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模糊现象与模糊集理论 1
第一节 模糊现象的普遍性 1
第二节 模糊集理论的诞生及其影响 5
第二章 模糊语言概说 19
第一节 模糊性与模糊语言 20
一 模糊性 20
二 语言的模糊性 26
三 模糊语言 26
第二节 模糊语言研究的意义 33
一 有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33
二 有助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34
三 有助于提高对语言自身的研究 35
四 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36
第三章 模糊语义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 41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的对象 43
一 词义的概括性、笼统性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45
二 词的多义性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49
三 歧义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52
四 词义的交叉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53
五 语义双关、婉曲、含糊其辞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53
六 跳脱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57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的性质 59
一 模糊语义学是语义学的分支学科 59
二 模糊语义学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60
三 模糊语义学是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61
第三节 模糊语义学的任务 67
第四章 语义模糊性的根源 71
一 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71
二 客观事物的连续运动性,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73
三 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性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复杂性及人类思维方式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74
第五章 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79
一 边界的模糊性与中心的明晰性 81
二 相对性与可塑性 85
三 双重性 95
第六章 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转化 103
第一节 明晰语言的模糊化 105
一 精确数词的模糊化 105
二 精确量词的模糊化 112
三 精确名词的模糊化 114
第二节 模糊语言的明晰化 118
第三节 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的交替变化 120
一 客观对象发生变化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121
二 新事物的产生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126
三 主观认识发生变化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129
第七章 模糊语义学方法论 132
第一节 对以往语义研究方法的简单回顾 133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方法概说 140
第八章 模糊语义的定量方法 153
第一节 隶属度和隶属函数 154
第二节 语言变量和语言值 167
第三节 关于模糊语义定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72
一 关于隶属度中某个元素的具体数值问题 172
二 隶属度该如何确定的问题 173
三 隶属度的适用范围问题 179
第九章 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181
第一节 模糊限制语 182
一 从是否易于数学刻画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182
二 从位置形式上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183
三 从语义类型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184
第二节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187
一 改变隶属度,使表义更准确 187
二 改变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的真值条件,使表义具有灵活性 190
三 增强或舒缓肯定、否定的语气 192
第十章 语义范畴与语义的模糊性 196
一 表时间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05
二 表方位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06
三 表称谓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07
四 表事物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07
五 表动作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10
六 表心理活动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11
七 表性质状态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13
八 表颜色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14
九 表数量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16
十 表指代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17
十一 表程度范围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217
第十一章 语义场的类型与语义的模糊性 219
一 同义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222
二 并列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228
三 对立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230
四 矛盾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233
五 序列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239
第十二章 义素分析法与语义的模糊性 244
第十三章 义位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253
第一节 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254
一 运用修辞手段构成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255
二 改变色彩义构成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260
三 语境中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263
第二节 语法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268
一 词类活用与语义的模糊性 268
二 改变词语组合对象与语义的模糊性 269
第三节 双重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270
第十四章 语义模糊性的民族文化差异 275
一 超常组合型 291
第十五章 模糊语句 291
二 自相矛盾型 293
三 推测型 295
四 来源型 296
五 联想型 297
六 言外之意型 298
七 数量型 300
八 动态型 302
第十六章 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303
第一节 语用学概说 304
第二节 语用学与语义的模糊性 307
一 语境与语义的模糊性 307
二 指示词与语义的模糊性 311
三 会话含义与语义的模糊性 316
第三节 得体原则与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318
一 人际关系的亲和功能、满足功能和调节功能 326
二 语言表达的含蓄功能、委婉功能和幽默功能 334
第四节 合作原则与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340
一 语言表达的适应性功能 341
二 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功能 345
三 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功能 356
第十七章 模糊语义学与辞典学 357
一 模糊种差释义法 358
二 定量释义法 362
三 形象描写释义法 363
四 比喻描写释义法 363
五 对比释义法 364
六 否定释义法 364
七 比较释义法 365
八 模糊义素释义法 365
附录 作者主要论著目录 370
后记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