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研究范式 3
上篇导读:犯罪学研究的研究 3
第一章 什么是一个犯罪学问题 5
第一节 犯罪学视野中的犯罪 6
一、只有一个犯罪 6
二、存在不同视角 9
第二节 犯罪学叙事方法 15
一、实然研究 17
二、量化研究 18
三、经验研究 19
四、关系研究 20
第三节 犯罪学体系 23
一、犯罪学体系批判 23
二、犯罪学逻辑 27
第四节 犯罪学整合 31
一、犯罪学的富有与贫困 31
二、犯罪学理论的类型化分析 34
小结 42
第二章 应然犯罪学 45
第一节 应然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45
第二节 启蒙思想以前的犯罪观 47
第三节 启蒙学者的影响 48
第四节 基本理念 52
第五节 话语形式 61
第六节 批判功能 64
小结 66
第一节 实然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68
第三章 实然犯罪学 68
第二节 思想背景 70
一、经验主义 70
二、生物进化论 77
三、社会统计学 81
第三节 实证方法 87
一、客观观察 89
二、科学归纳 92
三、定量分析 99
第四节 经验之罪 108
第五节 必然之罪 113
第六节 个别之罪 121
小结 132
上篇回顾:体用之间的犯罪学 133
中篇 犯罪关系 139
中篇导读:犯罪学的本体研究 139
第四章 犯罪特性学 142
第一节 狒狒与军官 142
第二节 伦理之恶 146
一、加罗法洛的“自然犯罪” 146
二、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148
三、洛伦兹的“护种本能” 149
四、休谟的道德直觉主义 150
五、过滤后的“纯粹之恶” 151
第三节 秩序之害 152
一、贝卡里亚的犯罪本质论 152
二、环境主义的攻击性实验 154
三、经验主义的道德无知说 155
第四节 犯罪性分析 156
一、犯罪与秩序 157
二、非善:恶意与敌意 158
三、悖逆:反伦理性与反秩序性 160
四、危险:原因危险与结果危险 165
五、严重:定性与定量 169
第五节 希特勒的犯罪性 172
一、恋尸症 172
二、为了德国? 174
三、再造希特勒的可能性 175
第六节 有组织犯罪的犯罪性 177
一、匪徒 178
二、秘密教门与邪教 181
三、秘密会党与黑社会 186
四、恐怖主义 198
五、政府施害 209
第七节 危险个体的犯罪性 215
一、张君案与原因危险 216
二、井口案与结果危险 222
三、张君们与井口们的危险性比较 227
小结 228
第五章 犯罪形态学 230
第一节 修女与妓女 230
第二节 犯罪即罪行 232
一、环境决定论 233
二、正常人假定 234
三、效果论 235
四、规范论 236
五、批判精神 236
第三节 犯罪即罪人 237
一、人性决定论 238
二、特殊人假定 238
三、危险人假定 240
四、多元反应论 241
五、保守立场 242
第四节 犯罪即互动 243
第五节 互动的历史 248
第六节 互动的结构 255
一、被害关系 255
二、行为类型 258
三、加害地位 262
四、国家被害 265
第七节 刑罚立场实证研究 268
小结 276
第六章 犯罪定义学 278
第一节 面包与铁路 278
一、犯罪化的过程和结果 280
二、指称犯罪的符号体系 281
三、表达价值取向的规范准则 282
四、犯罪定义的类型 283
五、犯罪定义的本质 284
第二节 主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285
一、能动论 286
二、多元论 290
三、冲突论 291
第三节 客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296
一、摹状论 296
二、一元论 299
三、自然论 300
第四节 中介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302
一、任性的主体性 304
二、片面的主体性 305
三、危险的主体性 310
四、互动中的犯罪化 314
第五节 犯罪定义的事实学分析 321
一、价值分析 322
二、真理分析 323
三、结构分析 325
四、历史分析 339
小结 340
第七章 犯罪规律学 343
第一节 鸡鸣与日出 343
第二节 犯罪原因 345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 345
二、犯罪原因研究 347
三、因果中心说批判 352
第三节 犯罪概率 353
一、犯罪概率的概念 353
二、犯罪概率研究 355
三、概率中心说批判 358
一、理论假设 359
第四节 犯罪规律 359
二、实证检验 360
三、普遍联系 363
四、一个悲观的结论 365
第五节 犯罪规律的发现与证实 366
一、实证分析与犯罪规律 366
二、转换、误差与操作化 368
三、犯罪强度 376
四、犯罪结构 378
五、犯罪动态 384
六、犯罪相关 385
第六节 犯罪规律类型 395
一、原生性犯罪规律 395
二、反应性犯罪规律 399
三、差异性犯罪规律 405
四、学科还原性犯罪规律 409
五、犯罪累积规律 411
六、犯罪决策规律 414
七、犯罪互动规律 415
八、结构性犯罪规律 417
九、过程性犯罪规律 420
十、抵消性犯罪规律 422
十一、临界性犯罪规律 427
十二、犯罪得逞规律 431
十三、犯罪效应规律 433
小结 439
中篇回顾:关系犯罪观与控制社会控制 443
下篇 社会反应 451
下篇导读: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控制研究 451
第八章 刑事政策研究 454
第一节 二元结构 454
第二节 561个载体 461
第三节 16个政策 467
一、原则型刑事政策 468
二、明确型刑事政策 470
三、潜在型刑事政策 473
第四节 4个视角 482
一、宽宥与苛厉 482
二、规范逻辑与实践逻辑 485
三、被动与主动 487
四、审判机关的主导作用 488
第五节 刑事政策的立场分析 489
一、静态考察 490
二、动态考察 491
三、导向考察 492
四、政策立场的犯罪定义学 494
第六节 刑事政策的技术分析 496
一、规范化程度 497
二、被动性程度 499
三、权力结构 504
四、法治化的犯罪定义学 506
第七节 立场与技术的关系分析 508
小结 516
第一节 理论假设 518
第九章 刑法规范研究 518
第二节 罪量 524
第三节 刑量 535
第四节 罪刑关系“报价单”及其意义 542
第五节 均衡性检验 563
第六节 检验结果的犯罪学解读 566
小结 574
第十章 刑法适用研究 579
第一节 同案同判实证研究 579
一、平等与均衡 582
二、平等程度的测量 587
三、同案异判的意义与解释 592
四、如何控制同案异判率 594
第二节 审判结果的比对与模拟系统 597
一、司法现代化的七大难题 599
二、资源惯性与社会控制失控 602
三、司法先例的利用:原理与形式 603
小结 610
第十一章 被害预防研究 611
第一节 被害预防概述 611
第二节 边缘化与被害预防 614
第三节 一种特殊的保护性反应 621
小结 633
下篇回顾:中国的·刑事的 科学的 635
参考书目 639
研究线索 645
致谢 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