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1288998
  • 页数:2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问答形式,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作品还收录《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 1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代序) 魏礼群 1

1.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

2.2006年是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 5

3.“三农”工作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8

4.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11

5.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13

6.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哪些新进展? 16

7.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新成绩? 20

8.推进科技创新有哪些新举措? 23

9.教育事业有哪些新进展? 26

10.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哪些新成绩? 30

11.文化事业有哪些新进展? 32

12.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哪些成绩? 35

13.人民生活如何进一步改善? 38

14.怎样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1

15.扶贫救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44

16.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新进展? 47

17.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50

18.2006年中国外交取得哪些显著成就? 53

19.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58

20.如何认识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 61

21.2007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64

22.如何理解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68

23.如何理解2007年经济增长8%左右的目标? 70

24.做好2007年政府工作需要把握哪些政策原则? 72

25.为什么要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5

26.2007年如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80

27.如何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83

28.为什么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 87

29.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90

30.如何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 93

31.如何认识发展现代农业? 96

32.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9

33.如何进一步落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 102

34.怎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05

35.怎样理解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108

36.如何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111

37.如何节约集约用地? 115

38.如何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 118

39.如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21

40.如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24

41.如何继续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127

42.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30

43.发展教育事业有哪些新举措? 133

4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136

45.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2007年要重点抓好哪四件事? 140

46.落实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143

47.如何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147

48.如何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 150

49.2007年从哪些方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52

50.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有什么重大举措? 154

51.如何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 157

52.如何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161

53.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64

54.如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168

55.如何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171

56.如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175

57.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178

58.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81

59.如何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184

60.如何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87

61.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91

62.为什么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195

63.如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198

64.为什么说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

65.怎样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205

66.怎样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 209

67.如何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211

68.为什么必须不断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214

69.近几年在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16

70.2007年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219

71.如何加强政风建设? 222

72.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226

73.如何理解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229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33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