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礼义论的三个向度与本论文讨论的三个课题 1
一、生活世界与道德主体 2
二、社会过程与个性发展 5
三、人格世界与历史意识 8
第二章 「天生人成」思想型态的意义——荀子的名言论、心术论与主体哲学 11
第一节 「天人关系」的思想史考察 11
一、巫史的天道观与神圣性 11
二、春秋时期的两种天道观:「宇宙法则」 13
三、「哲学的突破」「人文的转向」与荀子「天人之分」的观念 18
第二节 「天人之分」的歧解与荀子主体哲学的诠释问题 25
一、「以人治天」与知性主体 25
二、「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的纠结 29
三、「心、道二分」与行为主体 34
第三节 荀子的名言论与「礼宇宙观」 39
一、《荀子·正名篇》的旨趣:逻辑学→语意学→语用学 41
二、「名——言——道」的语意结构 43
三、「礼宇宙观」的胜意 51
第四节 荀子的心术论与「足礼」的心灵世界 55
一、「文学」与「修身」:从「法礼」到「足礼」 55
二、心术论的三个层面 60
第三章 「化性起伪」说探义——心性论外一章 71
第一节 「化性起伪」说的语言基础 75
第二节 选择:社会过程中的智能与情感 85
第三节 外王之道:「总方而议」的立法者 88
第四节 内圣之道:社会自我与道德人格 94
第四章 圣人、经典与言说——孟子与荀子的历史诠释与社会实践 101
第一节 孟子:「由仁义行」的雄浑力量 104
一、「行仁义」与「由仁义行」 104
二、人格的「无限统一力」与流水隐喻 107
第二节 荀子:「礼义文理」的人格世界 110
一、「小行」、「中行」与「大行」 110
二、孝悌:「性之」与「礼义」 114
三、「积善成德」:《五行篇》的「德之行」 119
第三节 孟子:《诗》《书》中的历史意义与天命 123
一、哲学的主观性:「再现」历史 125
二、历史的超越依据:天命 127
三、天命与复古 130
第四节 荀子:隆礼义而杀《诗》《书》 133
一、五经:人类历史的普遍经验 133
二、礼义:「文而类」的历史精神 137
第五节 孟子:历史/天命向度的「集义」体验——知言、养气 142
一、历史/天命向度的「人禽之辨」 142
二、作为「集义」体验的「好辩」——知言、养气 145
第六节 荀子:历史/社会向度的「文学」修养——言说与荣名 151
一、「文学」修养:由「少言而法」到「多言而类」的言说 152
二、「义命」与「义荣」 155
第五章 结论 165
参考书目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