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新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国印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743547
  • 页数:5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了方便学习应用,将《内经素问》原篇次进行调整,分诊治、疾病、讨论、养生、运气诸编。新编参用现代医学用语,酌用现代医学知识,对历代注释认识不同者,提出个人新证。

诊治总论编上 2

1.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刺禁] 2

①盐令器渗泄,弦伤音嘶破,树腐枝叶废,病深者声哕。 5

②顺阴阳四时养生。 5

③针有布告天下者五。 5

④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5

2.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5

3.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决死生] 10

⑤何谓形?何谓神? 10

④泻用方补用圆。 10

③上工救病萌芽,下工救病已成。 10

②法于往古,验于来今。 10

①凡刺之法,必候日月。 10

①三部九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 17

②身形脉气诊。 17

③九候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者病。 17

④弹足踝诊断法。 17

⑤脉证阴阳死期。 17

⑥经络病刺法。 17

4.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经合。真邪论] 17

⑤孕妇发热、肠澼便血、癫疾、消瘅、痈、腹鼓胀、霍乱、痫惊、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隔塞闭绝、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黄疸暴痛、癫疾厥狂、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诊。 19

5.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9

②虚实补泻。 19

①邪气入脉诊。 19

③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19

①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7

②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 27

③脉气虚实诊。 27

④何谓重虚、逆从。 27

6.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

⑤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病理。 39

7.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39

⑦病在血,调之脉;病在气,调之卫。 39

⑥阴阳气血的补泻。 39

③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39

④风雨寒湿伤人的过程。 39

②虚实起于气乱于卫,血逆于经。 39

①神、气、血、形、志的虚实补泻;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39

①邪在络未入于经生奇病,用左病右取的缪刺法。 47

②邪客于十二经之络诸症缪刺法。 47

③尸厥假死治法。 47

8.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47

9.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49

②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宜而病愈。 49

①一病而治各不同,由于地势不同,生活习惯各异使然。 49

①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追求,影响着疾病的转归与疗效。 52

②治之要极,勿失色脉。 52

③上古、中古、暮世所治不同。 52

④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52

10.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52

③病为本,医为标,标本不合,邪气不服。 55

11.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55

④水肿病治法。 55

②针效尚取决于病人精神状态。 55

①汤液醪醴,上古为备,中古愈疾。 55

①揆度、奇恒所指。 57

②以病色浅深定治方。 57

③行奇恒之法。 57

12.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十二脏相使] 57

①以官职喻脏腑功能,主明官治则安,主不明官危则殃。 59

13.五藏生成篇第十 59

14.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64

④五决五脉所病。 64

⑤相面目五色。 64

②五色之败色,生色。 64

①五脏所合外周组织及过食五味之害。 64

③脉与目,髓与脑,筋与关节,血与心,气与肺的关系。血的功用,血凝为病。 64

①诊脉当以平旦,切脉诊病,望五色晴明,闻声音,问二便,观形态。 73

②四季气变,脉与之上下,持脉大法。 73

③五脏脉象主病。 73

④病成而变(寒热、消中、巅疾、飧泄、疠)。 73

⑤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因与治。 73

⑥新病久病色脉辨。 73

⑦脉诊部位、指法。 73

15.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73

⑥心性水肿、肾性水肿、黄疸、妊娠脉。 80

16.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80

⑧五脏平脉、病脏、死脉。 80

⑦逆反脉象。 80

①平人脉象。 80

⑤脉象与预后。 80

④寸口脉象主病。 80

③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脉宗气也。 80

②四季平脉、病脉、死脉。 80

17.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92

⑥五实五虚决死生。 92

④形气真脏脉断死期。 92

⑤形气色脉与治之难易。 92

②五脏病传。 92

灌四旁。 92

①弦脉、钩脉、浮脉、营脉的脉形、太过不及与主病;脾为孤脏,中央土以 92

③风寒内传辨证治。 92

①五脏主季,所苦,五味治。 98

②五脏病程。 98

③五脏病症。 98

18.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98

①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诊治总论编下19.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与宣明五气为同篇] 104

④形志苦乐病与治。 107

20.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07

②经脉阴阳表里。 107

③度五脏背俞法。 107

①六经气血多少。 107

①人之惊恐恚劳动静,脉为之变,病生起于过用。 110

②食物入消化道,游溢精气,归心,归肺为一循环;上输于脾(肝主输心)上归于肺为一循环。 110

③三阳三阴独至症与治。 110

④三阴三阳脉象。 110

21.阴阳别论篇第七 110

22.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115

⑥搏脉主病。 115

⑤阴阳结主病。 115

③三阳三阴发病。 115

②真脏脉悬绝死期。 115

①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115

④五脏相传死生。 115

①奇恒之府,传化之府。 117

②寸口脉独为五脏主诊。 117

③诊病四要(察其二便、适其脉候、观其精神、与其病态)。 117

23.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17

③三经脉不得相失,阴阳脉冲冲而行,累积传接为一周,动气在里脉形于表而相成也。 119

24.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19

②人面南而立对身体的阴阳命名。 119

①阴阳比象,可千可万,不可以数尽之。 119

①脾胃脉生病不同的道理。 122

②脾病不能运行来自消化道的营养,所以四肢无力。 122

③脾能为胃运行营养液的原因。 122

25.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22

①解《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的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的病理原因。 124

26.脉解篇第四十九 124

①用十二月阴阳气消长解十二经病状(病状与《灵枢·经脉》及《阴阳灸经》关联)。 129

27.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全本属二卷] 129

28.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133

③逆四时气刺的后果。 133

④刺中五脏的死兆。 133

①六经脉有余、不足、滑、涩主病。 133

②四季天气与人气所在,必从其经气除其邪。 133

①十二月天气人气所在。 137

②四季宜刺,反刺的后果。 137

③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137

④十二经临终征象。 137

29.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37

①标本先后刺。 141

②脏腑病传。 141

30.针解篇第五十四 141

③蠹简烂文一百二十三字。 144

31.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144

①解《灵枢·九针十二原》之针法。 144

②人体应天地。 144

①虚实举要、虚实相反、虚实补泻。 146

32.刺要论篇第五十[在刺齐论] 146

①病有浮沉、刺有浅深。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 147

33.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147

①刺皮、肉、脉、筋、骨浅深为剂,勿伤其上下。 148

34.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148

②麻风病刺法。 152

35.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152

①对疑难病的刺法。 152

①经脉所至体表范围为皮部,其范围内所现浮络皆为该经之络;以所现五色诊病。 156

②外邪生病始于皮毛、深入之表现;邪在皮部未治,深入则生大病。 156

36.经络论篇第五十七[在皮部论] 156

①经脉有常色、络脉之色随四季气候而变。 157

37.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157

①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治发热五十九穴,治水肿五十七穴,其它穴。 161

②孙络三百六十五穴,泻血无定处。 161

③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小痹淫溢,刺同孙络。 161

38.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161

39.骨空论篇第六十[灸寒热法以下在刺齐论] 167

①六腑的六阳经穴和督、任、冲脉穴位。 167

①伤风治风府,汗出灸?譆,落枕刺肩胛上,腰痛刺八髎,鼠瘘刺寒府。 174

②任、冲、督脉循行线及病治。 174

③膝痛刺法。 174

④骨空(骨滋养孔)部位。 174

⑤灸寒热法。 174

40.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174

①水肿的病理及针治。 178

②热病五十九穴的作用。 178

③四季宜刺解。 178

41.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178

42.风论篇第四十二 184

疾病论治编 184

③大醉、大怒、大劳、新饱、大饥、大渴、大惊之时勿刺。 184

①刺伤五脏、大动脉、脑户、脊髓、胸腔可致严重后果。 184

②禁刺而刺的后果。 184

①风者善行而数变。畏寒发热,食欲不振。 188

②风的转化:疠风(麻风)、五脏风、偏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的原因。 188

③各种风的表现。 188

43.热论篇第三十一 188

①发热病的类型、症状、治疗;热退后余热不尽的原因,治疗。 192

②伤寒成温,夏至日前为病温,夏至日后为病暑。 192

44.刺热篇第三十二 192

④热病五十九穴的适应症。 196

45.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96

⑤热病气穴。 196

①五脏热病的病程,治疗。 196

③发热的物理疗法。 196

②五脏热望诊。 196

①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的表现,治法。 201

46.疟论篇第三十五 201

47.刺疟篇第三十六 209

⑥温疟、瘅疟的特点。 209

⑤治疟在发作前效显。 209

③伤风与疟疾的鉴别。 209

②风无常府,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209

①疟疾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 209

④疟疾分型。 209

①六经疟的症状、治疗。 214

②五脏疟、胃疟的症状、治疗。 214

③疟宜发前刺治。 214

48.咳论篇第三十八 214

③治脏咳刺脏俞,治腑咳治腑合,咳而浮肿者治其经。 217

49.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五脏举痛] 217

②五脏六腑咳以所伴症状命名。 217

①五脏六腑病皆能引起咳嗽,不单是肺病。 217

①寒气客使脉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222

②疼痛的性质与原因。 222

③七情所致气病。 222

50.腹中论篇第四十 222

①鼓胀、血枯、伏梁、厥逆的症状,治疗。 227

51.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227

⑤逆气致喘的几种表现。 230

④肉苛因于荣卫俱虚。 230

52.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230

②四肢热,遇风寒气如火炙的原因。 230

①人非衣裳温热但觉热而烦闷,非因衣冷有寒气,身寒如从水中出的原故。 230

③人身发凉,火烤厚衣不能热,因于肾脂枯不长。 230

①胃脘痈、睡不安稳、不能平卧、腰痛、颈痛、怒狂、酒风的表现与治疗。 235

②古注语集粹。 235

53.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35

①妊娠失音、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瘅、胆瘅、癃厥、癫痫、肾风的表现。 241

54.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41

①奇脉奇症多条。 245

55.痹论篇第四十三 245

④痹的各种表现。 250

56.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250

②痹的命名、症状、转归、治疗。 250

③荣、卫的定义。 250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250

①腰痛的类型及针治。 254

57.痿论篇第四十四 254

①痿疾因于五脏有热。 258

②皮、肌、脉、筋、骨痿的原因。 258

③治痿者独取阳明,补其荥通其俞。 258

58.厥论篇第四十五 258

59.气厥论篇第三十七[与厥论并合] 263

③六经厥状。 263

②厥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 263

①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63

①五腑六脏寒热转移的症状。 266

医学讨论编 266

60.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在阴阳类论] 266

①为医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268

②三阳脉并至的症状分析。 268

61.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268

62.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论过失] 272

⑤引《比类》、《从容》,名曰《诊经》。 272

④上医诊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不必守成法。 272

③分析病例,当以一病解释,若以多脏器罗列,不合医法。 272

②肝、肾、脾脉象辨析。 272

①受医术诵经书,能观览杂学,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272

①圣人之术,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 275

②易于忽略的五项问诊内容。 275

③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275

63.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方论得失名著] 275

①诊治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277

②为医的四种过失。 277

③世医大言驰千里之外,不明诊事,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277

64.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277

③四季病预后判断。 281

65.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281

①三阳三阴脉辨别比类。 281

②三阳三阴经作用与脉证。 281

①厥逆症逆从。 285

②五脏气虚致梦。 285

③诊有十度: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285

④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 285

66.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方论解] 285

养生保健编 290

67.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290

②迎风流泪的原因。 290

①泪、涕与精神情绪的关系。 290

①上古人养生方法:避虚邪,节嗜欲。 294

②人生百岁生理特点。 294

③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处世态度。 294

68.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294

①四季养生举措。 297

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297

69.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297

70.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303

⑧谨和五味,气血以流。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303

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03

⑥风淫、饱食、过饮酒浆、强力入房、病之阶也。 303

⑤圣人平列阴阳,气血皆从。 303

③因气、暑、湿、寒致病。 303

②人的心意,应如天气之清静,人的阳气,应如天之日光。 303

①人的生理气通于天气。 303

④阳气过用之害。 303

①四季常见病。 308

②昼夜分阴阳。 308

③人身阴阳命五脏。 308

④四季天地物象,应人五脏生理气与疾病。 308

71.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308

⑦五方五脏归类。 322

72.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322

气候疾病编上 322

⑩治则。 322

⑨诊断内容。 322

⑧能知七损八益,则阴阳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阶也。 322

③阴阳上下之用。 322

⑥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322

⑤阴阳相胜为病。 322

④阴阳气质变化。 322

②阴阳正反之用。 322

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322

⑥人迎脉,寸口脉偏盛则病,过盛成关格。 329

73.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329

⑤脏之外象,各有所本。 329

①天生风、热、湿、燥、寒五气,地化木、火、土、金、水五行,而化生万物;气有多少,行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②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天以阴生阳长,地以阳杀阴藏。③三阴三阳为标位,六气为本气。 329

②五运相袭,周而复始。 329

③立春日观气,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329

①日月之行,天有度,气有数。 329

④天以五气充人,地以五味养人。 329

74.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334

①人身之阴阳,数之可得;天地之阴阳,以象现之。 343

②地为人之下,太空之中,大气举之。 343

③六气与人相合,与物生化,当其时位为正气,非其时位为邪气。 343

75.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43

④言天者求六气之本,言地者求五行之位,言人者人居之气候。 355

76.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55

⑤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355

③岁六气终始。 355

②至而至者气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未至而至来气有余。 355

①上为气本、中为气见、下为气标。 355

①五运太过不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368

②五运不及对气候的影响。 368

③五气的德化政令灾变。 368

④星象。 368

77.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68

78.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392

气候疾病编下 392

⑤病愈体弱宜于调养。 392

③六气临克致病。 392

②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392

①五运之平气、不及、太过时气象、物候、人体疾病。 392

④药物治病宜制。 392

①三阳三阴代表之六气在各年太过不及的气候和疾病状况。 444

②六十年整纪五运的司天,在泉、中运的气化规律及药食所宜。 444

③五气郁发的现象及多发病。 444

④六气正常、异常与疾病状况。 444

⑤五郁所病的治疗原则。 444

79.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444

⑥病机十九条。 486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486

附录一 素问遗篇 486

⑦诊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486

①六气胜复、在泉、司天客主为病的症候与治则。 486

⑤六气之病,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诊断治疗各有所取。 486

④六气为复病状、治则。 486

③六气相胜病状,治则。 486

②邪气反胜治则。 486

本病论第七十三 491

附录二 从内经看经络的实质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