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土木工程的含义 1
1.1.1 名称的由来 1
1.1.2 英文含义 2
1.1.3 学科定义 2
1.1.4 土木工程的种类 2
1.1.5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3
1.2 土木工程历史简述 3
1.2.1 古代土木工程 4
1.2.2 近代土木工程 7
1.2.3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10
1.3 学习建议 11
1.3.1 关注工程需求、思考工程问题 11
1.3.2 依托体系框架、自我丰富知识 11
1.3.3 培养工程兴趣、开展课程研讨 11
第2章 工程力学 13
2.1 固体力学的基本概念 13
2.1.1 力与力矩 13
2.1.2 力偶 14
2.1.3 主动力与约束反力 14
2.1.4 支座 15
2.1.5 外力与内力 16
2.1.6 变形与位移 17
2.1.7 应力与应变 17
2.1.8 应变能 21
2.2 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 22
2.2.1 液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22
2.2.2 静水压力 23
2.2.3 动水压力 25
2.3 土的工程性能 28
2.3.1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28
2.3.2 黏性土 30
2.3.3 砂土 31
2.3.4 其他种类岩土 31
2.3.5 土的力学性能 32
2.4 土的工程问题 37
2.4.1 地基沉降 37
2.4.2 地基承裁力 37
2.4.3 土坡稳定 38
2.4.4 土侧压力 39
第3章 工程结构 43
3.1 构件的基本受力状态 43
3.1.1 轴向拉伸与压缩 43
3.1.2 弯曲 44
3.1.3 扭转 46
3.1.4 剪切 48
3.1.5 不同受力状态的比较 48
3.2 土木工程的基本构件 49
3.2.1 杆 49
3.2.2 梁 49
3.2.3 柱 53
3.2.4 拱 55
3.2.5 索 58
3.2.6 墙 59
3.2.7 板 59
3.2.8 壳 60
3.2.9 膜 60
3.2.10 管 60
3.3 基础结构类型 61
3.3.1 浅基础 61
3.3.2 深基础 63
3.4 工程结构的基本力学问题 64
3.4.1 强度要求 64
3.4.2 刚度要求 65
3.4.3 稳定要求 65
3.5 工程结构的荷载 66
3.5.1 荷载种类 66
3.5.2 永久荷载 68
3.5.3 楼面可变荷载 68
3.5.4 风荷载 68
3.5.5 车辆荷载和飞机轮载 70
第4章 工程材料 76
4.1 材料的主要性能 76
4.1.1 力学性能 76
4.1.2 物理性能 77
4.1.3 耐久性能 79
4.2 胶凝材料 79
4.2.1 胶凝材料种类 79
4.2.2 水泥 80
4.3 混凝土 80
4.3.1 集料 81
4.3.2 混凝土的配合比 83
4.3.3 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 84
4.3.4 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 84
4.3.5 素混凝土 86
4.3.6 钢筋混凝土 87
4.3.7 预应力混凝土 87
4.4 钢材 89
4.4.1 钢材种类 89
4.4.2 钢材主要性能 90
4.4.3 钢材的防护 91
4.4.4 钢构件的连接方式 91
4.5 木材 92
4.5.1 木材种类 92
4.5.2 木材的构造 92
4.5.3 木材主要性能 93
4.5.4 木材防护 96
4.5.5 木构件连接方式 96
4.6 砌体材料 96
4.6.1 块体种类 96
4.6.2 块体主要性能 97
第5章 建筑工程 99
5.1 房屋的结构组成与种类 99
5.1.1 房屋的结构组成 99
5.1.2 房屋的种类 99
5.2 房屋水平结构体系类型 101
5.2.1 梁板结构体系 101
5.2.2 拱结构体系 102
5.2.3 桁架结构体系 103
5.2.4 网架结构体系 104
5.2.5 壳体结构体系 106
5.2.6 索结构体系 108
5.2.7 膜结构体系 111
5.2.8 杂交结构体系 111
5.3 房屋竖向结构体系类型 113
5.3.1 框架结构体系 113
5.3.2 剪力墙结构体系 114
5.3.3 筒体结构体系 115
5.3.4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117
5.3.5 框架—筒体结构体系 118
5.3.6 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118
5.3.7 转换结构体系 119
5.4 构筑物 119
5.4.1 烟囱 119
5.4.2 冷却塔 120
5.4.3 水池 120
5.4.4 塔桅 121
第6章 桥梁工程 124
6.1 桥梁的结构组成和种类 124
6.1.1 桥梁的结构组成 124
6.1.2 桥梁种类 124
6.2 桥跨结构类型 125
6.2.1 梁桥 125
6.2.2 刚架桥 126
6.2.3 桁架桥 127
6.2.4 拱桥 127
6.2.5 斜拉桥 129
6.2.6 悬索桥 131
6.2.7 复合结构桥 134
6.3 桥墩结构类型 134
6.3.1 重力式桥墩 134
6.3.2 桩柱式桥墩 135
6.3.3 刚架式、桁架式桥墩 136
第7章 地下工程 137
7.1 地下工程种类与特点 137
7.1.1 隧道 137
7.1.2 地下建筑 139
7.1.3 人防工程 140
7.1.4 地下工程的优缺点 140
7.2 隧道受力特点 141
7.2.1 围岩应力状态 141
7.2.2 围岩压力 144
7.3 衬砌种类 145
7.3.1 整体式模筑混凝土衬砌 145
7.3.2 装配式衬砌 146
7.3.3 喷锚式衬砌 146
7.3.4 复合式衬砌 147
7.4 地下工程岩土挖掘方法 147
7.4.1 明挖法 147
7.4.2 矿山法和新奥法 148
7.4.3 掘进机法和盾构法 148
7.4.4 沉管法和顶管法 149
第8章 道路工程 150
8.1 公路 150
8.1.1 公路种类 150
8.1.2 公路横断面组成 150
8.1.3 公路线形组成 152
8.1.4 线路交叉 153
8.1.5 高速公路记录 155
8.2 铁路 155
8.2.1 铁路分类 155
8.2.2 铁路线形组成 156
8.2.3 铁路横断面组成 156
8.3 机场 158
8.3.1 机场种类 158
8.3.2 机场飞行区等级 158
8.3.3 飞行场地的组成 158
8.3.4 跑道的结构组成与要求 160
第9章 水工程 163
9.1 我国水资源状况 163
9.1.1 水资源总量 163
9.1.2 水资源分布 164
9.1.3 用水量 166
9.1.4 水质状况 167
9.2 给水排水工程 169
9.2.1 给水工程 169
9.2.2 排水工程 171
9.3 水工建筑物 173
9.3.1 堤 173
9.3.2 坝 175
9.3.3 水闸与船闸 177
9.3.4 码头 179
第10章 项目论证 182
10.1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步骤和作用 182
10.1.1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82
10.1.2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83
10.1.3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183
10.2 可行性研究的经济学基础 184
10.2.1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184
10.2.2 需求 185
10.2.3 需求弹性 185
10.2.4 供给 187
10.2.5 市场均衡 188
10.2.6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 190
10.3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91
10.3.1 需求预测方法 191
10.3.2 投资效益分析方法 194
10.3.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99
第11章 工程勘察设计 202
11.1 工程勘察 202
11.1.1 工程测量 202
11.1.2 岩土工程勘察 205
11.1.3 水文勘察 206
11.2 工程设计种类与设计要求 206
11.2.1 功能与形态设计 206
11.2.2 土建设计 207
11.2.3 设备设计 207
11.2.4 方案设计 207
11.2.5 初步设计 207
11.2.6 施工图设计 208
11.2.7 设计要求 208
11.3 结构设计方法 208
11.3.1 结构的功能与可靠度 208
11.3.2 结构的荷载效应分析 210
11.3.3 结构构件的抗力 217
11.3.4 结构的优化 218
11.4 结构防灾设计 222
11.4.1 抗震设计 222
11.4.2 防火设计 227
第12章 工程施工 229
12.1 土石方与基础工程施工 229
12.1.1 内容 229
12.1.2 场地平整 229
12.1.3 基坑开挖 229
12.1.4 基础工程施工 231
12.1.5 土方填筑 232
12.2 主体工程施工 232
12.2.1 脚手架工程 232
12.2.2 吊装工程 233
12.2.3 混凝土结构工程 235
12.3 设备安装与装饰装修工程施工 238
12.3.1 设备安装 238
12.3.2 装饰装修工程 239
12.4 施工管理 239
12.4.1 工程招投标 239
12.4.2 工程预算 240
12.4.3 施工组织设计 243
12.4.4 施工准备工作 248
12.4.5 目标控制 248
12.4.6 合同管理 250
12.5 施工监理 251
12.5.1 概述 251
12.5.2 工程质量控制工作 252
12.5.3 工程造价控制工作 252
12.5.4 工程进度控制工作 252
12.5.5 施工合同管理的监理工作 253
第13章 项目运行维护 255
13.1 工程养护的工作内容和意义 255
13.1.1 工程养护的工作内容 255
13.1.2 工程养护的意义 255
13.2 需要维修加固的原因 255
13.2.1 环境影响 255
13.2.2 不当使用 255
13.2.3 设计缺陷 256
13.2.4 施工缺陷 256
13.2.5 超期服役 256
13.2.6 临时超负荷使用 256
13.3 常用检测方法 256
13.3.1 检测的种类 256
13.3.2 钻孔取芯法 257
13.3.3 回弹法 258
13.3.4 超声法 258
13.3.5 光纤法 258
13.4 常用维修方法 259
13.4.1 混凝土裂缝修补 259
13.4.2 钢筋阻锈 259
13.4.3 防渗堵漏 259
13.4.4 沥青路面修补 260
13.5 常用上部结构加固方法 260
13.5.1 混凝土置换加固法 260
13.5.2 粘贴加固法 260
13.5.3 增大截面加固法 261
13.5.4 组合构件加固法 261
13.6 常用地基基础加固方法 262
13.6.1 加固方法的种类 262
13.6.2 锚杆静压桩法 263
13.6.3 改变基础类型法 263
13.6.4 高压喷射注浆法 263
13.7 工程改造 263
13.7.1 增大空间面积 264
13.7.2 增大空间净高 264
13.7.3 增加建筑面积 265
13.7.4 移位 265
第14章 土木工程专业 266
14.1 专业教育的起源 266
14.1.1 西方工程教育的起源 266
14.1.2 我国工程教育的起源 266
14.1.3 专业名称的由来 267
14.2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演变 268
14.2.1 民国时期 268
14.2.2 改革开放前 269
14.2.3 改革开放后 270
14.3 专业培养要求 271
14.3.1 素质要求 271
14.3.2 能力要求 272
14.3.3 知识要求 273
14.4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273
14.4.1 专业教育评估背景 273
14.4.2 专业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 275
14.4.3 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和程序 278
研讨题 281
主要参考文献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