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疼痛诊疗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崇荣,王家双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06331X
  • 页数:6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介绍了神经性疼痛的解剖、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

一、中枢神经系统 3

二、周围神经系统 3

第一篇 基础理论 3

第1章 人体神经系统和疼痛生理 3

第一节 人体神经系统 3

三、内脏神经系统 7

四、神经纤维的分类 9

第二节 周围和内脏痛觉感受系统 10

一、皮肤的伤害感受器 11

二、其他组织的伤害感受器 12

三、疼痛在脊髓后角内的整合 13

第三节 中枢神经和痛觉传导通路系统 14

四、与痛觉有关的神经递质 14

五、突触后背索丘脑投射通路(PSDC) 15

四、脊髓颈髓束(脊颈束,SCT) 15

一、脊髓丘脑束(脊丘束,STT) 15

二、脊髓网状束(脊网束,SRT) 15

三、脊髓中脑束(脊中脑束,SMT) 15

十、内脏痛觉通路 16

九、头面部的痛觉通路 16

六、脊髓下丘脑束(SHT) 16

七、脊髓旁臂杏仁束(SPAT) 16

八、脊髓旁臂下丘脑束(SPHT) 16

一、脊髓以上中枢痛觉信息的整合 17

第四节 疼痛整合中枢和下行控制系统 17

三、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19

第一节 概述 21

第2章 神经性疼痛的病理学机制 21

一、伤害性感受器及痛觉传入纤维 22

第二节 周围神经机制 22

二、致痛因子 23

二、Aβ纤维功能异常和长芽 27

一、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 27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机制 27

五、紧发条现象 28

四、脊髓强啡肽的作用 28

三、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去抑制 28

八、谷氨酸受体在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中的作用 29

七、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 29

六、长时程增强 29

十、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维持 30

九、神经肽受体在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中的作用 30

第四节 交感神经系统在神经性疼痛中的作用 31

十二、外周及中枢P38 MAPK介导辣椒素引起的痛觉过敏 31

十一、血小板激活因子 31

第五节 心理因素在神经性疼痛中的作用 32

二、疼痛诱导的Fos表达 33

一、伤害性刺激引起原癌基因在痛觉通路中的表达 33

第六节 神经性疼痛与基因表达 33

三、常见的神经性/神经源性疼痛 39

二、神经性疼痛的发生率 39

第二篇 神经性疼痛临床特征与诊断 39

第3章 神经性疼痛的概念与特点 39

第一节 神经性疼痛的概念 39

一、定义 39

一、自发性疼痛 40

第二节 神经性疼痛的特征 40

四、感觉异常 42

三、痛觉超敏 42

二、痛觉过敏 42

二、疼痛的间接评估法 44

一、疼痛的直接评估法 44

第4章 神经性疼痛程度评估与测量 44

第一节 疼痛评估方法及分类 44

一、对疼痛直接评估法的要求 45

第二节 疼痛评估方法的要求 45

三、特殊群体的疼痛评估法 45

一、词语等级评分法 46

第三节 疼痛间接评估法 46

二、对疼痛间接评估法的要求 46

三、对小儿疼痛评估法的要求 46

三、McGill疼痛调查表 48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48

四、疼痛日记评分法 51

五、利兹评估 52

六、疼痛抑郁反应量表 54

一、止血带疼痛试验 56

第四节 疼痛直接评估法 56

七、简易情绪评分 56

四、电测痛法 57

三、热柱疼痛测定法 57

二、冷刺激试验 57

一、行为评估法 58

第五节 小儿疼痛评估法 58

五、其他直接疼痛评估法 58

二、生理学疼痛测试法 60

四、直接自报法 61

三、推测式方法 61

五、间距分级评分法 62

二、主诉 65

一、一般资料 65

第5章 神经性疼痛物理检查 65

第一节 病史采集 65

六、既往诊疗史 66

五、发病的原因或诱因 66

三、发病方式与患病时间 66

四、主要症状(疼痛)的特点 66

第二节 体格检查原则与要领 67

七、个人史及家族史 67

二、深感觉 68

一、浅感觉 68

第三节 感觉检查 68

一、浅反射 69

第四节 反射检查 69

三、复合感觉 69

二、深反射 70

四、脑膜刺激征 72

三、病理反射 72

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检查 73

二、肘部 74

一、颈肩部 74

第六节 各关节部位特殊检查 74

四、胸背腹部特殊检查 75

三、腕及手部 75

六、髋部 76

五、腰骶臀部 76

八、踝及足部 77

七、膝部 77

二、补体测定 79

一、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79

第6章 实验室检查 79

第一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 79

四、自身抗体测定 80

三、免疫复合物测定 80

六、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81

五、HLA-B27测定 81

八、病毒检测 82

七、肿瘤的免疫学检验 82

一、脑脊液检查 84

第二节 体液检查 84

第三节 基因检测 86

二、浆膜腔积液检查 86

一、脑电记录的方法与脑电图的成分 95

第一节 脑电图检查 95

第7章 神经性疼痛的特殊检查 95

二、正常脑电图 96

三、异常、病理性脑电图 97

四、脑电图的临床应用 98

二、分析与判断 99

一、方法和原理 99

五、诱发试验和特殊方法的使用 99

第二节 脑电地形图 99

三、临床应用 100

一、正常肌电图 102

第三节 肌电图检查 102

二、异常肌电图 104

四、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 105

三、诱发肌电图 105

五、肌电图定位诊断 107

第四节 计算机电热成像 108

一、痛觉诱发电位的刺激技术 109

第五节 痛觉诱发电位 109

一、周围神经病变 109

二、血管病变 109

三、恶性肿瘤 109

四、局部炎症 109

五、其他 109

二、痛觉诱发电位的成分分析 110

三、偶极子源分析 111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112

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112

第六节 诱发电位 112

四、运动诱发电位 113

三、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113

三、CT 115

二、DSA 115

第8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115

第一节 检查技术 115

一、X射线平片 115

一、垂体腺瘤 116

第二节 颅内肿瘤 116

四、MRI 116

二、听神经瘤 117

四、颅内脊索瘤 119

三、三叉神经瘤 119

五、颅内转移瘤 121

一、脑出血 122

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 122

二、脑梗死 123

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124

五、颅内动脉瘤 125

四、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125

七、海绵状血管瘤 126

六、颅内动静脉畸形 126

一、脊椎退行性病变 127

第四节 脊椎、脊髓疾病 127

二、脊椎炎性病变 132

一、椎管内肿瘤 136

第五节 椎管肿瘤 136

二、脊椎手术后改变 143

二、体格检查 147

一、病史 147

第9章 神经性疼痛的诊断 147

第一节 诊断依据 147

四、全面分析 148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 148

第二节 诊断注意事项 149

一、卡马西平 153

第一节 抗癫痫药 153

第三篇 神经性疼痛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方法 153

第10章 药物治疗 153

三、苯妥英纳 154

二、加巴喷丁 154

第二节 抗抑郁药 155

五、拉莫三嗪 155

四、西戊酸钠 155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156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 157

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 157

第三节 非甾体类抗炎药 158

四、其他抗抑郁药 158

二、苯胺类 159

一、水杨酸类 159

五、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160

四、丙酸类 160

三、吲哚衍生物及类似物 160

六、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 161

一、吗啡 162

第四节 麻醉性镇痛药 162

五、美洲酮 163

四、阿芬太尼 163

二、芬太尼 163

三、舒芬太尼 163

一、氯胺酮 164

第五节 NMDA受体拮抗剂 164

六、羟考酮 164

七、曲马朵 164

一、钠离子通道与神经性疼痛 165

第六节 离子通道阻滞剂 165

二、美金刚 165

三、金刚烷胺 165

四、美沙芬 165

一、辣椒素 166

第七节 局部用药 166

二、常用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 166

二、局部麻醉药 167

一、鞘内用药的生理学和药理学 168

第八节 脊髓鞘内用药 168

三、好及施 168

二、鞘内用药的临床研究 169

四、鞘内给药的适应证与并发症 171

三、鞘内给药方法 171

一、适应证 174

第一节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174

第11章 非药物治疗方法 174

三、操作方法 175

二、禁忌证 175

五、并发症 179

四、疼痛反应评估 179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 180

第二节 交感神经阻滞 180

六、术后处理 180

二、颈上交感神经节阻滞 184

三、胸交感神经阻滞 185

四、腰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 186

五、静脉内区域交感神经阻滞 187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治疗 188

一、脊髓刺激治疗 189

二、脑内刺激治疗 195

三、展望 199

一、概述 200

第四节 心理治疗 200

二、支持疗法 201

三、行为疗法 202

第五节 物理治疗 203

四、暗示疗法和催眠疗法 203

一、电疗法 204

二、光疗法 214

三、超声波疗法 215

四、磁疗法 216

五、水疗法 218

六、传导热疗法和冷疗法 219

一、概述 220

第六节 射频治疗 220

七、运动疗法 220

三、射频消融镇痛的模式 221

二、射频消融治疗神经痛的生理基础 221

四、射频消融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223

一、导航技术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24

第七节 导航技术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224

二、导航系统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技巧 225

三、导航技术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226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 231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分布 231

第四篇 周围神经性疼痛 231

第12章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疼痛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定义 231

三、脊神经 232

二、脑神经 232

一、周围神经纤维 232

一、病因 233

第三节 周围神经疾病发生机制 233

二、病理 234

第四节 周围神经疾病分类 235

六、按受损神经的分布形式分类 236

五、按主要受损纤维的功能分类 236

一、按发病部位分类 236

二、按病因分类 236

三、按病变性质分类 236

四、按起病方式和病程演变分类 236

一、临床表现 237

第五节 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原则 237

二、诊断 239

一、病因治疗 241

第六节 周围神经疾病治疗原则 241

二、药物治疗 242

三、手术治疗 244

四、放射治疗 245

一、概述 246

第一节 头痛 246

第13章 头面部神经痛 246

二、偏头痛 247

一、有关解剖 254

第二节 三叉神经痛 254

二、诊断 256

三、治疗 257

一、概述 270

第三节 舌咽神经痛 270

三、神经阻滞疗法 271

二、药物治疗 271

五、手术治疗 272

四、射频消融毁损 272

一、病因及病理 273

第四节 颈源性头痛 273

三、诊断 276

二、临床特征 276

四、治疗 277

一、病因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第14章 颈椎病 280

二、发病机制 282

三、物理检查 283

四、治疗 284

三、鉴别诊断 284

第二节 颈型颈椎病 284

一、临床特点 284

二、诊断标准 284

一、临床表现 287

第三节 神经根型颈椎病 287

五、预后 287

三、鉴别诊断 288

二、诊断要点 288

一、发病机制 289

第四节 脊髓型颈椎病 289

三、临床检查 291

二、临床表现 29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92

五、治疗 293

一、发病机制 295

第五节 椎动脉型颈椎病 295

二、临床表现 296

四、治疗 297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97

二、临床表现 298

一、病因和病理 298

第六节 交感型颈椎病 298

四、治疗 29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9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300

第七节 混合型颈椎病 300

四、治疗 301

三、诊断 301

二、临床表现 301

一、周围神经解剖学 303

第一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 303

第15章 周围神经损伤性痛症 303

二、周围神经生理学 304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学 305

四、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306

五、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 307

六、周围神经损伤疼痛的治疗 312

一、概念 318

第二节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 318

二、病因 319

三、病理生理 320

四、临床特征 323

六、临床分型 324

五、发病率 324

八、治疗原则 325

七、诊断标准 325

一、病因 333

第三节 臂丛神经损伤 333

二、分类 334

三、诊断 335

五、预防 336

四、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 336

六、治疗 337

第四节 急性带状疱疹疼痛和后遗神经痛 339

一、急性带状疱疹痛 340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46

三、眼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360

四、微皮损型及无疱型带状疱疹 362

五、复发性带状疱疹 363

六、带状疱疹痛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364

一、病因与病理 367

第五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 36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369

二、临床表现 369

四、治疗 371

二、临床表现 373

一、分类 373

第六节 骨质疏松症 373

四、治疗 374

三、诊断 374

二、临床表现 376

一、病因 376

第七节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 376

四、治疗 37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377

一、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 378

第八节 多发性神经病 378

二、临床表现 379

四、治疗 380

三、诊断 380

一、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383

第九节 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383

二、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384

三、铅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385

五、有机磷中毒 388

四、一氧化碳中毒 388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390

第十节 周围神经感染性疼痛 390

二、莱姆病末梢神经炎 393

三、麻风性神经炎 395

四、艾滋病疼痛 396

一、病因 405

第一节 病因和病理生理 405

第五篇 中枢性神经痛 405

第16章 中枢性神经痛概述 405

二、病理生理 406

一、中枢性神经痛的疼痛特点 408

第二节 临床症状 408

四、疼痛的评价 410

三、中枢性神经痛的神经生理学检查 410

二、躯体感觉的异常 410

二、心理治疗 411

一、原发病治疗 411

五、中枢性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411

第三节 治疗 411

五、药物治疗 412

四、针刺治疗和激光照射 412

三、物理治疗 412

七、交感神经阻滞 415

六、外科手术治疗 415

二、病理生理 417

一、病因 417

第17章 多发性硬化症 417

第一节 病因和病理生理 417

三、症状和体征 418

二、临床分型 418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18

一、一般资料 418

七、诊断依据 419

六、影像学检查 419

四、实验室检查 419

五、生理检查 419

八、疼痛的特点 420

二、缓解期治疗 421

一、急性期治疗 421

第三节 治疗 421

四、疼痛的治疗 422

三、症状治疗 422

二、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毒性作用 426

一、脊髓损伤后的微循环障碍 426

第18章 脊髓损伤后疼痛 426

第一节 病因学 426

第二节 病理生理特点 427

三、脊髓神经的直接作用 427

一、受体机制 428

二、结构和功能重组 429

四、基因机制 430

三、中枢敏化机制 430

第三节 临床表现 431

二、药物治疗 433

一、脊髓损伤治疗 433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原则 433

三、非药物治疗 435

一、病理特点 439

第二节 病理及临床表现 439

第19章 脊髓空洞症与延髓空洞症 439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439

二、临床表现 440

四、疼痛的治疗 442

三、对症治疗 442

第三节 治疗 442

一、手术治疗 442

二、放射治疗 442

一、病因 446

第一节 病因学 446

第20章 帕金森病 446

二、发病机制 447

第二节 病理生理 449

一、临床表现 450

第三节 临床特征 450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451

三、疼痛特征 452

一、药物治疗 453

第四节 治疗 453

二、手术治疗 455

五、PD中枢痛的治疗 456

四、康复治疗 456

三、基因治疗 456

一、癫痫的病因 459

第一节 病因 459

第21章 癫痫和颅内肿瘤 459

一、癫痫的病理生理 461

第二节 病理生理 461

二、颅内肿瘤的病因 461

三、癫痫、颅内肿瘤与中枢性神经痛 462

二、颅内肿瘤的病理生理 462

一、癫痫的临床特征 463

第三节 临床表现 463

二、颅内肿瘤的临床特征 464

一、癫痫的治疗 465

第四节 治疗 465

三、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特征 465

二、颅内肿瘤的治疗 466

三、中枢性疼痛的治疗 467

第一节 病因 469

第22章 脑卒中后中枢痛 469

一、关于相关机制的假说 470

第二节 病理生理 470

一、疼痛的部位 471

第三节 临床表现 471

二、脑卒中后中枢痛的机制 471

五、躯体感觉的异常 472

四、影响中枢性神经痛的内外因素 472

二、疼痛的性质与强度 472

三、疼痛的发作和持续时间 472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原则 473

一、药物治疗 474

四、交感神经阻滞 476

三、外科手术治疗 476

二、感觉刺激 476

一、疼痛康复 481

第一节 概论 481

第六篇 神经性疼痛的康复 481

第23章 神经性疼痛康复的基本理论 481

三、疼痛的康复治疗——小组工作模式 482

二、疼痛的康复评定 482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疼痛康复评定机制的贡献 483

第二节 有关疼痛康复的现代理论 483

二、循证医学在疼痛康复中的运用 485

一、痉挛 486

第三节 常见疼痛相关病症的康复 486

三、骨关节炎 488

二、骨质疏松症 488

四、脑损伤所致疼痛并发症及其物理治疗 490

五、脊髓损伤(SCI)所致骨关节的疼痛问题 491

第四节 疗效评价和随访 492

六、其他疾病所致疼痛及其物理治疗 492

二、疗效的评价 493

一、疼痛的分级 493

一、神经性疼痛治疗的现状及单一化治疗方式的不足 494

第一节 多学科的方法 494

第24章 神经性疼痛的康复治疗 494

三、疼痛多元化治疗实施的社会因素分析 495

二、疼痛的多元化治疗及意义 495

四、疼痛治疗中心 496

二、掌握好治疗剂量 497

一、掌握好应用时机 497

五、康复治疗 497

第二节 疼痛的物理治疗 497

第三节 疼痛康复理疗的基本原则 497

三、综合治疗原则 498

第四节 运动治疗的方法 499

四、最优选择原则 499

二、细胞移植镇痛 500

一、目前的药物主要研究方向 500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展望 500

三、加强疼痛治疗的管理 501

一、医疗气象学 503

第一节 疼痛与医疗气象学 503

第25章 神经性疼痛的保健 503

二、人体生理活动与医疗气象学 504

三、医疗气象学与疼痛 506

一、颈椎病 510

第二节 休息、体位与运动 510

二、下腰痛 511

第三节 神经性疼痛的科普知识 514

一、什么是健康? 515

二、健康包括几个方面? 515

三、什么是亚健康? 516

四、什么是疼痛? 516

五、什么是疼痛医学? 516

六、疼痛是一种疾病吗? 516

七、什么是神经性疼痛? 517

八、常见的神经性疼痛包括哪些? 517

九、神经性疼痛怎样分类? 517

十、神经性疼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517

十一、影响疼痛的因素有哪些? 518

十二、影响疼痛的因素是怎样形成的? 518

十三、疼痛对人体有益吗? 520

十五、什么是神经性疼痛综合征? 521

十六、神经性疼痛迁延不愈对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 521

十七、痛阈和疼痛耐受力有何区别? 521

十四、长期忍受疼痛对身体有害吗? 521

二十、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522

十九、日常生活中怎样判断是否患了神经性疼痛? 522

二十一、疼痛的心理疗法有哪些? 522

十八、什么是幻痛? 522

二十二、音乐与疼痛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音乐疗法? 52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 527

第26章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 527

一、电是生命存在的象征 527

第七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疼痛 527

三、中医学中气与电的关系 528

第二节 氧自由基致痛机制 528

二、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28

二、氧自由基增多 529

三、氧自由基堆集形成负电位 529

一、自由基 529

四、氧自由基致痛机制 530

二、电疗法 532

一、神经阻滞治疗 532

三、针刺镇痛疗法 532

第一节 “通则不痛” 532

第27章 神经性疼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532

四、推拿疗法 533

五、测痛治疗仪治疗 533

第二节“荣则不痛” 534

一、中医中药治疗(含实性痛治疗) 534

二、补充微量元素 536

一、抗氧化酶类 538

第一节 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分类 538

二、抗氧化剂类 538

第28章 清除氧自由基疗法 538

一、超氧化物歧化酶 539

二、过氧化氢酶和非特异性过氧化物酶 539

第二节 抗氧化酶类 539

三、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540

四、磷脂氢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540

第三节 抗氧化剂类 541

一、脂溶性抗氧化剂 541

五、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541

二、水溶性小分子抗氧化剂 542

三、蛋白性抗氧化剂 543

四、抗氧化剂进展 544

第四节 使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应注意的问题 545

二、清除剂的选用标准 546

三、清除剂及其清除机制 546

一、应用清除剂治疗的原则 546

四、清除剂应用时的几个问题 547

一、中药清除氧自由基机制研究 549

第一节 单味中药清除氧自由基 549

二、清除氧自由基的单味中药与几种复方 549

第29章 中药清除氧自由基 549

二、辨证论治 551

一、及早给药,掌握剂量与浓度 551

三、药物联合应用 551

第二节 使用中药清除剂应注意的问题 551

第一节 神经性疼痛的病理生理 555

第30章 神经性疼痛的研究现况 555

一、神经性疼痛产生与维持机制 555

第八篇 神经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555

二、钠通道与神经性疼痛 556

三、交感神经系统与神经性疼痛 557

第二节 神经性疼痛的药理学治疗 563

一、抗癫痫药 563

三、阿片类药物 564

第三节 神经性疼痛与免疫治疗 564

二、抗抑郁药 564

一、免疫学功能和神经性疼痛的关系 565

二、生物活性介质和神经性疼痛治疗 567

三、神经肽 568

四、神经营养因子 570

五、细胞因子和疼痛 576

第四节 神经性疼痛的基因治疗 576

一、间接体内疗法 577

二、直接体内疗法 579

第31章 神经性疼痛临床研究进展 586

第一节 神经性疼痛的分类 586

第二节 神经性疼痛的诊断 587

第三节 神经性疼痛的治疗 588

一、抗癫痫药和局麻药 588

二、表面用药 590

三、抗抑郁药 591

四、阿片类和曲马朵 591

五、神经阻滞、脊髓刺激及鞘内泵 592

第32章 神经性疼痛实验研究进展 595

第一节 概述 595

一、自发性或进行性疼痛 596

二、神经病理性刺激诱发的疼痛 596

第二节 动物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学测试 596

五、机械性痛觉异常 597

四、机械性痛觉过敏 597

六、冷痛觉异常 597

三、热痛觉过敏 597

一、中枢性疼痛综合征动物模型 598

二、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598

第三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598

三、交感持续性疼痛动物模型 599

六、疼痛机制 600

五、神经炎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600

七、初级传入神经元自发性和进行性放电 600

四、毒物所致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