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1
第一章 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21
一、安徽全境的解放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22
二、解放初期严峻的政治、经济局势 26
三、开展生产救灾 安定人民生活 29
四、打击敌对势力 33
五、“三反”、“五反”运动 37
六、清除旧社会的封建流毒 40
七、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46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3
一、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 54
二、平抑物价 统一财经 57
三、调整工商业 62
四、兴建新的国营企业 66
五、改造文教、卫生事业 69
六、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74
第三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77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78
二、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1
三、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9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 92
第四章 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 100
一、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01
二、“一五”计划胜利实现 111
三、集中统一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16
第五章 水利建设和农业“三改” 123
一、治理淮河 124
二、山谷水库的兴建 129
三、修筑长江干堤 131
四、农业“三改”的实施和成就 134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42
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143
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147
三、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 151
四、群众团体蓬勃发展 153
第二编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63
第七章 从贯彻“八大”精神到反右派斗争 163
一、贯彻“八大”精神 164
二、贯彻“双百”方针与整风运动的开始 168
三、从“和风细雨”到“狂风暴雨” 174
四、中共安徽省委内部的“右派” 180
第八章 “大跃进”车轮的启动与全民大办钢铁 184
一、大规模兴修水利 185
二、宣传总路线 190
三、大办钢铁的兴起 192
四、更大的炼铁高潮 197
五、继续“以钢为纲”和短暂的调整 203
六、其它工业的“大跃进” 208
第九章 农村人民公社化 211
一、农业高指标 212
二、浮夸风及其危害 214
三、人民公社的建立 219
四、人民公社的实践 222
五、人民公社处于困难境地 225
第十章 为克服困难而斗争 229
一、严竣的现实 230
二、为解散公共食堂而作出的努力 233
三、“责任田”的推行 235
四、调整国民经济 240
五、甄别平反,加强全党全民团结 248
第十一章 农村和城市的“四清”运动 253
一、改正责任田 254
二、农村“四清”运动 259
三、城市“四清”运动 266
四、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斗争 271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 278
第十二章 从红卫兵运动到“一·二六”夺权 278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79
二、红卫兵运动 283
三、“文化大革命”之火烧到工矿、农村 289
四、“一月夺权风暴” 293
第十三章 旷日持久的“全面内战” 297
一、“夺权”引起的争斗 298
二、领导干部“站出来亮相” 302
三、从尖锐对立发展到武斗 306
四、“围剿派性”促进联合 309
第十四章 “斗、批、改”和局势的相对稳定 313
一、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斗、批、改” 314
二、学校下迁 干部下放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18
三、农村“斗、批、改”和“农业学大寨”运动 322
四、国民经济局部调整和“小三线”建设 327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最后三年 331
一、“批林批孔”运动的冲击 332
二、“全面整顿”方针的贯彻 335
三、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339
四、人民的怒吼和抗争 344
第四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51
第十六章 历史的转折和拨乱反正 351
一、捂盖子的8个月和改组中共安徽省委 352
二、揭批“四人帮”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355
三、解放思想 拨乱反正 359
四、全省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364
第十七章 农村改革全面展开 371
一、家庭承包制的成功 372
二、农村改革的深化 378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385
四、农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推广 390
第十八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94
一、工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尝试 395
二、城市集体经济的创办和发展 401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404
四、发展县级经济 411
五、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414
第十九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422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23
二、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425
三、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 432
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440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444
第五编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453
第二十章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453
一、综合配套改革全面铺开 453
二、开发皖江 呼应浦东 463
三、合肥、黄山的开发开放 474
四、奋力战胜特大水灾 485
第二十一章 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498
一、“五八”造林绿化和农村的改革发展 498
二、科教文体卫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508
三、“八五”计划胜利完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16
四、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 524
后记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