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价值在于文化(总前言) 罗颢 1
小辞典 1
老子其人 1
老子其书 2
老子其时 2
孔子问礼于老子 3
老子诉讼案 3
河上本 4
王弼本 4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4
道 5
郭店简本 5
德 6
无 6
有 6
玄 6
谷神 7
玄牝 7
玄览 7
玄德 8
玄同 8
? 8
朴 8
知白守黑 9
大巧若拙 9
大象 9
大器晚成 9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9
知足不辱 10
出生入死 10
和光同尘 10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0
根深蒂固 10
报怨以德 10 1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11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1
被褐怀玉 11
原著助读 15
基本观念与范畴解读 15
引言: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15
一 老子思想源远流长 15
二 道是承前启后的传统观念 16
三 道背后的历史长传统 17
第一章 大道冲虚与生命境界 19
第一节 大道冲虚——万物之奥 19
一 一心开二门的哲学模型 19
(二)道不是物质实体 23
二 道者,万物之奥 23
(一)道不在言说中 23
(一)道者,万物之奥 29
(二)道本体的两层三性:无、有、玄 29
(三)天地万物共由之路 29
(四)实现之理与形构之理 29
第二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29
一 德:道的内在化 29
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2
(一)道法自然 36
(二)不生之生的境界形态 36
第三节 上德不德的生命境界 36
一 上德不德,与道合一 36
二 即境界即工夫,即工夫即境界 38
第二章 正言若反与生存智慧 40
第一节 凌空观照的玄智 40
一 玄览与前识 40
二 正言若反:语言智慧与辩证思维 41
第二节 知强守柔的生存智慧 45
一 强梁者不得其死 45
二 柔弱者生之徒 47
三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49
(一)生存策略与生存原则 54
(二)知雄守雌,知子守母,没身不殆 54
四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54
五 曲则全与死而不亡者寿 59
(三)大巧若拙与和光同尘 59
(一)柔:生存的形质状态与生存的精神状态 59
(二)愚人之心与婴儿形态 59
第三章 无为治国与政治批判 62
第一节 贵无论的政治哲学 62
一 君道与治道 62
二 君位无执论 65
三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9
四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72
五 不尚贤,不贵货,不见可欲 75
(三)不见可欲:去智主义 78
六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78
(二)不贵货:经济低度主义 78
(一)不尚贤——用朴为器 78
第二节 以道为绝对标准的政治批判 81
一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81
二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84
第四章 兵者不祥与社会理想 86
第一节 反战主义的兵学思想 86
一 兵者,不祥之器 86
二 战略思想、战术原则和兵学境界——以战争四无相论为中心的展开 89
第二节 和平主义的国际关系思想 93
大国小国谦让共处,各得其所 93
第三节 小国寡民的大道世界 95
一 返回原始,回到混沌 95
二 小国寡民,安居乐俗 97
三 一个老子律 99
写作赏析 101
一 独特的文体与玄妙的章法 101
(一)散文、韵文、诗三合 110
(二)对偶、长言短句参变杂用 110
(三)用韵不拘一格 110
(四)学理如此,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110
二 言简意远与格言集成 110
(一)一句一理,言简意远 112
(二)吸取格言与自造警句 112
三 第一人称与多喻一指 112
尾声: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 116
(一)引人入境的第一人称 116
(二)启人兴会的善巧比喻 116
原著全读 122
老子道德经上篇 122
第一章 “体道第一” 122
第二章 “养身第二” 125
第三章 “安民第三” 127
第四章 “无源第四” 129
第五章 “虚用第五” 131
第六章 “成象第六” 132
第七章 “韬光第七” 133
第八章 “易性第八” 134
第九章 “运夷第九” 136
第十章 “能为第十” 137
第十一章 “无用第十一” 139
第十二章 “检欲第十二” 140
第十三章 “猒耻第十三” 141
第十四章 “赞玄第十四” 143
第十五章 “显德第十五” 145
第十六章 “归根第十六” 147
第十七章 “淳风第十七” 149
第十八章 “俗薄第十八” 151
第十九章 “还淳第十九” 152
第二十章 “异俗第二十” 154
第二十一章 “虚心第二十一” 157
第二十二章 “益谦第二十二” 159
第二十三章 “虚无第二十三” 161
第二十四章 “苦恩第二十四” 163
第二十五章 “象元第二十五” 164
第二十六章 “圣德第二十六” 166
第二十七章 “巧用第二十七” 167
第二十八章 “反朴第二十八” 169
第二十九章 “无为第二十九” 171
第三十章 “俭武第三十” 173
第三十一章 “偃武第三十一” 175
第三十二章 “圣德第三十二” 177
第三十三章 “辩德第三十三” 179
第三十四章 “任成第三十四” 180
第三十五章 “仁德第三十五” 181
第三十六章 “微明第三十六” 182
第三十七章 “为政第三十七” 184
老子道德经下篇 185
第三十八章 “论德第三十八” 185
第三十九章 “法本第三十九” 187
第四十章 “去用第四十” 190
第四十一章 “同异第四十一” 190
第四十二章 “道化第四十二” 192
第四十三章 “遍用第四十三” 195
第四十四章 “立戒第四十四” 195
第四十五章 “洪德第四十五” 197
第四十六章 “俭欲第四十六” 198
第四十七章 “鉴远第四十七” 199
第四十八章 “忘知第四十八” 200
第四十九章 “任德第四十九” 201
第五十章 “贵生第五十” 202
第五十一章 “养德第五十一” 204
第五十二章 “归元第五十二” 206
第五十三章 “益证第五十三” 208
第五十四章 “修观第五十四” 209
第五十五章 “玄符第五十五” 211
第五十六章 “玄德第五十六” 213
第五十七章 “淳风第五十七” 215
第五十八章 “顺化第五十八” 216
第五十九章 “守道第五十九” 218
第六十章 “居位第六十” 219
第六十一章 “谦德第六十一” 220
第六十二章 “为道第六十二” 222
第六十三章 “恩始第六十三” 224
第六十四章 “守微第六十四” 225
第六十五章 “淳德第六十五” 228
第六十六章 “后己第六十六” 229
第六十七章 “三宝第六十七” 231
第六十八章 “配天第六十八” 233
第六十九章 “玄用第六十九” 234
第七十章 “知难第七十” 235
第七十一章 “知病第七十一” 236
第七十二章 “爱己第七十二” 237
第七十三章 “任为第七十三” 238
第七十四章 “制惑第七十四” 240
第七十五章 “贪损第七十五” 241
第七十六章 “戒强第七十六” 242
第七十七章 “天道第七十七” 244
第七十八章 “任情第七十八” 245
第七十九章 “任契第七十九” 247
第八十章 “独立第八十” 248
第八十一章 “显质第八十一” 250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