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质的研究”概念及其辨析 2
二、质的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7
三、课程领域引入质的研究的价值 9
四、本研究的缘起、问题与设想 15
第一章 质的课程研究之历史透视 17
第一节 教育领域两大研究传统的演化与质的研究的兴起 17
一、由经验主义传统到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演进 18
二、从理性主义传统到解释主义研究范式的嬗变 22
第二节 质的课程研究之历史发展 27
一、传统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 28
二、转换期(20世纪60年代) 31
三、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 35
四、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8
第二章 质的课程研究之理论基础 41
第一节 哲学基础 41
一、现象学(phenomenology) 41
二、解释学(hermeneutics) 45
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50
第二节 人类学基础 55
一、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 55
二、认知人类学(recognize ethnology) 58
第三节 社会学基础 60
一、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60
二、常人方法学(ethonmethodology) 61
三、生活史研究(profile studies) 65
第四节 语言学基础 68
一、人本主义课程论 69
第五节 课程论基础 69
二、建构主义课程论 73
三、批判课程论 76
第三章 质的课程研究规范与原则 82
第一节 研究规范 82
一、“规范”释义 82
二、“研究规范”的演化与特征 84
三、质的课程研究规范剖析 89
第二节 方法论原则 92
一、崇尚自然主义 93
二、注重整体探究 95
三、采用主位研究 96
四、关注互动过程 97
五、运用归纳分析 99
六、主张多元理解 100
七、承认价值关联 101
第四章 质的课程研究要素与关系 103
第一节 基本要素 103
一、研究主体 103
二、研究客体 106
三、研究场景 110
四、研究方法 112
第二节 研究关系 114
一、研究者个人因素对课程研究的影响 115
二、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研究的影响 124
三、研究者与研究场景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研究的影响 129
四、研究者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研究的影响 132
一、反思性 134
第三节 关系特性 134
二、合一性 135
三、伦理性 137
第五章 质的课程研究设计与实施 140
第一节 研究设计 140
一、研究设计的特点 140
二、研究设计的要素 142
三、研究设计的模式 143
四、研究设计的内容 149
第二节 研究实施 161
一、研究对象的取样 162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66
三、研究结论的检验 185
第一节 课程理论建构的传统方式与思维局限 193
第六章 质的课程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193
一、目的—手段范式 194
二、概念—实证范式 195
第二节 质的课程研究对理论及其建构的独到见解 196
第三节 质的课程研究中理论建构的独特方法——扎根理论 199
一、“扎根理论”释义 199
二、扎根理论的方法论特点 201
三、扎根理论方法在课程研究中的运用 206
第七章 质的课程研究成果与表达 212
第一节 研究成果的特点与分类 212
一、研究成果的特点 212
二、研究成果的分类 214
第二节 研究成果的表达 216
一、研究成果表达的意义 216
二、研究成果表达的方式 218
第八章 质的课程研究之应用 224
第一节 课程开发研究 225
一、研究课题 225
二、研究目的 225
三、研究对象 225
四、研究方法 225
五、研究内容及过程 225
六、案例分析 233
三、研究对象 237
四、研究方法 237
五、研究内容 237
二、研究目的 237
一、研究课题 237
第二节 课程实施研究 237
六、案例分析 243
第三节 课程评价研究 245
一、研究课题 245
二、研究对象 245
三、研究背景 245
四、研究内容 246
五、案例分析 248
第四节 课程行动研究 250
一、研究案例 250
二、案例分析 254
结语 256
参考文献 258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