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传统企业理论的再考察 1
1.导论 3
2.新古典企业理论 11
2.1 协调者:瓦尔拉斯意义上的企业家 12
2.2 作为最大化者的企业家 15
2.3 科斯难题 16
2.4 风险态度和现代公司的不对称性 18
2.5 作为风险分担工具的企业 20
2.6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24
2.7 人力资本的公共品性质 27
2.8 监督,否则就偷懒 31
2.9 组织租和企业内部谈判 33
2.10 结论 36
3.企业的管理理论 38
3.1 管理者效用的组织本质 42
3.2 为什么增长? 46
3.3 插曲——股东的不一致性 48
3.4 股东的“反革命” 52
3.5 插曲——代理理论与公司的相关性 54
4.工人控制型企业理论 58
4.1 日益增强的工人控制 58
4.2 产业民主的困境 61
4.3 第1部分小结 64
第2部分 企业的合作博弈模型 65
5.组织均衡 67
5.1 导论——作为仲裁人的管理者 67
5.2 谈判可能性边界 70
5.3 谈判过程及其均衡 76
5.4 权重原则 82
5.5 企业的均衡行为 89
5.6 附录:耐用设备的固定性 91
5.7 投资的融资行为 94
5.8 组织均衡的规范意义 98
5.9 数学附录 100
6.均衡谈判与无效率谈判Ⅰ:失业情况 102
6.1 麦克唐纳-索洛模型 103
6.2 工会中领导与成员的关系 111
7.均衡谈判与无效率谈判Ⅱ:雇员层级制情况 113
7.1 雇员层级制的模型 114
7.2 层级制企业的增长标准 121
7.3 数学附录 127
第3部分 三种法定企业模式的效率 131
8.制度性效率 133
8.1 第1、2部分小结 133
8.2 古典主义者与管理主义者之间的争论 135
8.3 制度性效率 136
8.4 企业决策结构模型 139
9.股东主权—集体谈判模式 144
9.1 零和博弈? 144
9.2 谈判的层次 148
9.3 集体协议的范围 159
9.4 集体谈判协议的有效期 165
9.5 小结 169
10.共同治理模式 170
10.1 共同治理模式的政治背景与思想体系 170
10.2 监督管理者:德国模式 175
10.3 扩展的集体谈判?布洛克模式 182
10.4 小结 191
11.法人管理主义模式 192
11.1 走向法人主义的法制趋向 195
11.2 控制管理者的机制 203
11.3 职业伦理与培训 216
11.4 小结 220
注释 223
参考文献 236
人名索引 256
主题索引 263
译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