

一、张元素 97

二、刘完素 97

三、张从正 98

四、成无己 98

五、李杲 99

六、朱震亨 99

第五节 医药学文献 100

第八章 明代的医药学 105

第一节 药物学的成就 106

一、《本草纲目》 106

二、其他本草学 108

第二节 温疫学说的确立 109

第三节 临床各科的成就 110

一、内科的成就 110

二、外科、伤科的成就 112

三、妇产科的成就 113

四、儿科、痘疹科的成就 113

五、眼科的成就 115

六、针灸科的成就 115

第四节 医籍的整理和著述 116

第五节 主要医学人物 118

一、戴思恭 118

二、薛己 119

三、李时珍 119

四、杨继洲 120

五、王肯堂 120

六、张介宾 121

七、李中梓 121

八、吴有性 122

第六节 医药学文献 122

第九章 清代的医药学 133

第一节 医药学的研究 134

一、《内经》的研究 134

二、《伤寒》、《金匮》的研究 135

三、本草的研究 136

(一)《本草纲目拾遗》 136

(二)《植物名实图考》 137

(三)其它本草著作 137

四、医方学的研究 138

五、医学整部著述 139

第二节 临床各科的成就 139

一、内科的成就 139

二、外科的成就 141

三、妇科的成就 141

四、儿科的成就 142

五、喉科的成就 143

第三节 王清任的改错革新 143

第四节 主要医学人物 144

一、喻昌 144

二、张璐 145

三、叶桂 145

四、薛雪 146

五、柯琴 146

六、徐大椿 146

七、吴瑭 147

八、王士雄 147

第五节 医药学文献 148

第十章 近百年的医药学 161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设施 162

一、兴办医院 162

二、招聘医生 162

三、开展卫生工作 163

四、禁止吸毒、酗酒 163

第二节 西洋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163

一、教会医院和医校的设立 163

二、外国医书的翻译与杂志的创办 165

三、中西汇通派的产生 165

第三节 祖国医学发展概况 167

一、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167

二、临证医学的发展 168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医药卫生 169

一、卫生设施与疾病流行情况 169

二、医学教育的落后 171

三、消灭中医的政策和中医界的反应 171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173

一、医药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指示 173

二、建立卫生组织 174

三、创建医院 174

四、创办医校和药厂 175

五、重视中医中药 176

第六节 主要医学人物 176

一、唐容川 176

二、张寿甫 177

三、何廉臣 177

四、丁甘仁 178

五、张山雷 178

六、恽铁樵 178

第七节 医药学文献 179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医药学 186

第一节 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186

第二节 医疗卫生组织 187

第三节 医学教育 188

第四节 医药研究机构 188

第五节 中外医学交流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