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人类血型的发现 1
第二节 红细胞血型 2
第三节 白细胞、血小板血型抗原 2
第四节 近代免疫血液学的发展 3
第五节 输血相关疾病 3
第六节 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4
第二章 献血 5
第一节 献血前咨询 5
一、献血前咨询的意义和内容 5
二、询问病史的重要性和内容 6
第二节 体格检查 8
一、血型鉴定 9
第三节 血液检测及标准 9
二、血红蛋白测定 10
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0
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10
五、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11
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11
七、梅毒试验 11
第三章 血液的采集 16
第一节 采血的环境要求 16
一、固定的采血站(点)的特点 16
二、固定的采血站(点)的环境要求 17
三、流动的采血点的环境要求 17
四、采血者的准备 18
三、献血者的准备 18
一、采血器材的准备 18
二、房间的准备 18
第二节 采血前的准备 18
第三节 采血技术 19
一、献血者的核对 19
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和准备 19
三、采血操作 20
第四节 献血者的护理 20
一、对献血者的护理 20
二、献血者的自我护理 21
第五节 献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21
一、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 21
二、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22
第六节 采血后献血者的生理恢复 23
第四章 免疫血液学基础 24
第一节 血型和血型系统 24
一、血型 25
二、血型系统 25
三、已检出的主要血型系统 25
第二节 血型抗原 26
一、血型抗原的分布 26
二、血型抗原的形成时间 26
三、血型抗原的化学构成 27
四、抗原位点数和剂量效应 27
五、位置效应 28
一、抗体的结构 29
六、复合抗原 29
第三节 血型抗体 29
二、血型抗体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分型 30
三、抗体的产生 31
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34
一、抗体亲和力 34
二、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动力学 35
三、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36
四、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形式及应用 36
第五章 血型遗传学 38
第一节 概述 38
第二节 血型基因 39
一、血型基因 39
三、基因的相互作用 40
二、基因的传递 40
第三节 血型的遗传方式 41
一、常染色体显性或等显性遗传 41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1
三、性联显性或等显性遗传 42
第四节 血型群体遗传学 42
一、表现型频率 42
二、基因频率 42
三、亲子关系鉴定 43
第六章 红细胞血型 44
第一节 概述 44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和基因分类及统一命名 45
三、血型抗原的基因学说 46
二、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生化结构 46
四、红细胞抗原的生物功能和进化 47
五、红细胞血型学新技术的发展 49
六、红细胞血型研究成果的应用 49
第二节 ABO血型系统 49
一、ABO血型系统 49
二、ABO血型鉴定 56
第三节 Rh血型系统 57
一、概述 57
二、命名与遗传学说 57
三、Rh抗原与抗体 60
四、Rh血型抗原的分子生物学 61
五、Rh血型抗原的血清学鉴定 64
一、Lewis血型系统 66
六、Rh血型系统抗体的临床意义 66
第四节 其他红细胞血型系统 66
二、MNSs血型系统 67
三、P血型系统 68
四、Kell血型系统 68
五、Duffy血型系统 69
六、Kidd(JK)血型系统 69
七、Lutheran(Lu)血型系统 70
八、I血型抗原 70
九、性联血型抗原Xga 71
十、其他一些血型系统 71
二、输血前检查的内容 72
第五节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72
一、目的和要求 72
三、常规和紧急情况下的发血程序 79
第七章 血清型和红细胞酶型 82
第一节 血清型 82
一、血清型概况 82
二、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 83
三、检测方法 85
四、其他血清蛋白型 86
第二节 红细胞酶型 88
一、红细胞主要酶型 89
二、红细胞酶型应用 90
一、引起HDN的血型抗体 91
第一节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 91
第八章 新生儿溶血病及其检测 91
二、胎儿红细胞对母体免疫系统的刺激 92
三、母体对胎儿抗体的转移 92
四、ABO新生儿溶血病 92
五、Rh新生儿溶血病 93
第二节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与血清学检查 94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症状 94
二、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 95
第三节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与预防 100
一、血液选择 100
二、交叉配血 101
一、概述 102
第一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基本概念 102
第九章 白细胞血型 102
二、HLA研究简史 103
第二节 HLA抗原分子结构和基因结构 104
一、HLA抗原的分子结构 104
二、HLA基因结构 105
第三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 110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110
二、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的限制作用 112
三、自我识别作用与异体移植的排斥作用 113
四、HLA抗原的不表达问题 113
五、HLA与生殖 113
六、免疫反应基因 113
七、MHC表达的调节 114
第四节 HLA特异性 115
一、HLA系统命名委员会 115
二、HLA抗原命名原则 115
三、新等位基因的命名 116
四、HLA抗原特异性的书写 116
五、基因产物的命名 117
第五节 HLA抗原在人体中的分布 118
一、细胞表面的分布 119
二、血细胞上的分布 119
三、组织细胞上的分布 120
四、组织培养细胞上的分布 120
第六节 HLA的遗传学与多态性 121
一、HLA的遗传特点与有关名称的含义 121
五、体液中的分布 121
二、HLA的多态性 123
三、多态性的进化来源 124
四、HLA的家庭研究 125
五、中国主要人群的HLA抗原分布 126
六、世界主要种族人群的HLA抗原分布 126
第七节 HLA遗传学中的统计分析 126
一、Hardy-Weinberg定律 126
二、抗原频率 127
三、基因频率 127
四、Hardy-Weinberg吻合度测验 128
一、血清学方法 129
第八节 HLA分型技术 129
二、细胞学分型 130
三、核酸检测方法(DNA方法) 131
第九节 HLA抗体、抗体检测及抗体的交叉反应组 134
一、HLA抗体 134
二、HLA抗体检测 137
三、组织相容性试验 138
四、交叉配合试验 ( 138
第十节 HLA在医学上的应用 139
一、HLA与输血 139
二、HLA与器官移植 140
三、HLA与疾病关联 142
第十一节 粒细胞血型 144
一、粒细胞抗原 144
四、HLA与法医 144
二、粒细胞抗体 146
三、粒细胞抗原和抗体的临床意义 146
第十二节 STR与医学应用 147
一、STR 147
二、STR等位基因构成 148
三、STR等位基因命名原则 148
四、STR分类 148
五、应用于法医DNA检测的理想STR应具备的条件 149
六、STR基因位点利用评估 149
七、STR检测技术 149
八、STR的应用 150
一、血小板相关抗原 153
第一节 血小板血型抗原 153
第十章 血小板血型 153
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 154
第二节 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 157
一、血小板抗原的同种免疫 157
二、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157
三、血小板的自身免疫作用 160
第三节 同种免疫与血小板输注 161
一、血小板同种抗体和血小板输注效果 161
二、血小板同种抗体特异性 161
三、血小板输注的要点 161
第四节 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163
一、血清学检测方法 163
二、基因分型方法 164
第十一章 血液成分制备 166
一、全血的采集 167
第一节 全血 167
二、全血的性质 168
第二节 红细胞成分制备 169
一、浓缩红细胞 169
二、悬浮红细胞 169
三、少白细胞红细胞 170
四、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172
第三节 血小板成分制备 174
一、手工血小板制备 174
二、血液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 175
三、少白细胞血小板制备 176
第四节 白细胞制品 177
四、富血小板血浆 177
第五节 造血干细胞制备 178
一、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178
二、外周血干细胞的纯化 179
三、脐带血干细胞 179
第六节 血液非细胞成分的制备 180
一、血浆成分种类与制备 180
二、冷沉淀制备 181
第十二章 血液及其成分的保存、运输和领发 182
第一节 全血的保存 182
一、全血在(4±2)℃时的保存 182
二、血液保存液 184
三、血液在贮存中的变化 184
第二节 红细胞的保存 186
第三节 保存血的肉眼观察和临床应用 187
第四节 血液的冷冻保存 189
一、血细胞的低温损伤机制 189
二、冷冻保护剂 190
三、低温血液保存与玻璃化 190
四、红细胞甘油化、冷冻、融化和去甘油的方法 190
五、冷冻红细胞的制备方法 190
六、冷冻红细胞的质量标准 193
七、冷冻血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194
第五节 血小板的保存 194
一、血小板零上温度保存 194
二、血小板的冷冻保存 195
三、血小板的质量检测 196
第六节 造血干细胞的保存 197
一、冷冻技术和设备 197
二、影响冷冻效果的主要因素 197
三、造血干细胞的冷冻方法 198
第七节 白细胞的保存 199
第八节 血浆的保存 200
第九节 冷沉淀的保存 200
第十节 血液及其成分的领发和报废 201
一、血液入库 201
二、库存血的质量检查 202
三、血站血液的领发 202
四、医院内的血液领发 203
一、贮血冷藏箱(库) 204
五、血液的报废 204
第十一节 血液贮存及运输的基本要求 204
二、血液的运输 205
第十三章 输血相关传染病 207
第一节 概述 207
一、输血相关传染病的种类 208
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208
第二节 输血相关HIV感染/AIDS 210
一、流行病学 210
二、HIV感染/AIDS的临床表现 215
三、HIV感染/AIDS的实验室诊断 216
四、HIV感染/AIDS的治疗和预防 222
一、概述 224
第三节 输血相关病毒性肝炎 224
二、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病原体 225
三、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225
四、输血相关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及表现 227
五、输血相关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227
六、输血相关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 232
第四节 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他疾病 233
一、输血相关梅毒 233
二、输血相关疟疾 235
三、输血相关HTLV-Ⅰ/Ⅱ感染 236
四、输血相关巨细胞病毒感染 237
五、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他疾病和感染 238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239
第十四章 质量控制 239
一、基本质量术语 240
二、几个概念的关系 240
三、质量控制的意义 241
第二节 采血及其成分血制备的质量控制 241
一、采血质量控制 242
二、成分血制备的质量控制 243
第三节 全血及成分血的质量控制 244
一、全血质量控制 244
二、浓缩红细胞质量控制 246
三、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 246
四、浓缩少白细胞红细胞质量控制 247
六、洗涤红细胞质量控制 249
五、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质量控制 249
七、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质量控制 251
八、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 252
九、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 253
十、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控制 254
十一、单采血小板质量控制 255
十二、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控制 256
十三、单采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 257
十四、单采粒细胞质量控制 257
第四节 血液检测的质量控制 258
一、基本概念 258
二、实验室基本条件的控制 260
三、室内质控 261
五、室间质量评价 262
四、质控图 262
第五节 原辅材料质量控制 263
一、一次性使用血袋质量控制 263
二、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质量控制 265
第六节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 267
一、成分离心机质量控制 267
二、储血设备质量控制 268
三、压力蒸汽灭菌器质量控制 269
四、采血混匀秤质量控制 272
五、速冻冰箱质量控制 273
第七节 工艺卫生质量控制 273
一、采血、成分制备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检查 273
二、采血、成分分离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检查 274
三、紫外线灯紫外线强度检查 274
四、净化台/室质量检查 275
第十五章 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276
第一节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的基本要求 276
一、病毒的灭活或去除 276
二、保持血液和血液制品中有效成分的活性和存活力 277
第二节 血液和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的验证 278
一、一般原则 278
二、验证用病毒的选择 278
三、病毒灭活/去除验证的设计 280
第三节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方法的种类 281
第四节 用于血浆蛋白制品的病毒灭活/去除方法及其机制 281
一、加热 281
二、有机溶剂/清洁剂法 284
四、除病毒过滤(nm过滤) 287
三、β-丙内酯法 287
五、低pH法 288
第五节 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机制 288
一、美蓝/荧光照射法 289
二、有机溶剂/清洁剂法 289
三、巴斯德消毒法(液态加热法) 290
四、紫外线(UVA)/光敏物病毒灭活血浆 291
第六节 血细胞制品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机制 291
一、血小板的病毒灭活 292
二、红细胞的病毒灭活 293
三、其他血细胞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方法 295
第七节 病毒灭活效力的综合评估 296
一、概念 297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定义及治疗方略 297
第十六章 基因治疗 297
二、临床治疗设计 299
第二节 基因转移载体 300
一、逆转录病毒 300
二、腺病毒载体 302
三、腺相关病毒载体 303
四、单纯疱疹病毒载体 304
五、人工染色体 305
第三节 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和可调控性 306
一、靶细胞识别载体 306
二、靶细胞特异性表达载体 307
二、影响造血干细胞基因转移的因素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308
第四节 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 308
一、造血干细胞基因转移方法 308
三、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310
第十七章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 313
第一节 血液标本 313
一、血液标本采集 313
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313
三、标本的保存 314
第二节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314
一、方法 314
二、立即离心 315
一、原理 316
第三节 胶体介质凝集试验 316
四、缗钱状凝集 316
三、试验记录 316
二、常用胶体介质 317
三、方法 318
第四节 酶介质凝集试验 318
一、原理 318
二、常用的酶 318
三、方法 319
四、酶处理红细胞凝集素 320
第五节 抗球蛋白试验 320
一、原理 320
二、抗球蛋白试剂 320
三、方法 321
五、增强抗球蛋白试验方法 322
四、试剂对照细胞的制备 322
六、结果分析 323
第六节 凝胶技术 324
一、原理 324
二、方法 324
第七节 聚凝胺试验 324
一、原理 324
二、试剂 324
三、方法 325
第八节 抗体效价测定 325
一、测定方法 325
一、吸收试验 326
第九节 吸收放散试验 326
二、IgM与IgG抗体的区分 326
二、放散试验 328
第十节 凝集抑制试验 329
一、唾液收集 329
二、唾液处理 329
三、抗血清标化 329
四、试验方法 330
第十一节 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 330
一、婴儿及父母标本的ABO和RhD血型检测 330
二、新生儿标本的三项试验 330
三、母亲标本的检查 331
参考文献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