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共度难关:拉巴洛关系的确立 1
第一章 魏玛时期苏德关系的回顾(1919—1933年) 1
第二节 合作与革命:20年代的苏德关系 10
第三节 风雨飘摇:“大萧条”时期的苏德关系 23
第二章 从希特勒上台到慕尼黑会议的苏德关系(1933年1月—1938年10月) 37
第一节 从友好到敌对:希特勒上台后苏德关系的恶化 37
第二节 共同对敌:苏联的集体安全路线和反法西斯侵略的方针 51
一、东方洛迦诺公约和法苏、苏捷互助条约 51
二、共产国际七大与人民阵线政策 73
三、苏联倡导太平洋公约和援华抗战 87
第三节 强硬背后:坎杰拉基使命与苏联改善苏德关系的尝试 98
一、西方的绥靖政策 111
第四节 表里不一:苏联与慕尼黑会议 111
二、慕尼黑会议时期的苏联外交 118
第三章 从敌对到友好:苏德关系的重大转折(1938年10月—1939年8月) 139
第一节 无可奈何的处境:慕尼黑会议以后的欧洲局势 139
与苏德关系的缓和 139
第二节 欧洲新格局的形成:从德国灭亡捷克斯洛伐克到波兰危机 162
第三节 互不信任的伙伴:苏联与英法的结盟谈判 171
第四节 与虎谋皮:英德谈判 193
第五节 相互摸底:苏德秘密接触 200
第六节 最后的抉择:《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 217
第四章 昙花一现的“蜜月期”:苏德合作时期(1939年9月—1940年6月) 247
第一节 倾斜的天平:苏德合作关系的确立 247
第二节 趁火打劫: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 270
一、苏联吞并波兰东部地区 273
二、苏联和波罗的海国家的互助条约 278
第三节 军事和道义的双重挫折:苏芬战争 285
第四节 大战略中的经济因素:1939—1941年的苏德经贸关系 303
第五章 从合作到对抗:苏德在欧洲的角逐与两国关系的危机(1940年6月—1940年12月) 317
第一节 出乎意料的结局:苏联与西线战局的变化 317
第二节 未雨绸缪:苏联吞并波罗的海国家和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326
一、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 326
二、苏联强占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332
第三节 帝国遗梦:苏德在巴尔干地区的角逐 338
一、苏德在多瑙河流域的争夺战 340
二、苏联与黑海海峡 347
第四节 徒劳的努力:克里普斯的使命与英苏关系 363
第五节 难以弥合的分歧:莫洛托夫访德与苏联加入三国同盟的尝试 371
第六章 走向战争(1941年1—6月) 396
第一节 “东进”夙愿:巴巴罗萨计划 396
第二节 巴尔干的钉子:苏南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407
第三节 东线无战事:苏日中立条约的缔结 422
第四节 不切实际的战略方针:苏联在西部的军事准备 437
第五节 缘木求鱼:苏联避免战争的最后努力 469
结束语 495
参考文献 503
一、中文参考文献 503
二、外文参考文献 506
后记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