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1.民勤荒漠生态变迁 9
1.1 生态退化的3个阶段 9
1.2 生态环境退化的自然因素 12
1.3 生态环境退化的人为因素 15
1.4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位移 16
1.5 沙井子地区近4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 17
1.6 民勤绿洲荒漠化动态 20
1.7 结果讨论 26
参考文献 27
2.主要气候因子及其特征 30
2.1 日照时数 30
2.2 气温、气压与地温 31
2.3 风速与风向 34
2.4 降水与蒸发 37
2.5 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40
2.6 主要天气现象的前期特征 42
2.7 生态气候变化趋势的多变量综合分析 45
2.9 结果讨论 47
2.8 气候图解 47
参考文献 48
3.沙尘暴的分布特征及前期特征 50
3.1 沙尘暴的观测指标与分级标准 50
3.2 沙尘暴的分布特征 51
3.3 沙尘暴前期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 52
3.4 两次强沙尘暴前期特征分析 55
3.5 沙尘暴的降尘量 58
3.6 沙丘的风蚀与积沙 59
3.7 沙尘暴研究结论 62
参考文献 63
4.地下水资源与沙丘水分动态 65
4.1 民勤县境内水资源概述 65
4.2 地下水位动态 67
4.3 地下水质动态 68
4.4 地下水质离子的典型相关关系 70
4.5 沙丘水分动态 71
4.6 降水在沙丘中的运动特征 72
参考文献 77
5.1 植被演替阶段 79
5.荒漠植被生态 79
5.2 民勤境内的自然植被类型 82
5.3 植物分布与地貌、土壤和降水的关系 85
5.4 主要植物群落的生态位 91
5.5 主要植物种的物候特征 99
5.6 退化荒漠植被健康序列的数值分析 105
5.7 梭梭衰退死亡原因 113
5.8 沙枣人工林衰退死亡原因 117
5.9 植物的蒸腾耗水量 121
5.10 梭梭林地水分平衡 127
参考文献 131
6.防护林生态效益 137
6.1 防护林内小气候 137
6.2 农田边缘防风固沙林带 139
6.3 农田林网的防护功能 140
6.4 西沙窝固沙样板防护林体系的防护效益 142
6.5 沙井子绿洲边缘防护林体系景观结构 145
参考文献 149
7.生态恢复与重建 151
7.1 沙障的合理间距 151
7.2 植被盖度与沙面的稳定性 154
7.3 不同稳定性沙丘的生境条件 157
7.4 植被盖度与沙尘暴的关系 162
7.5 建造沙漠人工植被的生态学取向 165
7.6 绿洲边缘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169
参考文献 172
8.荒漠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75
8.1 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75
8.2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76
8.3 关键点 179
8.4 科学方法 180
8.5 对策思路 181
8.6 自然资源保护 183
8.7 认识沙产业 185
参考文献 187
9.荒漠生态研究方法与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 188
9.1 国内外荒漠生态研究现状概述 188
9.2 我国荒漠生态定位研究的基本思路 190
9.3 荒漠化监测指标初探 191
9.4 未来展望 196
参考文献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