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芳洲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0457227
  • 页数:2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研究专著。

序 李小宁 1

前言 1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两种价值理论 1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 2

一 劳动价值论并没有回答交换价值是什么 2

二 剩余价值理论 3

三 劳动价值论和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大致获得等量利润的普遍情况相矛盾 4

四 一个显著的缺点:使用价值和其物质形态的混淆 5

五 关于必要劳动时间 9

三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3

二 相对的数量关系 13

一 效用的定义 13

第二节 效用和边际效用理论 13

四 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相等的均衡规律 14

五 关于效用现实的客观基础 16

六 关于对效用的主观实质的模糊 17

七 关于总效用概念 17

第二章 商品的使用价值 23

第一节 效用和欲望的一些基本范畴 24

一 关于效用主观性质的分析 24

二 有用和效用 25

三 关于欲望 27

第二节 商品使用价值的客观形式 29

第三节 消费的均衡规律 31

一 预期效用与真实效用 32

二 个人消费安排的均衡规律 33

第四节 效用的现实基础 36

一 现实欲望 37

二 现实效用是物化的效用 38

三 社会现实效用 38

四 非商品经济中的现实效用 39

第五节 商品使用价值是主观社会内容和客观存在形式的对立统一 40

第六节 具体效用和一般效用 45

一 对具体欲望和效用的抽象分类 46

二 欲望和效用的一般性质 48

三 从效用和欲望一般到一般的效用和欲望——欲望和效用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 49

第七节 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 54

一 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 55

二 社会效用具体和一般、直接和间接互相交叉的平衡关系 57

第八节 边际效用和总效用 60

一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和构成部分 60

二 关于空气的边际效用 61

三 关于总效用 63

附录1: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些性质 67

(A)关于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性质 67

(B)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些其他性质 67

附录2:经济净福利(NEW)与国民净产值(NNP)由于污染而应作的调整 70

第三章 交换价值形式与交换发展过程 76

第一节 原始的简单价值形式 77

一 使双方交换意愿一致的原因 78

二 原始的简单价值形式的特征 79

三 原始的简单价值形式的交换比例(数量关系) 84

四 原始的简单价值形式的发展趋势 86

第二节 交换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88

一 交换的起源 88

二 等一的交换比例和价值表现的形成 95

三 商人、商业与货币 112

四 商品生产中的负效用和劳动以及均衡规律的作用 114

五 关于劳动价值论 119

第三节 已发展为商品交换的简单价值形式 124

一 产生商品简单价值形态的历史时期 125

二 物化的交换价值和社会现实效用的相等 125

三 交换价值相对的数量关系 133

第四节 扩大的价值形式 136

第五节 一般的价值形式 141

一 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内在的对立统一发展出物与物外在的对立统一 144

二 商品一般效用和具体效用内在的对立统一发展出物与物外在的对立统一 149

三 商品社会效用和个人效用更发展的对立统一 150

第六节 货币的价值形式 156

一 货币形式的发展 157

第七节 第三章结束语:货币与商品流通中的问题 158

一 通货膨胀对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影响 163

二 通货紧缩对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影响 166

三 结论 173

附录1:现代商品经济中的重大宏观风险 177

附录2:关于GDP或GNP的统计方法 181

附录3:金属货币供应与经济周期 185

第四章 对人的欲望的一些补充研究 201

第一节 欲望在形式上的发展 201

第二节 欲望内容的发展 205

第五章 商品交换与贫富差别及理想社会 212

第一节 以社会现实效用为内容的等价交换 212

一 平均分配财富的积极意义 213

二 原始公有经济的集体正负效用 214

三 社会现实效用的历史合理性 218

四 有利于社会的贫富差别才合理 222

第二节 贫富差别的社会平衡机制 222

一 清除有害的致富行径 224

二 对合法的贫富差别的平衡 226

第三节 关于未来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229

一 劳动是效用还是负效用 230

二 社会必要的劳动是有效率要求的手段 231

三 热心为社会服务的欲望必将是未来理想社会的精神支柱 233

第六章 政府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37

第一节 维护国家和平安定的内外环境 239

第二节 维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法律秩序 241

第三节 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平衡与安全 242

第四节 发展科技和教育 244

第五节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247

第六节 引导社会欲望和风气的健康发展 250

第七节 本章结束语 255

后记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