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绪论 1
0.1 ANSYS公司简介 1
0.2 ANSYS系列产品简介 1
0.2.1 结构分析体系 2
0.2.2 电磁场分析体系 2
0.2.3 流体力学分析体系 2
0.2.4 行业化定制模块 3
0.2.5 仿真模型建造系统 3
0.2.8 客户化开发平台(ANSYS Workbench SDK) 4
0.2.7 多目标快速优化工具 4
0.2.6 设计人员快捷分析工具箱 4
0.3 ANSYS理论基础(有限元法)简介 5
0.3.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5
0.3.2 有限元法的特点 6
0.4 ANSYS分析的基本过程 6
0.4.1 前处理 7
0.4.2 加载并求解 7
0.4.3 后处理 8
1.1.1 自底向上创建几何模型 10
1.1 几何建模概论 10
第1章 几何建模 10
第1部分 基础知识 10
1.1.2 自顶向下创建几何模型 11
1.1.3 布尔运算建模 11
1.1.4 拖拉和旋转建模 11
1.1.5 移动和复制建模 11
1.1.6 模型的修改(清除和删除)原则 12
1.1.7 从IGES文件中将几何模型导入到ANSYS 12
1.2.1 总体和局部坐标系 13
1.2 坐标系简介 13
1.2.2 显示坐标系 16
1.2.3 节点坐标系 16
1.2.4 单元坐标系 17
1.2.5 结果坐标系 17
1.3 工作平面的使用 18
1.3.1 定义一个新的工作平面 18
1.3.2 控制工作平面的显示和样式 19
1.3.3 移动工作平面 19
1.3.6 工作平面的高级用途 20
1.3.5 还原一个已定义的工作平面 20
1.3.4 旋转工作平面 20
1.4 自底向上创建几何模型 22
1.4.1 关键点 23
1.4.2 硬点 24
1.4.3 线 25
1.4.4 面 28
1.4.5 体 30
1.5.1 创建面体素 31
1.5 自顶向下创建几何模型(体素) 31
1.5.2 创建实体体素 32
1.6 使用布尔操作修正几何模型 34
1.6.1 布尔运算的设置 34
1.6.2 布尔运算之后的图元编号 35
1.6.3 交运算 35
1.6.4 两两相交 36
1.6.5 相加 36
1.6.6 相减 37
1.6.7 利用工作平面作减运算 38
1.6.9 分割 39
1.6.8 搭接 39
1.6.10 粘接(或合并) 40
1.7 移动、复制和缩放几何模型 40
1.7.1 按照样本生成图元 41
1.7.2 由对称映像生成图元 41
1.7.3 转换样本图元的坐标系 41
1.7.4 实体模型图元的缩放 42
1.8 从IGES文件中将几何模型导入到ANSYS 43
1.8.1 使用SMOOTH选项 44
1.8.2 使用FACETED选项 44
1.9 本章小结 45
第2章 划分网格 46
2.1 有限元网格概论 46
2.2 设定单元属性 47
2.2.1 生成单元属性表 47
2.2.2 在划分网格之前分配单元属性 48
2.3 网格划分的控制 50
2.3.1 ANSYS网格划分工具(MeshTool) 50
2.3.2 单元形状 50
2.3.3 选择网格划分类型 51
2.3.5 划分自由网格时的单元尺寸控制(SmartSizing) 52
2.3.4 控制单元边中点的位置 52
2.3.6 映射网格划分中单元的默认尺寸 53
2.3.7 局部网格划分控制 54
2.3.8 内部网格划分控制 54
2.3.9 生成过渡棱锥单元 56
2.3.10 将退化的四面体单元转化为非退化的形式 57
2.3.11 执行层网格划分 57
2.4 自由网格划分和映射网格划分控制 58
2.4.1 自由网格划分 58
2.4.2 映射网格划分 59
2.5.1 用xMESH命令生成网格 64
2.5 给实体模型划分有限元网格 64
2.5.2 生成带方向节点的梁单元网格 65
2.5.3 在分界线或者分界面处生成单位厚度的界面单元 67
2.6 延伸和扫掠生成有限元模型 68
2.6.1 延伸生成网格 68
2.6.2 扫掠生成网格 71
2.7 修正有限元模型 73
2.7.1 局部细化网格 73
2.7.2 移动和复制节点和单元 76
2.7.3 控制面、线和单元的法向 77
2.7.4 修改单元属性 79
2.8 直接通过节点和单元生成有限元模型 80
2.8.1 节点 80
2.8.2 单元 82
2.9 编号控制 85
2.9.1 合并重复项 85
2.9.2 编号压缩 86
2.9.3 设定起始编号 86
2.9.4 编号偏差 87
2.10 本章小结 88
第3章 施加载荷 89
3.1 载荷概论 89
3.1.1 什么是载荷 89
3.1.2 载荷步、子步和平衡迭代 90
3.1.3 时间参数 91
3.1.4 阶跃载荷与倾斜载荷 92
3.2 施加载荷 93
3.2.1 实体模型载荷与有限单元载荷 93
3.2.2 施加载荷 94
3.2.3 轴对称载荷与反作用力 100
3.2.4 利用表格来施加载荷 101
3.2.5 利用函数来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 103
3.3 设定载荷步选项 105
3.3.1 通用选项 106
3.3.2 动力学分析选项 109
3.3.3 非线性选项 110
3.3.4 输出控制 111
3.3.5 Biot-Savart选项 112
3.3.6 谱分析选项 112
3.3.7 创建多载荷步文件 113
3.4 本章小结 114
第4章 求解 115
4.1 求解概论 115
4.1.1 使用直接求解法 116
4.1.2 使用稀疏矩阵直接解法求解器 116
4.1.3 使用雅克比共轭梯度法求解器 117
4.1.4 使用不完全分解共轭梯度法求解器 117
4.1.5 使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求解器 117
4.1.6 使用自动迭代解法选项 118
4.2 利用特定的求解控制器来指定求解类型 119
4.1.7 获得解答 119
4.2.1 使用Abridged Solution菜单选项 120
4.2.2 使用求解控制对话框 120
4.3 多载荷步求解 121
4.3.1 多重求解法 122
4.3.2 载荷步文件法 122
4.3.3 数组参数法(矩阵参数法) 123
4.4 重新启动分析 124
4.4.1 重新启动一个分析 125
4.4.2 多载荷步文件的重启动分析 129
4.5 预测求解时间和估计文件大小 131
4.5.1 估计运算时间 131
4.5.2 估计文件的大小 131
4.5.3 估计内存需求 132
4.6 本章小结 132
第5章 后处理 133
5.1 后处理概述 133
5.1.1 什么是后处理 133
5.1.3 后处理可用的数据类型 134
5.1.2 结果文件 134
5.2 通用后处理器(POST1) 135
5.2.1 将数据结果读入数据库 135
5.2.2 图像显示结果 142
5.2.3 列表显示结果 149
5.2.4 表面操作 155
5.2.5 将结果映射到某一路径上 159
5.2.6 将结果旋转到不同坐标系中显示 165
5.3 时间历程后处理器(POST26) 166
5.3.1 定义和储存POST26变量 167
5.3.2 检查变量 169
5.3.3 POST26后处理器的其他功能 171
5.4 本章小结 172
第2部分 专题 174
第6章 结构静力学分析 174
6.1 结构静力学概论 174
6.2 结构静力学分析的基本步骤 174
6.2.1 建立模型 175
6.2.2 设置求解控制选项 175
6.2.3 设置其他求解选项 179
6.2.4 施加载荷 182
6.2.5 求解 184
6.2.6 检查结果 185
6.3 实例:悬臂梁的横向剪切应力分析 186
6.3.1 问题的描述 186
6.3.2 GUI路径模式 187
6.3.3 命令流模式 197
6.4 本章小结 198
7.2 模态分析的基本步骤 199
7.1 模态分析概论 199
第7章 模态分析 199
7.2.1 建模 200
7.2.2 加载及求解 200
7.2.3 扩展模态 203
7.2.4 观察结果和后处理 205
7.3 实例:压电变换器的自振频率分析 206
7.3.1 问题描述 206
7.3.2 GUI模式 207
7.3.3 命令流模式 219
7.4 本章小结 221
第8章 谐响应分析 222
8.1 谐响应分析概论 222
8.1.1 完全法(Full Method) 223
8.1.2 减缩法(Reduced Method) 223
8.1.3 模态叠加法(Mode Superposition Method) 223
8.1.4 3种方法的共同局限性 224
8.2 谐响应分析的基本步骤 224
8.2.1 建立模型(前处理) 224
8.2.2 加载和求解 225
8.2.3 观察模型(后处理) 231
8.3 实例:弹簧质子系统的谐响应分析 233
8.3.1 问题描述 233
8.3.2 GUI模式 234
8.3.3 命令流模式 245
8.4 本章小结 246
第9章 瞬态动力学分析 247
9.1 瞬态动力学概论 247
9.1.1 完全法(Full Method) 247
9.1.3 减缩法(Reduced Method) 248
9.1.2 模态叠加法(Mode Superposition Method) 248
9.2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步骤 249
9.2.1 前处理 249
9.2.2 建立初始条件 249
9.2.3 设定求解控制器 250
9.2.4 设定其他求解选项 252
9.2.5 施加载荷 253
9.2.6 设定多载荷步 254
9.2.8 后处理 255
9.2.7 瞬态求解 255
9.3 实例:哥伦布阻尼的自由振动分析 257
9.3.1 问题描述 258
9.3.2 GUI模式 258
9.3.3 命令流模式 271
9.4 本章小结 272
第10章 谱分析 273
10.1 谱分析概论 273
10.1.1 响应谱 273
10.2.1 前处理 274
10.2 谱分析的基本步骤 274
10.1.3 功率谱密度(PSD) 274
10.1.2 动力设计分析方法(DDAM) 274
10.2.2 模态分析 275
10.2.3 谱分析 275
10.2.4 扩展模态 278
10.2.5 合并模态 279
10.2.6 后处理 281
10.3 实例:支撑平板的动力效果分析 282
10.3.1 问题描述 282
10.3.2 GUI模式 283
10.3.3 命令流模式 307
10.4 本章小结 309
第11章 非线性分析 310
11.1 非线性分析概论 310
11.1.1 非线性行为的原因 310
11.1.2 非线性分析的基本信息 311
11.1.3 几何非线性 314
11.1.4 材料非线性 315
11.1.5 其他非线性问题 319
11.2.2 设置求解控制器 320
11.2 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320
11.2.1 前处理(建模和分网) 320
11.2.3 设定其他求解选项 322
11.2.4 加载 324
11.2.5 求解 325
11.2.6 后处理 325
11.3 实例:螺栓的蠕变分析 327
11.3.1 问题描述 327
11.3.2 GUI模式 327
11.4 本章小结 335
11.3.3 命令流模式 335
第12章 结构屈曲分析 336
12.1 结构屈曲概论 336
12.2 结构屈曲分析的基本步骤 336
12.2.1 前处理 337
12.2.2 获得静力解 337
12.2.3 获得特征值屈曲解 338
12.2.4 扩展解 339
12.2.5 后处理(观察结果) 341
12.3.2 GUI模式 342
12.3 实例:框架结构的屈曲分析 342
12.3.1 问题描述 342
12.3.3 命令流模式 357
12.4 本章小结 360
第13章 接触问题分析 361
13.1 接触问题概论 361
13.1.1 一般分类 361
13.1.2 接触单元 361
13.2.2 识别接触对 363
13.2.1 建立模型,并划分网格 363
13.2 接触分析的步骤 363
13.2.3 定义刚性目标面 364
13.2.4 定义柔性接触面 365
13.2.5 设置实常数和单元关键点 367
13.2.6 控制刚性目标面的运动 368
13.2.7 给变形体单元施加必要的边界条件 369
13.2.8 定义求解选项和载荷步 369
13.2.9 求解 370
13.2.10 查看结果 370
13.3.1 问题描述 372
13.3 实例:陶瓷套管的接触分析 372
13.3.2 GUI模式 373
13.3.3 命令流模式 386
13.4 本章小结 391
第14章 结构优化设计 392
14.1 结构优化设计概论 392
14.2 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394
14.2.1 生成分析文件 395
14.2.2 建立优化过程中的参数 398
14.2.4 指定优化变量 399
14.2.3 进入OPT处理器指定分析文件 399
14.2.5 选择优化工具或优化方法 400
14.2.6 指定优化循环控制方式 401
14.2.7 进行优化分析 402
14.2.8 查看设计序列结果 403
14.3 实例: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 404
14.3.1 问题描述 404
14.3.2 GUI模式 404
14.3.3 命令流模式 417
14.4 本章小结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