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编纂凡例 1
前言 1
秦代经学学术编年 3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庚辰(前221) 3
尚水德 3
定官制,行郡县 4
改《大武》之舞为《五行》之舞 5
始皇二十七年 辛巳(前220) 6
为极庙 6
始皇二十八年 壬午(前219) 6
封禅泰山 6
秦有博士官 8
伏生为秦博士 9
秦博士用儒家之言为始皇解说湘君 9
始皇三十一年 乙酉(前216) 10
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 10
始皇三十四年 戊子(前213) 10
焚书禁百家言 10
刘交、鲁穆生、白生、申公受《诗》于浮丘伯 13
孔鲋藏书 13
伏生壁藏《尚书》 14
私学随焚书而罢 15
始皇三十五年 己丑(前212) 16
坑儒 16
公子扶苏谏坑儒 17
始皇三十六年 庚寅(前211) 18
秦始皇信谶言 18
始皇三十七年 辛卯(前210) 18
望祀舜禹 18
二世元年 壬辰(前209) 19
九月,沛公祠黄帝,祭蚩尤 19
议尊始皇庙 20
叔孙通为秦博士 21
陈馀荐孔鲋于陈涉 21
年末,孔鲋为陈涉博士 22
二世二年 癸巳(前208) 22
孔鲋由陈胜博士退而著《孔丛子》 22
《小尔雅》 24
腊月,孔鲋卒 25
二世三年 甲午(前207) 26
二月,刘邦轻儒 26
二世欲祠泾水 27
秦礼序名山大川 28
秦有史官 30
张苍为秦御史 31
西汉经学学术编年 35
汉王元年 乙未(前206) 35
十月,萧何收秦图籍 35
汉王二年 丙申(前205) 36
叔孙通归汉王 36
高祖五年 己亥(前202) 37
叔孙通及诸侯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 37
刘邦封儒士随何 38
叔孙通请为汉起朝仪 38
高祖六年 庚子(前201) 40
申培至楚 40
张苍封侯 40
张苍定律历 41
作《昭容乐》、《礼容乐》 41
高祖礼序各地神祇而祠 41
孔臧生 42
高祖七年 辛丑(前200) 43
十月,叔孙通实施朝堂之礼 43
叔孙通作《仪品》 44
叔孙通制庙乐 45
贾谊生 46
晁错生 46
公孙弘生 46
高祖八年 壬寅(前199) 47
立灵星祠 47
高祖九年 癸卯(前198) 48
叔孙通为太傅 48
田何传《易》 48
张苍明图书计籍 49
高祖十一年 乙巳(前196) 49
陆贾使越,说尉他,归拜太中大夫 49
陆贾始奏《新语》 50
陆贾《新语》 52
高祖十二年 丙午(前195) 53
叔孙通请勿废太子 53
十一月,刘邦以太牢祠孔子 53
申培见高祖 54
叔孙通掌宗庙祭祀 54
惠帝四年 庚戌(前191) 54
三月,除挟书律 54
伏生传《尚书》 55
欧阳生从伏生习《尚书》 56
鲁高堂生传《士礼》 57
颜贞出《孝经》 58
惠帝七年 癸丑(前188) 59
孔鲋弟子襄为博士 59
高皇后元年 甲寅(前187) 59
申培游学长安 59
高皇后八年 辛酉(前180) 60
张苍为御史大夫 60
文帝元年 壬戌(前179) 61
三月,尊高年 61
三月,楚元王刘交卒 61
贾谊为博士 61
申培为博士 62
文帝去繁礼 63
张苍授贾谊《左氏传》 63
贾谊为河间献王博士 64
贾谊欲改正朔 64
淮南王刘安生 65
陆贾复使南越 65
陆贾《楚汉春秋》 65
文帝二年 癸亥(前178) 66
十一月,贾山上《至言》 66
博士申培失官 67
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67
文帝四年 乙丑(前176) 68
十二月,张苍为丞相 68
董仲舒生 68
文帝六年 丁卯(前174) 69
鲁穆生离楚 69
韦孟作诗风谏楚元王孙戊 69
文帝八年 己巳(前172) 70
晁错学《尚书》 70
文帝十二年 癸酉(前168) 71
贾谊卒 71
贾谊《新书》 73
文帝置一经博士 73
文帝十三年 甲戌(前167) 74
夏,除秘祝 74
文帝十四年 乙亥(前166) 75
汉德之争 75
文帝十五年 丙子(前165) 76
春,汉改土德 76
九月,晁错对策 76
新垣平设渭阳五帝庙 77
文帝十六年 丁丑(前164) 77
四月,文帝议封禅 77
淮南王刘安立 78
淮南王刘安好儒 78
文帝后元二年 己卯(前162) 79
丞相张苍免 79
文帝后元三年 庚辰(前161) 79
伏生卒 79
《尚书大传》 80
东方朔生 81
文帝后元六年 癸未(前158) 82
文翁兴学 82
司马相如习经 83
文帝后元七年 甲申(前157) 83
六月,文帝卒 83
韩婴传《诗》、《易》 84
赵子传《诗》 85
韩婴为博士 85
景帝元年 乙酉(前156) 86
冬十月,景帝诏论文帝之德 86
胡毋生为博士 87
公羊寿传《春秋》 87
董仲舒潜心治学 88
董仲舒为博士 88
董仲舒推《春秋》义 89
董仲舒传授《春秋》 90
吾丘寿王为东郡都尉 90
瑕丘江公传《诗》、《春秋》 91
《公羊传》兴 91
孔安国生 92
景帝二年 丙戌(前155) 92
春三月,河间献王立 92
申培退居家教 93
景帝三年 丁亥(前154) 93
诛晁错 93
丁宽作《易说》,传《易》 94
砀田王孙传《易》 95
景帝五年 己丑(前152) 95
张苍卒 95
公孙弘学《春秋》 96
胡毋生传《春秋》 96
景帝六年 庚寅(前151) 97
卫绾封建陵侯 97
景帝七年 辛卯(前150) 98
王臧为太子少傅 98
景帝中元二年 癸巳(前148) 98
董仲舒论五行 98
韦贤生 100
辕固生论受命 100
董仲舒论尧舜汤武得位 101
景帝中元三年 甲午(前147) 102
辕固斥黄老 102
景帝中元五年 丙申(前145) 103
韩婴为常山王太傅 103
司马迁生 104
景帝后元二年 己亥(前142) 106
毛亨作《毛诗故训传》 106
景帝后元三年 庚子(前141) 107
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经传 107
武帝建元元年 辛丑(前140) 108
十月,诏举贤良 108
秋七月,武帝召用儒生,议立明堂 109
丞相卫绾奏请罢治刑名纵横之术者 110
公孙弘以贤良征为博士 110
董仲舒策对贤良方正 111
董仲舒为江都相 111
辕固生复以贤良征 112
严助擢为中大夫 112
东方朔待诏公车 113
窦婴代卫绾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113
武帝建元二年 壬寅(前139) 114
十月,窦太后贬儒臣 114
武帝建元三年 癸卯(前138) 115
令吾丘寿王营上林苑 115
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 115
武帝建元五年 乙巳(前136) 116
置《五经》博士 116
司马迁读古文 117
武帝建元六年 丙午(前135) 118
董仲舒言灾异 118
武帝用儒生 120
田蚡兴儒术 120
司马谈为太史令,论六家要旨 121
申培卒 123
董仲舒谏重农事 125
河间王献《孝经》 126
武帝元光元年 丁未(前134) 126
冬十一月,诏令举孝廉 126
五月,诏问贤良 127
五月,董仲舒对策 127
董仲舒建议兴太学 132
韩婴与董仲舒论于武帝前 132
董仲舒论仁人 133
五月,公孙弘被征 134
杨何传《易》 134
杨何因学《易》被征 134
主父偃谏伐匈奴 136
主父偃为中大夫 136
主父偃言立朔方郡 137
武帝元光二年 戊申(前133) 137
十月,武帝祠五畤 137
八月,董仲舒作《止雨》 138
裸葬之争 139
武帝元光四年 庚戌(前131) 140
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 140
武帝元光五年 辛亥(前130) 141
冬十月,河间献王献雅乐 141
河间王招求四方善书 142
春正月,河间王刘德卒 142
公孙弘对策,复为博士 145
孔安国献《古文尚书》 146
孔安国治《尚书》 147
武帝元朔元年 癸丑(前128) 147
董仲舒言灾异获罪 147
孔安国为博士 149
司马迁从孔安国习《尚书》 149
杨何为中大夫 150
武帝元朔二年 甲寅(前127) 150
孔臧、孔安国缀集古义,纲纪古训 150
主父偃为齐相 151
武帝元朔三年 乙卯(前126) 151
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151
主父偃被诛 152
公孙弘谏罢西南夷兵事 153
张汤用治《尚书》、《春秋》者为廷尉史 153
兒宽为廷尉文学卒史 153
兒宽为武帝语《尚书》 154
武帝元朔五年 丁巳(前124) 154
诏礼官劝学、太常进博士弟子贤才 154
冬,公孙弘封侯拜相 155
公孙弘为汉相,布被,食不重味 155
六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156
太常孔臧免 157
吾丘寿王为郎 157
吾丘寿王诎公孙弘 158
汲黯毁儒 159
贡禹生 160
武帝元朔六年 戊午(前123) 160
《公羊春秋》兴 160
董仲舒为胶西相 161
申公弟子周霸为议郎 162
孔臧卒 162
东平嬴公传《公羊春秋》 163
武帝元狩元年 己未(前122) 163
十一月,淮南王自杀 163
《淮南子》内、外篇 164
淮南九师之《易》 166
吕步舒以《春秋》治狱 167
朱买臣为主爵都尉 167
终军为谒者给事中 168
作《白麟之歌》 169
东方朔说驺牙 169
庄助(严助)被诛 169
瑕丘江公授皇太子《穀梁》 170
武帝元狩二年 庚申(前121) 171
三月,丞相公孙弘卒 171
胶西相董仲舒免 172
武帝元狩三年 辛酉(前120) 172
兒宽为奏谳掾 172
武帝元狩五年 癸亥(前118) 173
司马相如作《封禅文》 173
武帝元狩六年 甲子(前117) 174
六月,使博士褚大、徐偃等循行天下 174
司马相如卒 174
武帝元鼎元年 乙丑(前116) 176
终军诘徐偃 176
有司议建元 177
武帝元鼎二年 丙寅(前115) 177
十一月,张汤自杀 177
十一月,立后土祠 178
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前113) 179
作《宝鼎》、《天马》之歌 179
武帝元鼎五年 己巳(前112) 179
十一月,武帝祭太一 179
武帝祭后土 180
武帝元鼎六年 庚午(前111) 180
兒宽奏请穿凿六辅渠 180
兒宽有罪,武帝贳之复用 180
兒宽为御史大夫 181
武帝元封元年 辛未(前110) 181
兒宽对汉武帝封禅之问 181
褚大议封禅 182
太史公司马谈卒 182
诸生议封禅 183
四月,武帝封禅泰山 184
武帝元封二年 壬申(前109) 185
四月,作《瓠子之歌》 185
六月,作《芝房之歌》 185
夏,司马迁始作《河渠书》 185
秋,作明堂于泰山之下 186
武帝元封三年 癸酉(前108) 186
六月,司马迁为太史令 186
武帝元封五年 乙亥(前106) 187
作《盛唐枞阳之歌》 187
三月,武帝祠明堂 187
萧望之生 188
武帝元封六年 丙子(前105) 188
孔安国卒 188
武帝太初元年 丁丑(前104) 189
五月,诏命造太初历 189
儒生夏侯始昌为昌邑王太傅 190
夏侯始昌通《五经》 191
司马迁始编排《史记》 191
司马迁与壶遂论史书 192
董仲舒作《春秋决狱》 193
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194
夏侯始昌言灾异 194
董仲舒卒 194
武帝太初二年 戊寅(前103) 197
十二月,御史大夫兒宽卒 197
武帝太初三年 己卯(前102) 198
四月,武帝封泰山,禅石闾 198
武帝天汉元年 辛巳(前100) 199
王卿传《齐论语》,为御史大夫 199
武帝天汉二年 壬午(前99) 199
隽不疑以治《春秋》拜为青州刺史 199
武帝天汉三年 癸未(前98) 200
三月,武帝东巡求仙封禅 200
司马迁遭腐刑 201
司马迁论古人著书 202
武帝太始元年 乙酉(前96) 202
司马迁为中书令 202
司马迁以书劝挚峻出仕 203
武帝太始四年 戊子(前93) 203
三月,武帝东封泰山 203
武帝征和二年 庚寅(前91) 203
司马迁作《报任安书》 203
武帝后元二年 甲午(前87) 204
二月,武帝卒 204
武帝大兴众神之祠 205
犍为文学《尔雅注》 205
昭帝始元元年 乙未(前86) 206
隽不疑迁京兆尹 206
遣廷尉王平等持节行郡国,举贤良 207
韦贤、蔡义、夏侯胜授学昭帝 207
夏侯胜传《尚书》 207
夏侯胜教学生以明经 207
欧阳高传《尚书》 208
夏侯建从胜、欧阳高习经 208
儒者公户满意以经术责燕王 208
司马迁卒 209
《史记》 211
昭帝始元五年 己亥(前82) 213
隽不疑以《春秋》治假卫太子案 213
六月,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 213
昭帝始元六年 庚子(前81) 214
诏举贤良方正、郡国文学 214
二月,召开盐铁会议 214
七月,罢榷酤官 215
昭帝元凤元年 辛丑(前80) 216
魏相对策当显韩义忠义 216
昭帝元凤二年 壬寅(前79) 216
孟卿教授于兰陵 216
孟卿授疏广、后仓、眭孟 217
孟卿兼通《礼》、《春秋》 218
孟喜习《易》,传孟氏学,立博士 218
刘向生 218
昭帝元凤三年 癸卯(前78) 219
眭孟传《公羊春秋》 219
严彭祖受《春秋》于眭孟 219
正月,眭孟以《春秋》说灾异 220
蔡义为昭帝说《韩诗》 221
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议历 221
睦弘卒 222
昭帝元凤四年 甲辰(前77) 222
京房生 222
昭帝元凤五年 乙巳(前76) 223
韦贤传《诗》,《鲁诗》有韦氏学 223
韦贤授汉昭帝《诗》 223
昭帝元凤六年 丙午(前75) 224
杨敞为丞相 224
昭帝元平元年 丁未(前74) 224
王吉、龚遂数谏昌邑王 224
王式以《诗》谏昌邑王 225
夏侯胜以《洪范五行传》谏昌邑王 226
夏侯胜以《尚书》授太后,迁为长信少府 226
丙吉奏请霍光立宣帝 227
宣帝以明《诗》、《论语》、《孝经》得受皇位 227
孔霸为博士 228
杨敞卒 228
蔡义为丞相 228
宣帝本始元年 戊申(前73) 229
夏侯胜、丙吉等受封爵禄 229
韦贤封为关内侯 229
黄霸为廷尉正 230
宣帝本始二年 己酉(前72) 230
五月,诏尊武帝庙 230
夏侯胜言武帝庙不宜立庙乐,与黄霸俱下狱 231
黄霸从夏侯胜受《尚书》 231
夏侯胜复用 231
后苍为少府 232
萧望之治《齐诗》,学《论语》、《礼服》 232
后苍传《礼》 232
《孝经》的传习 233
戴德、戴圣从后苍习《礼》 234
宣帝本始三年 庚戌(前71) 235
蔡义卒,韦贤为丞相 235
魏相为御史大夫 235
宣帝本始四年 辛亥(前70) 236
诏丞相等博问经学之士,举贤良方正 236
王吉通《五经》 236
王吉卒 236
夏侯胜为谏大夫给事中,黄霸为扬州刺史 237
宣帝地节二年 癸丑(前68) 237
魏相上封事 237
魏相因许广汉上封事,为给事中 238
刘向为辇郎 238
宣帝地节三年 甲寅(前67) 239
诏举贤良方正 239
四月,丙吉为太子太傅,疏广为太子少傅 239
萧望之言灾异 239
丞相韦贤以老病罢归 240
丞相韦贤卒 240
魏相为丞相,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 241
萧望之为谒者 241
十月,诏举贤良方正 241
十一月,诏举贤良方正、至孝行义之士 242
疏广通《春秋》,为太傅 242
龚胜生 242
宣帝地节四年 乙卯(前66) 243
梁丘贺为太中大夫 243
王式授经 244
朱邑以治行第一为大司农 245
龚遂以治渤海为水衡都尉 245
匡衡对《诗》 246
宣帝元康元年 丙辰(前65) 246
萧望之为平原太守、少府 246
萧望之谏止封冯奉世 247
褚少孙补《史记》 247
宣帝元康二年 丁巳(前64) 248
魏相谏止伐匈奴 248
萧望之为左冯翊 249
选郎十人受《穀梁春秋》 249
江公孙为博士 250
宣帝元康三年 戊午(前63) 251
丙吉封为博阳侯 251
疏广、疏受归故里 251
夏侯胜撰《尚书》、《论语说》 252
黄霸治颍川 253
宣帝元康四年 己未(前62) 254
韦玄成为河南太守 254
荣广传《诗》、《穀梁春秋》 254
宣帝神爵元年 庚申(前61) 255
夏侯胜卒 255
王吉上疏言得失 256
宣帝征能正读《苍颉》者 257
孟喜授《易》 257
赵宾为《易》 258
宣帝神爵二年 辛酉(前60) 259
九月,盖宽饶自杀 259
刘向为谏大夫 260
杨恽为诸吏光禄勋 260
龚舍生 260
宣帝神爵三年 壬戌(前59) 261
三月,丞相魏相卒 261
四月,丙吉为丞相 261
梁丘贺遣子临受学于施雠 262
梁丘贺子梁丘临传《易》,为官 263
施雠为博士 263
张禹从施雠受《易》 263
张禹学经,为郡文学 264
萧望之为御史大夫 264
萧望之荐张禹 264
薛广德以经行除御史大夫府 265
宣帝神爵四年 癸亥(前58) 265
黄霸赐爵关内侯 265
黄霸征为太子太傅 265
宣帝五凤元年 甲子(前57) 266
刘向以铸伪黄金下狱 266
张敞请斥方士 267
张敞识鼎上古文 267
萧望之援引《春秋》谏止伐匈奴 268
萧望之为太子太傅 269
韩延寿代萧望之为左冯翊 269
宣帝五凤三年 丙寅(前55) 270
丙吉卒 270
黄霸为丞相 270
征刘向受《穀梁》,刘向出狱,受诏习《穀梁春秋》 270
宣帝五凤四年 丁卯(前54) 271
杨恽坐诽谤诛 271
韦玄成坐恽事免官 272
韦玄成伤贬黜父爵,作诗 272
宣帝甘露元年 戊辰(前53) 273
召大儒议《公羊》、《穀梁》异同 273
丁姓、周庆为博士 273
申章昌为从丁姓习经,为博士 274
严彭祖撰《春秋左氏图》、《春秋公羊传》 274
尹更始撰《春秋穀梁传章句》 274
宣帝与太子论霸王道 275
刘歆生 275
宣帝甘露二年 己巳(前52) 276
萧望之议匈奴单于朝见礼仪 276
扬雄生 276
宣帝甘露三年 庚午(前51) 277
张山为博士 277
郑宽中为博士 277
林尊为博士,传《尚书》 277
三月,石渠阁会议 278
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 279
闻人通汉为中山中尉 280
周堪传经,为太子太傅 280
戴圣撰《石渠礼论》 280
魏相、丙吉、刘德、梁丘贺、萧望之等入麒麟阁画像 281
黄霸卒 281
宣帝黄龙元年 壬申(前49) 282
萧望之拜为前将军、光禄勋 282
增博士弟子员十二人 282
费直传《易》 282
桓宽《盐铁论》 283
韩生以《易》征 284
元帝初元元年 癸酉(前48) 284
翼奉言六情十二律 284
散骑谏大夫刘向为宗正 286
《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 287
匡衡因善说《诗》为郎中 287
征儒生王吉、贡禹 288
韦玄成为少府 288
翼奉治《齐诗》 288
元帝初元二年 甲戌(前47) 289
儒吏与宦官外戚间的斗争 289
翼奉因地震言事 290
张禹、郑宽中授太子 292
儒吏与宦官外戚间的再次斗争 292
萧望之、周堪荐名儒、茂才备谏官 293
元帝复征周堪、刘向 293
刘向复免为庶人 294
萧望之赐爵关内侯 294
萧望之卒 294
韦玄成为太子太傅 295
元帝初元三年 乙亥(前46) 295
四月,翼奉上书以灾异请徙都 295
周堪为光禄勋 296
匡衡上疏言改革 296
焦延寿与焦氏《易》 297
贡禹奏省宫卫 298
元帝初元四年 丙子(前45) 298
京房以孝廉为郎 298
京房治《易》 299
元帝初元五年 丁丑(前44) 299
四月,诏博士弟子不限员 299
六月,贡禹为御史大夫 300
十二月,贡禹卒 301
薛广德为御史大夫 301
朱云从萧望之、博士白子友习经 301
华阴守丞荐朱云 302
严彭祖精《公羊春秋》 302
褚少孙卒 303
京房言五声六律 304
郑宽中为东平相 305
元帝永光元年 戊寅(前43) 305
薛广德谏祭宗庙宜从桥 305
二月,诏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之士 305
欧阳地馀为少府 306
刘向上封事 306
周堪、张猛被贬 308
韦玄成代薛广德为御史大夫 308
元帝永光二年 己卯(前42) 308
三月,诏举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 308
京房奏考功课吏法 309
韦玄成为丞相、郑弘为御史大夫 310
匡衡上疏言地震日食之变,迁为光禄大夫 310
元帝永光三年 庚辰(前41) 311
十一月,置博士弟子员千人 311
元帝永光四年 辛巳(前40) 311
周堪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 311
刘向著《疾谗》、《擿要》、《救危》及《世颂》 312
秋,韦玄成、郑弘、严彭祖、欧阳地馀、尹更始等议罢郡国庙 313
韦玄成、尹更始等议毁庙 313
汉元帝永光五年 壬午(前39) 314
欧阳地馀卒 314
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 315
诸儒议定祭时 316
匡衡上疏以《诗》言政事 316
元帝建昭元年 癸未(前38) 317
朱云与五鹿充宗辩《易》 317
京房借奏灾异弹劾宦官 318
京房试用考功课法 318
冬,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 319
元帝建昭二年 甲申(前37) 319
京房为魏郡太守 319
京房上封事 320
匡衡为御史大夫 320
京房被杀 321
朱云下狱 323
元帝建昭三年 乙酉(前36) 324
六月,韦玄成卒 324
匡衡为丞相 324
御史大夫郑昌免 325
议复诸毁庙 325
元帝建昭四年 丙戌(前35) 325
三月,谷永说灾异 325
四月,诏遣博士循天下,举茂材 326
元帝建昭五年 丁亥(前34) 326
尽复诸所罢寝庙园 326
谷永为太常丞 327
元帝竟宁元年 戊子(前33) 327
召信臣为少府 327
复孝惠帝寝庙园、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 327
刘向上疏讼甘延寿、陈汤 328
匡衡奏毁孝惠诸庙祠 328
匡衡上疏成帝“慎始” 329
五月,毁太上皇诸庙 330
翟方进为议郎 330
成帝尊师 331
师丹治《诗》,为博士 331
召信臣明经,为少府 331
成帝建始元年 己丑(前32) 332
五鹿充宗被贬 332
薛宣上疏言部刺史职事 333
冯商续《史记》 333
梁丘临善京房《易》,为少府 334
张禹荐彭宣 334
张禹为尚书 335
博士许商度治河费用 335
刘更生更名为刘向 336
匡衡论婚制 336
匡衡等议郊祀之制 337
成帝建始二年 庚寅(前31) 339
匡衡奏罢诸淫祀 339
杜钦请行“九女之制” 339
成帝建始三年 辛卯(前30) 340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340
杜钦以灾异谏成帝慎后宫 341
谷永对策 341
匡衡免为庶人 343
王骏迁少府 343
刘向言不当罢甘泉泰畤 344
尹忠为御史大夫 344
成帝建始四年 壬辰(前29) 344
夏,杜钦对策 344
夏,谷永对策 345
谷永擢为光禄大夫 346
尹忠卒 346
谷永上疏讼陈汤 346
郑宽中、张禹为上说《尚书》 347
成帝河平元年 癸巳(前28) 347
平当以明经为博士 347
平当上书言宜复太上皇寝庙园 348
刘向、杜钦、谷永因日食上封事 348
成帝河平二年 甲午(前27) 349
杜钦、谷永议匈奴伊邪莫演诈降事 349
刘歆为黄门侍郎 349
平当等论河间献王之《乐记》 350
王莽受《礼经》于陈参 351
成帝河平三年 乙未(前26) 352
诏求遗书于天下 352
刘向等校中秘书 352
刘向《别录》 353
刘向著《洪范五行传论》 354
东平王求诸子及《太史公书》 355
龚舍以明经为常侍 355
成帝河平四年 丙申(前25) 356
张禹为丞相,封安昌侯 356
张霸上百两篇《尚书》 356
成帝阳朔元年 丁酉(前24) 357
刘歆为中常侍,未果 357
薛宣为左冯翊 358
梅福上书谏成帝 358
成帝阳朔二年 戊戌(前23) 358
九月,诏举可充博士位者 358
九江太守戴圣免 359
王骏迁京兆尹 359
桓谭生 360
刘向上封事贬王氏 361
成帝鸿嘉元年 辛丑(前20) 362
丞相张禹去相 362
王骏为御史大夫 362
朱云直谏 363
成帝鸿嘉二年 壬寅(前19) 364
博士行大射礼 364
成帝鸿嘉四年 甲辰(前17) 364
翟方进为京兆尹 364
成帝永始元年 乙巳(前16) 365
刘向上疏谏起延陵 365
九月,日食,谷永对灾异 367
刘向上《列女传》、《新序》、《说苑》 367
成帝永始二年 丙午(前15) 368
翟方进迁御史大夫、执金吾,代薛宣为丞相,封高陵侯 368
孔光为御史大夫 369
平当为巨鹿太守 369
谷永推天变言政事 369
谯玄以明经诏拜议郎 370
成帝永始三年 丁未(前14) 370
谷永奏请皇帝弃方术 370
成帝永始四年 戊申(前13) 371
谷永上书讼梁王淫乱事 371
成帝元延元年 己酉(前12) 372
谷永上书言灾异 372
刘向以《春秋》推灾异 373
许商、师丹为光禄大夫,班伯为水衡都尉 373
成帝元延二年 庚戌(前11) 374
扬雄上《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 374
成帝元延三年 辛亥(前10) 375
扬雄上《长杨赋》 375
成帝元延四年 壬子(前9) 375
谷永为大司农 375
李寻言灾异 376
成帝绥和元年 癸丑(前8) 377
三月,诏封孔子后为殷绍嘉公 377
梅福居家寿春 377
何武举龚胜、龚舍明经 377
孔光左迁廷尉 378
师丹为太傅 379
翟方进等奏置州牧,以合古制 379
增博士弟子员三千人 379
刘向卒 380
成帝绥和二年 甲寅(前7) 382
二月,翟方进卒 382
孔光拜丞相,封博山侯 382
罢乐府官等 382
师丹为大司马,封高乡亭侯;彭宣为右军 383
李寻言灾异 383
师丹为大司空,上书言政事 384
汉哀帝建平元年 乙卯(前6) 384
刘歆改名刘秀 384
孔光、何武、彭宣、左咸等议迭毁庙礼 385
孔光、师丹等反对为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立庙京师 385
伏恭生 386
大司空师丹免 386
师丹封为关内侯 386
汉哀帝建平二年 太平元将元年 丙辰(前5) 387
丞相孔光免 387
李寻徙敦煌郡 387
平当为丞相 387
左将军彭宣免 388
张禹卒 388
汉哀帝建平三年 丁巳(前4) 388
丞相平当卒 388
王嘉代平当为丞相 389
王嘉奏请广开贤路 389
王嘉荐儒者公孙光、满昌等 389
哀帝建平四年 戊午(前3) 390
鲍宣上书请远外戚、佞幸 390
汉哀帝元寿元年 己未(前2) 390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 390
王嘉因日食上封事 391
杜邺策对贤良方正 392
孔光拜为光禄大夫 393
鲍宣上书请征何武、师丹、彭宣等;拜为司隶 393
王嘉上封事 394
孔光等弹劾丞相王嘉 394
王嘉卒 395
五月,孔光为御史大夫 395
七月,孔光为丞相,复博山侯;何武为御史大夫 395
八月,何武徙为前将军;彭宣为御史大夫 396
汉哀帝元寿二年 庚申(前1) 396
孔光为大司徒;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396
孔光为孔氏师 396
彭宣免 397
平帝元始元年 辛酉(1) 397
孔光为太师 397
诏举敦厚直言之士 397
左咸举谯玄对策 398
封周公、孔子后,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398
平帝元始二年 壬戌(2) 398
龚胜、邴汉归老乡里 398
梅福归隐 399
王莽奏请以《五经》定取后礼 399
平帝元始三年 癸亥(3) 399
诏刘歆等杂定婚礼 399
吴章卒,弟子云敞葬之 400
立官稷及学官,置经师 400
何武、鲍宣等卒 401
平帝元始四年 甲子(4) 401
谯玄为绣衣使者 401
平帝元始五年 乙丑(5) 401
刘歆等治明堂、辟雍 401
征天下通逸经、小学、《五经》、《论语》、《孝经》等之士 402
王莽、孔光、平晏、左咸、刘歆、薛顺等议复长安南北郊祀 402
任延生 403
苏竟为《易》博士,讲《书》祭酒 403
马宫治严氏《春秋》,为太师 404
孺子婴居摄元年 丙寅(6) 404
王莽行迎春礼、大射礼、养老礼 404
孺子婴居摄二年 丁卯(7) 405
杨宝以《欧阳尚书》教授 405
刘歆为扬武将军 405
王莽作《大诰》 405
孺子婴居摄三年 初始元年 戊辰(8) 406
刘歆与博士诸儒议王莽丧服 406
王莽受金匮神禅,定国号新,改正朔,易服色 407
桓荣从朱普受《欧阳尚书》 407
龚舍卒 408
新莽始建国元年 己巳(9) 408
刘歆封为国师、嘉新公,位列四辅 408
王莽依《周官》礼建新官制 408
刘歆封为祁烈伯,刘歆子叠为伊休侯 409
王莽依古礼实行井田制 410
王莽颁布《符命》四十二篇 410
刘茂教授于弘农山中 411
新莽始建国三年 辛未(11) 411
置《六经》祭酒各一人 411
王莽受《易》于徐宣 412
新莽始建国四年 壬申(12) 412
王莽征龚胜 412
新莽天凤元年 甲戌(14) 413
王莽依《周官》、《王制》改革官制 413
讲《易》祭酒戴参为宁始将军 414
新莽天凤二年 乙亥(15) 414
伏黯受子爵 414
戴参复为讲《易》祭酒 415
新莽天凤三年 丙子(16) 415
王莽依《周礼》改革吏禄制度 415
任延游学长安,明《诗》、《易》、《春秋》 416
新莽天凤四年 丁丑(17) 417
马严生 417
新莽天凤五年 戊寅(18) 417
扬雄卒 417
范升讲经授学 418
杨政从范升受《梁丘易》 419
新莽天凤六年 己卯(19) 419
初行《新乐》 419
新莽地皇元年 庚辰(20) 420
王莽改革官制以合《易》 420
新莽地皇四年 刘玄更始元年 复汉元年 癸未(23) 420
刘歆卒 420
郑兴拜为谏议大夫、凉州刺史 421
桓荣授《欧阳尚书》 421
任延拜会稽都尉 422
伏湛为平原太守 422
包咸传《诗》 423
刘玄更始二年 复汉二年 甲申(24) 423
鲍永迁为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 423
冯异封应侯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