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 1
第一章 鸦片战争 1
二 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6
三 鸦片战争的经过和失败原因 11
四 沿海人民的抗英斗争 16
五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18
第二章 战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22
一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经济 22
二 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26
三 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家 29
四 洪秀全的初期革命活动 34
一 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42
第三章 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斗争 42
二 清朝统治者的反动措施 51
三 《天朝田亩制度》和各项政策的实施 55
四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58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外勾结 63
一 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63
二 沙俄鲸吞中国大片领土 68
三 北京政变与中外勾结 73
四 总理衙门设立与外国公使驻京 76
第五章 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斗争 80
一 太平天国转向战略防御 80
二 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86
三 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89
四 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96
第六章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建立 103
一 各族起义趋向低落与地主阶级反攻倒算 103
二 中外“和好”的局面 108
三 洋务派举办“官办”军事工业 112
四 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兴起 117
第七章 边疆地区的危机与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 123
一 保卫沿海和边疆的斗争 123
二 洋务派举办“官督商办”企业 127
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 132
四 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37
第八章 中法战争与外国经济侵略的深入 142
一 中法战争 142
二 外国经济侵略的深入 147
三 中法战后的洋务活动 151
四 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想 154
五 中法战争前后的反洋教斗争 158
第九章 中日甲午战争 163
一 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63
二 《马关条约》与“干涉还辽” 168
三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71
四 台湾人民浴血抗日 175
五 孙中山与兴中会 178
一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182
第十章 民族危机与社会变化 182
二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87
三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192
四 群众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 197
第十一章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 202
一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02
二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大论战 207
三 “百日维新” 212
四 那拉氏发动反动政变 217
第十二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22
一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22
二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英勇斗争 227
三 地主资产阶级各派系的活动 232
四 粉碎帝国主义瓜分阴谋 237
第十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242
一 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和角逐 242
二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 246
三 残破的农村经济与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 249
四 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爱国运动的兴起 252
五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壮大及其反清革命活动 256
第十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形成 261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61
二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264
三 同盟会领导的革命斗争 267
四 清政府的立宪骗局和资产阶级立宪运动 272
五 群众自发斗争和保路风潮 276
第十五章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281
一 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 281
二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权建设 287
三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289
四 革命营垒内部危机的加深 292
五 南北议和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96
第十六章 袁世凯卖国独裁统治的覆灭 300
一 三种政治力量的并立和斗争 300
二 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 304
三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边疆 308
四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311
五 护国运动与袁世凯统治的覆灭 314
第十七章 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 318
一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318
二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与南北战争 321
三 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 325
四 军阀割据下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 328
五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332
第十八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 337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37
二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341
三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播 343
四 孙中山闭门著书和继续奋斗 347
五 五四运动的酝酿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