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史学特点 1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 1
一、封建社会的衰老 1
二、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 5
第二节 明清时期史学的特点 7
一、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 7
二、历史批判与学术总结 13
三、走向社会的深层 19
四、史著的丰富、体裁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 24
五、域外史地撰述的格局与中西文化交流 31
第二章 明代的官修史书 37
第一节 明代官修史书及其特点 37
一、明代史官制度的变化 37
二、明代官修史书述略 43
三、明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50
第二节 《元史》的修纂 53
一、《元史》的修纂及价值 53
二、《元史》的缺陷及原因 56
第三节 《明实录》与《大明会典》 62
一、《明实录》的修纂及价值 62
二、《大明会典》的修纂及价值 66
第四节 明代方志的发展 69
一、方志编修的繁荣 69
二、方志编修的成就 73
第三章 明代私人撰史的成就 78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私人历史撰述的蓬勃发展 78
一、明代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阶段 78
二、私人的本朝史撰述 81
三、《续文献通考》与《武备志》 88
四、《明经世文编》与《国榷》 97
第二节 王世贞、李贽和焦竑的史学 103
一、王世贞的本朝史撰述及史学批评理论 103
二、李贽的历史批判与史学批判 113
三、焦竑的学术特点与史学成就 134
第三节 私人撰述的史论特点 146
一、历史评论中的文化新精神 146
二、对于历史的理性思考 152
第四章 明清之际的私人历史撰述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164
第一节 顾炎武的史学经世致用思想 164
一、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特点 164
二、《日知录》的撰写及其史学价值 170
三、《天下郡国利病书》的特点 177
第二节 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学术史撰述 182
一、《明夷待访录》的历史批判精神 182
二、《明儒学案》的史学价值 189
三、《宋元学案》的撰述及史学成就 195
第三节 王夫之的史论成就 199
一、王夫之的历史思想成就 199
二、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212
第四节 顾祖禹和唐甄的史学 215
一、《读史方舆纪要》的特点和成就 215
二、《潜书》的历史批判意识 224
第五节 清初的其他几部私修史书 227
一、查继佐及其《罪惟录》 227
二、计六奇及其《明季南略》、《明季北略》 230
三、马骕及其《绎史》 231
第六节 历史思想的发展与嬗变 233
第五章 清代的官修史书 237
第一节 清代的官方修史与修史机构 237
一、官修史书的基本情况 237
二、修史机构的建制 239
第二节 《明史》的纂修及特点 243
一、《明史》的纂修 243
二、《明史》的特点 248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官修史书 254
一、《清实录》的编纂 254
二、国史与会典 256
三、方略的纂修及价值 259
四、续“三通”和清“三通” 260
第四节 清代方志的编修与《大清一统志》 262
第六章 清代历史考证学的成就 266
第一节 赵翼和《廿二史劄记》 266
一、《廿二史劄记》的性质 266
二、赵翼的考史方法 269
第二节 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274
一、《廿二史考异》的考史特点 274
二、钱大昕的考史方法 280
第三节 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 285
一、《十七史商榷》的考史内容 285
二、王鸣盛的考史方法 291
第四节 崔述和《考信录》 296
一、《考信录》的考史旨趣 296
二、崔述的考史方法 301
第七章 清代史学的理论建树 307
第一节 历史考证学派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 307
一、关于历史进程动因的理论 307
二、关于历史变化法则的理论 312
三、关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论 318
四、关于历史评价的理论 324
第二节 章学诚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 333
一、关于史学性质的理论 333
二、关于史家素养的理论 343
三、关于史学功用的理论 352
四、关于历史编纂学的理论 356
第三节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提要中的史学批评及成就 372
一、史学批评的内容 372
二、史学批评的价值 382
第八章 清代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88
第一节 文献学家阮元的重大贡献 388
一、汇刻历史文献 388
二、提出文献校勘的理论和方法 392
三、推动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397
第二节 清代史家整理历史文献的成绩 401
一、辑佚与补遗 401
二、考订与注疏 406
后记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