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1
总序……………………………………………………田正平导论 1
二、文献综述 2
三、本书写作的有关构想 7
第一章 思想的论争与教师流动 11
一、桐城“古文派”与江浙“新思潮派”对北京大学的争夺 12
二、东南大学“学衡派”与北京大学“新文化派”的抗衡 45
三、“新文化派”的分道扬镳:学术与政治的不同取向 60
一、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北京大学 75
第二章 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教师流动 75
二、郭秉文的“文理并重、学术并举”与东南大学 83
三、张伯苓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与南开大学 93
四、梅贻琦的“端赖大师,教授治校”与清华大学 101
五、竺可桢的“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与浙江大学 107
第三章 学术机构、学术交流与教师流动 117
一、学术机构与大学教师流动 117
二、国内学术交流与教师流动 134
三、国际学术交流与教师流动 146
第四章 政治干预与教师流动 167
一、政治势力的“渗透”与东南大学的衰落 168
二、京师大学校与北京大学的受挫 174
三、北伐统一与罗家伦出长清华 179
四、首都南迁与中央大学的建立 191
第五章 经济窘迫与教师流动 203
一、艰难的“索薪” 203
二、生活压力与教师兼职 216
第六章 战争压力与教师流动 234
一、北伐战争与政局的变动 235
二、抗敌御侮与大学内迁 245
三、1946—1949年国内战争时期的大学教师流动 277
第七章 抗争与选择:吴宓从教历程 294
一、吴宓的成长环境、求学经历与性格特征 294
二、吴宓从教历程 311
结语 343
一、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的背景与原因 343
二、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对近代大学教育之影响 348
主要参考文献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