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场经济改革的历程与方向 2
第一节 中国到底要不要搞市场经济 2
一、理论上的争论 2
前言 3
1 为什么写这本书 3
1 中国绝不能搞市场经济的理由 3
2 写这本书时的感想 5
2 中国必须搞市场经济的理由 5
3 为什么人们会对改革出现非议 7
二、艰苦的探索 8
4 感谢与说明 10
三、为什么出现反复 12
1 事后调节的变异 12
2 两极分化的变异 14
3 社会动荡的变异 16
4 利益最大化的变异 18
5 非公平性的变异 19
第二节 中国搞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21
一、从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来考虑市场经济 21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
2 直接提市场经济 23
3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24
二、从自由度大小来考虑市场经济 27
三、从市场经济完善过程来考虑市场经济 31
第三节 中国如何搞市场经济 32
一、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33
1 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原则 33
2 互利性的等价交换原则 37
3 资源主体的自主性原则 40
4 反垄断的自由竞争原则 42
5 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原则 46
6 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原则 52
7 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原则 57
8 维系有序性的法治原则 63
9 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原则 67
10 强调比较优势的开放原则 72
11 保障弱势的社会保障原则 76
二、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79
1 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市场制度 81
2 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收入分配体制 115
3 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农业经济体制 120
4 反映市场经济要求的财产制度 129
5 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区域经济体制 134
第四节 市场经济改革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40
一、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141
1 收入分配不公与收入差距过大的关系 142
2 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 144
3 收入分配不公的危害 145
二、腐败问题 146
1 腐败的概念内涵 146
2 腐败的发生原因 147
3 反腐败的力度选择 150
4 治理腐败的关键 151
第二章 国有经济改革的历程与方向 155
第一节 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问题 155
一、国有经济要不要实行非国有化与股份化的改革 156
1 国有经济是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 157
2 国有经济是否是协调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有效方法 167
二、国有经济如何实现非国有化与股份化 174
1 非国有化的进程和方式 175
2 股份化的进程与方式 176
三、非国有化与股份化中遇到的问题 177
1 国有资产定价问题 178
2 国有资产负债问题 180
3 员工身份转变问题 182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 184
一、重塑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185
二、重新处理企业与企业职工的关系 189
三、解决企业负担 192
四、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196
1 推动厂长负责制 197
2 建立现代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199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00
一、国有资产管理需要一个专司机构即国资委 201
二、国资委的社会定性问题 202
三、国资委的责任和权力相对称 205
四、国资委与最终所有者的关系 206
五、国资委的合理管理模式 207
六、国资委与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209
七、国资委与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210
八、国资委与国有资产的历史使命 211
九、国资委的管理范围问题 213
十、国资委的功能定位问题 214
十一、国资委与企业关系的界定 214
1 授权经营的责任 215
3 授权经营的利益 217
2 授权经营的权力 217
第三章 非公有经济发展历程与方向 220
第一节 如何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 220
一、非公经济不是同公有经济相对立的 221
二、非公有经济要长期发展 223
三、承认非公有经济中资本的贡献 224
四、承认非公有经济中的各种劳动 225
五、承认非公有经济中的各种合法收入 228
六、非公经济要有充分的要素获取市场 229
七、全方位向非公有经济放开投资领域 231
八、承认非公有经济的政治和法律地位 232
九、承认非公有经济的社会地位 235
十、非公经济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自我 238
第二节 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互补与融合 240
一、非公有与公有的互补过程 241
二、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竞争过程 243
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股份化过程 245
四、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的兼并过程 248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形式 255
一、提高公众个人投资的投资理念和素质 256
二、拓宽公众个人投资的渠道 258
三、造就公众个人投资所需要的信用经济 259
四、保证公众个人投资的应有利益 259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改革的历程与方向 262
第一节 宏观经济体制的变革 262
一、行政性宏观调控体制 263
二、注重市场机制的间接宏观调控体制 265
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宏观调控体制 268
1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宏观调控体制的特征 271
2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宏观调控体制的框架构成 274
第二节 宏观经济流量的变动历程 288
一、总需求膨胀 290
1 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290
2 刺激总供给 292
二、总需求不足 294
1 启动总需求 300
2 实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319
3 加速优化供给 328
三、总需求膨胀的再度显现 333
1 实现技术创新 335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39
3 进行体制创新 342
4 调整产业结构 343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改革的制定与实施 373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在规定及特征 373
1 内容政策化 376
2 运行市场化 377
3 作用行政法律化 377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内部构成要素及作用过程要素 379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内部构成要素 380
2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过程要素 384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模式及作用程序与实施原则 387
1 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模式 387
2 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程序 390
3 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原则 393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取向及政策格局 396
1 以需求调节为作用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 396
2 以供给调节为作用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 399
3 以供求调节为作用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 401
第一节 利益群体概念范畴的内涵分析 405
第五章 多元化利益群体格局 405
第二节 多元化利益群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407
一、改革开放前的阶级格局 408
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利益群体格局 409
1 个体工商户群体 410
2 民营企业主群体 410
3 职业经理人群体 411
4 现代服务业从业群体 412
5 工人群体 412
6 农民群体 413
7 知识分子群体 414
8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群体 415
第三节 多元化利益群体格局的形成动因 416
一、经济体制的改革 416
二、政治体制的调整 417
三、社会体制的变迁 418
四、区域优势的发挥 419
五、个体禀赋的差异 420
第四节 多元化利益群体格局的发展阶段 420
一、以工商经济发展为标志的第一阶段 421
二、以知识经济发展为标志的第二阶段 423
第五节 不同利益群体矛盾摩擦的原因分析 425
一、不同利益群体收入差距的矛盾 425
二、利益诉求上升与政治表达渠道不畅的矛盾 427
三、政府稳定社会能力不足与人民需求的矛盾 428
第六节 应对多元化利益群体格局的基本原则 430
一、共识共赢原则 430
1 共识原则 430
2 共赢原则 433
二、公平公正原则 434
1 消除腐败 435
2 消除垄断 435
3 消除歧视 436
4 机会均等 437
三、国家超越原则 438
1 建立法治社会 439
2 建立公民社会 440
3 建立民主社会 441
第七节 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基本措施 442
一、坚持改革的基本方向 442
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 444
1 市场化收入分配体制的原则 445
2 市场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构架 445
三、加速法治建设 447
四、完善社会组织 448
五、增加捐赠渠道 450
六、加强舆论引导 451
第八节 加强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 453
一、加强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的基本原则 454
1 公共保障原则 454
2 适度原则 455
二、加强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的具体措施 456
1 减轻弱势群体负担 456
2 完善弱势群体保障 457
3 增加弱势群体就业 460
第六章 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社会体制改革 464
第一节 二元化困境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 464
一、教育体制的结构特征:内外部机制及其具体模式 466
1 教育发展与义务教育机会不均等并存的成因解析 468
二、我国教育发展的问题解析:市场化的误解及“二元化”困境 468
2 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与个体教育成本负担沉重并存的成因解析 469
3 教育监管力度加强与寻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并存的成因解析 470
4 教育投入规模迅速提高与学校财务状况恶化并存的成因解析 471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对策:总体思路与具体机制调整 472
1 外部体制层的机制调整对策 472
2 内部体制层的机制调整对策 473
第二节 医疗服务体系的内在特性与改革思路分析 474
一、医疗服务体系的特性:双重交易关系和三元属性 475
1 医疗服务外部交易关系及其准公共性和技术专用性 476
2 医疗服务体系的内部交易关系及其外部性 477
3 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框架构建 478
二、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480
1 资金来源和筹集机制改革的历程及问题 480
2 医疗产品定价机制改革的历程及问题 481
3 信息不对称解决机制改革的历程及问题 482
三、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调整:思路与机制调整 483
1 资金来源和筹集机制的调整对策 483
2 医疗产品定价机制的调整对策 484
3 信息不对称解决机制的调整对策 486
第三节 结构变迁、财政转型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路径 487
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490
1 社会保障提供方式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490
2 社会保障财政支撑方式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491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 493
第四节 市场化的不对称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499
一、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两项制度”和“四大关系” 502
二、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问题解析:市场化的不对称及其具体表现 505
三、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