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基因的构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宝忠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37752299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将武术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和研究的,并在综合归纳30年来武术文化研究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实施的专题研究。学术价值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能够极大地丰富武术理论研究体系;书中有许多通过研究、实证而得出的成果将对中国武术界产生持续的影响,将会对众多武术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导向作用。

第1讲 文化与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对接及其内涵 1

1.文化与中国“文化热”简述 2

1.1 “文化”一词的一般性释义 2

1.2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4

2.武术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征 6

2.1 文德与武力构成武当武术起源的诱因 7

2.2 文事与武备构成国家安全的双面利剑 9

2.3 文与武兼备构成武术文化的准确对接 11

3.武术文化基本形态的构成 13

3.1 攻防技击是武术文化形态的内核 14

3.2 分类形式是武术文化形态的中层 16

3.3 独特功能是武术文化形态的外表 17

4.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策略 18

4.1 以武术塑造“中国形象” 19

4.2 孔子学院设置武术课程 22

4.3 向海外实施武术段位制 23

第2讲 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框架设计及含义 25

1.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设计的依据 27

1.1 武术流派的形成是其主要依据 27

1.2 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带来的影响 27

2.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框架的含义 27

3.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融合的结果 29

3.1 传统武德与三教合一 29

3.2 少林武术与三教合一 30

3.3 武当武术与三教合一 31

4.学科的相依性构成了武术晚熟的规律 32

4.1 都市规律 33

4.2 禁武规律 34

4.3 排他规律 35

第3讲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武德内涵及其他 37

1.儒家“仁学”构成武德内涵的主体 38

1.1 “仁”在武德中的体现 38

1.2 “义”在武德中的体现 39

1.3 “礼”在武德中的体现 40

1.4 “智”在武德中的体现 41

1.5 “信”在武德中的体现 41

2.佛教“禅学”构成武德内涵的次体 42

3.道教“哲学”构成武德内涵的次体 45

4.对传统武德的科学批判与时代创新 46

4.1 摒弃封建的宗派思想 47

4.2 继承优秀的民族道德 48

4.3 改造不合时宜的提法 50

4.4 新编武德的核心内容 50

第4讲 少林武术追求“拳禅合一”的终极目标 55

1.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 57

2.参禅打坐与少林坐功的结合 58

3.佛教戒律与少林禁约的结合 61

4.佛教养生与少林内功的结合 63

5.禅宗要义与少林心法的结合 66

6.佛教称谓与套路名称的结合 67

7.禅诗作品与以武悟道的结合 69

7.1 把作诗当作修持法门 69

7.2 把作诗当作修持境界 70

7.3 把作诗当作佛教的代名词 71

第5讲 道教“道”的本体论对武术认识论的影响(一) 73

1.伦理之道与武德 74

2.玄妙之道与悟性 75

3.无为之道与拳理 78

4.自然之道与象形拳 82

4.1 象形拳的雏形 82

4.2 象形拳的分类 84

4.3 螳螂拳的传奇 84

5.贵柔之道与战略 86

5.1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86

5.2 后发先至、崇下尚退 87

第6讲 道教“气”的本体论对武术认识论的影响(二) 89

1.内家拳练气采用道教炼丹的方法 90

1.1 什么是内家拳 90

1.2 相关研究成果 92

1.3 太极拳的创立 95

1.4 练气之炼丹法 97

2.武术内功修炼其实质就是练气 100

3.武术的整体修炼要体现精气神 102

4.武术养生全程贯穿着练气的方式 105

第7讲 武术“体用并重说”的哲学本源 109

1.“体用并重”的理论依据 110

2.“体用并重”的具体体现 111

2.1 拳家之说 111

2.2 打练并存 112

2.3 学以致用 113

2.4 整体意识 115

3.“体用并重”的引申形式 116

3.1 动静体用说 116

3.2 形神体用说 117

3.3 德技体用说 118

第8讲 武术美学思想探源及其表现形式 119

1.“仁义”构成武术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119

2.“德”构成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所在 119

3.“乐”构成武术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120

3.1 体育范畴的“武舞”与乐 121

3.2 文艺范畴的“武舞”与乐 121

4.“圆”构成武术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122

5.“和谐”构成武术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125

5.1 矛盾对立的统一性 126

5.2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126

6.武术美学思想指导下的美学要素形式 127

6.1 姿势美 128

6.2 劲力美 129

6.3 节奏美 130

6.4 神韵美 131

6.5 名称美 133

第9讲 剑文化与棍文化的“生死论” 135

1.剑与棍的发展简史 136

2.剑的文化特征 139

2.1 剑为权力及地位的象征 139

2.2 剑为降妖与杀魔的法器 142

2.3 剑为气质和性格的标志 145

2.4 佩剑之风的等级观念 146

3.棍的文化特征 148

3.1 棍的军事作用 148

3.2 棍的佛教灵气 150

3.3 棍的文学色彩 153

3.4 棍的派生文化 155

4.余论武术器械 156

第10讲 侠文化与镖行文化的“传播论” 159

1.侠与镖行的异同点 160

1.1 产生的历史背景 160

1.2 行为的社会影响 161

1.3 诸家的综合评价 164

2.侠文化的传播特征 166

2.1 非凡武功的传承 166

2.2 道德品格的传递 167

2.3 侠义精神的传扬 169

3.镖行文化的传播特征 170

3.1 镖行为拳师们提供了施展武术技能的机遇 170

3.2 镖行是武术传播的场所及技术发展的载体 171

3.3 镖行为各派武术的融合与传播提供了条件 173

3.3 镖师们的侠骨义胆与武德得到极致的发挥 174

第11讲 把势加跤:西域教门的回族武术特色 177

1.教门回族武术的起源有地域玄机 179

2.独具特色的教门回族武术拳械 182

2.1 “昆仑派”的由来 183

2.2 把势加跤武艺高 184

2.3 弹腿出自教门中 185

2.4 融通兼备的通备拳 186

2.5 秘不示传回回肘 187

2.6 枪术短杆实用强 187

3.教门回族武术在民间的流传 188

第12讲 以巫演武:少数民族武术中的民俗特色 191

1.少数民族的模仿巫术活动构成武术的雏形 191

2.三组山崖岩画彰显少数民族的武术形象 194

2.1 云南沧源岩画——集体技击图 195

2.2 广西左江岩画——集体武舞图 195

2.3 甘肃黑山岩画——集体操练图 196

3.异彩纷呈的特色少数民族武术活动 197

3.1 根据地域特点追求武术的实用特色 197

3.2 根据战争需要追求武术的技击特色 199

3.2 根据习俗节日追求武术的娱乐特色 201

第13讲 传统武术:从“非遗”的高度加以审视与保护 203

1.少林功夫“申遗”给予的启示 204

2.传统武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8

2.1 缘于“孤芳自赏”带来的尴尬局面 208

2.2 面对着“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实 209

2.3 挖整成果一直处于“沉睡”的状态 211

3.发展传统武术的基本方略 212

3.1 传统武术的文化定位 212

3.2 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 212

3.3 传统武术的政策扶植 213

3.4 传统武术的百花齐放 214

第14讲 以武养武: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 215

1.武术文化产业问题的简要回顾 216

1.1 确定武术文化的产业性质及活动(1980-1990年) 216

1.2 确认“武术经济”等新提法及活动(1991-2001年) 217

1.3 确保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活动(2002-2012年) 219

2.武术文化产业体系的粗略分类 220

3.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22

3.1 现存的主要问题 222

3.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24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