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体风格观的变迁 1
1.1 传统的文体风格观 1
1.1.1 文体风格是经典杰作的标志 2
1.1.2 文体风格是思想的外衣 3
1.1.3 文体风格是个人特质的表现 5
1.2 现代的文体风格观 6
1.2.1 文体风格是选择的结果 7
1.2.2 文体风格来自对常规的偏离 9
1.3.1 现代语言学的影响和贡献 12
1.3 语言学范式的文体风格研究 12
1.3.2 与传统文体风格研究的不同 16
1.3.3 对语言学介入的争议 17
第2章 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基石 21
2.1 现代文体学的主要思想来源 21
2.1.1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21
2.1.2 俄国形式主义 25
2.1.3 布拉格学派 29
2.2 现代文体学的核心概念 33
2.2.1 文学性 33
2.2.2 陌生化和自动化 36
2.2.3 前景化:语言的突出 40
2.2.4 诗性功能 45
2.3 批评与挑战 52
第3章 常规与偏离 58
3.1 偏离文体观溯源 58
3.2 常规:参照和背景 61
3.2.1 常规的动态性与相对性 61
3.2.2 主要常规与次要常规 65
3.3 语言层面的各类偏离 69
3.3.1 语音偏离 71
3.3.2 词汇偏离 72
3.3.3 句法偏离 75
3.3.4 书写偏离 78
3.3.5 语义偏离 83
3.3.6 篇章偏离 88
3.3.7 方言和语域偏离 91
3.4 偏离的不同维度 95
3.4.1 内部偏离:对次要常规的偏离 95
3.4.2 偏离的程度问题 97
3.4.3 质的偏离和量的偏离 99
3.4.4 偏离的动因与文本阐释 104
3.5 超越语言层面的偏离 105
3.5.1 题材和内容上的偏离 106
3.5.2 视角和结构上的偏离 109
3.5.3 话语和图式上的偏离 112
第4章 并置:方向相反的“偏离” 115
4.1 并置:对等原则的体现 115
4.2 语言层面的并置 119
4.2.1 词语并置 119
4.2.2 句法并置 123
4.2.3 语音并置 127
4.2.4 书写并置 132
4.2.5 其他并置 134
4.3 并置的程度问题 138
4.4 并置的文体效应 142
第5章 语言学取向的文体分析范例 148
5.1 从语言描写入手的分析 148
5.2 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的证明 152
5.3 利奇和肖特:语言偏离与文本阐释 158
5.4 威多森:内部偏离与言外之意 169
5.5 韩礼德:语言视角的偏离 174
5.6 库克:从语言偏离到图式偏离 180
第6章 文体风格研究的当代发展态势 190
6.1 从形式到功能:文体学的“转向” 191
6.1.1 有关语言功能的思想 191
6.1.2 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 193
6.1.3 功能主导的文体学研究 195
6.1.4 功能主义的文体观 200
6.1.5 对文体与语境关系认识的深化 204
6.2 从语言到话语:文体学的“开放” 206
6.2.1 对话语的认识与研究 207
6.2.2 文体学与话语研究的兴起 209
6.2.3 话语文体学的语言学动力 211
6.2.4 来自语言学之外思想的冲击 215
6.3 拓展的空间和多样化的研究 220
6.3.1 文体风格的多重语境化 220
6.3.2 对互文性的关注 223
6.3.3 批评性的新视角 225
6.3.4 读者的重新定位 227
6.3.5 研究空间的全方位扩展 230
结语 234
参考文献 236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