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其忠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0109855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导向,以分列专题逐一阐述了总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体官窍、病因病机、养生治则、方药基础等九大部分内容,适合于广大中医院校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

1.中医基础医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

导读总论 1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  3

3.辨证论治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5

4.中医与西医在学术体系上的区别  7

5.四大经典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9

6.中医学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10

7.中医学发祥于传统的思维方法  14

8.中医学现代研究方法的归纳  20

9.阴阳概念的起源与阴阳的基本属性  23

阴阳五行 23

10.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及其运用  25

11.阴阳对立制约的理论及其运用  26

12.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及其运用  28

13.阴阳相互转化的理论及其运用  30

14.阴阳消长平衡的理论及其运用  32

15.阴虚的概念及五脏阴虚的辨析  35

16.阳虚的概念及五脏阳虚的辨析  37

17.学习和运用阴阳学说的注意点  38

18.五行概念的起源及其各自特性  40

19.依据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演绎和分类  42

20.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44

21.五行生克理论阐述五脏之间生理联系  47

22.五行生克异常阐述五脏之间证候传变  48

23.五行学说在诊断学上的具体运用  51

24.五行学说在治疗学上的具体运用  53

25.学习和运用五行学说的注意点  56

气血津液 59

26.人体之气与古代哲学之气的概念异同  59

27.人体之气的生成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61

28.人体之气的生理作用及气虚表现  62

29.气机的概念及气机失调的常见类型  65

30.元气的概念及其组成、分布与功能  68

31.宗气、中气的生成、分布及功能  70

32.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及功能  72

33.气虚的常见原因及五脏气虚的辨析  74

34.血的生成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76

35.血的生理功能与血虚的病理分析  77

36.血的正常运行与血行失常的常见类型  79

37.气帅血母的具体含义及临床意义  81

38.津液的概念及津与液的区别  83

39.津液代谢的理论及代谢障碍的机理  84

40.津液的功能与津液亏虚的病理表现  87

41.气与津液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89

42.血与津液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90

藏象学说 92

43.中医学之藏象与西医学之脏器的概念异同  92

44.脏、腑有别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3

45.奇恒之腑的称谓由来及胆的归属  95

46.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及其具体体现  95

47.心主血脉的含义及其外在表现  97

48.心主神志的含义及其外在表现  98

49.神志活动归属于心的原因探析  99

50.心的常见病证对心功能的病理影响  101

51.肺主气的含义与肺气不足的病理影响  102

52.肺主宣发肃降的具体体现及其失常的病理表现  104

53.肺主通调水道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分析  106

54.肺朝百脉与肺主治节的含义  107

55.脾主运化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分析  109

56.脾主升清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分析  111

57.脾主统血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分析  112

58.肝主疏泄的含义及生理意义  113

59.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的病理分析  115

60.肝主藏血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表现  117

61.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的证治异同  118

62.肝风内动的常见类型及病机分析  120

63.肾主藏精的含义及肾中精气的来源  121

64.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及其外部表现  122

65.肾主水液、肾主纳气的含义及生理意义  124

66.肾无实证的辨析及肾的常见病证  125

67.五脏与五志、五液、五华相关的基础理论  128

68.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及病理影响  131

69.五脏功能的整体调节及临床意义  133

70.胆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137

71.胃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138

72.小肠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  140

73.大肠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  141

74.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142

75.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所属脏腑  143

76.中医学对脑的生理功能的主要论述  145

77.女子胞在生理上与有关脏腑经络的联系  146

78.经络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148

经络学说 148

79.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探索  149

80.经络的分类命名及其大体组成  151

81.关于十二经脉的命名依据  152

82.十二经脉在体表循行的分布规律  153

83.十二经脉的大体走向及流注次序  154

8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及其生理病理意义  155

85.十二经脉起止部位及循行分布简介  156

86.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及其生理作用  158

87.督、任、冲、带四脉的循行概况及基本功能  158

88.经别与别络各自的分布、功能及两者的区别  159

89.关于分经辨证、循经取穴、药物归经  161

形体官窍 163

90.五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63

91.头面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66

92.颈项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68

93.背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69

94.胸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70

95.胁肋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72

96.腰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73

97.腹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74

98.四肢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75

99.眼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78

100.鼻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81

101.口腔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82

102.咽喉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85

103.耳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86

104.前阴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88

105.后阴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90

106.中医病因学分类的主要论述  192

病因病机 192

107.审证求因与从化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93

108.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的一般特点  194

109.寒郁化热、湿郁化燥的机理分析  195

110.风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风”的区别  196

111.寒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寒”的区别  198

112.暑邪的致病特点及“暑无内生”之说  199

113.湿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湿”的区别  201

114.燥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燥”的区别  203

115.火、热之邪的异同及其与“内火”、“内热”的区别  204

116.疠气的概念、成因及致病特点  206

117.内伤七情的概念、致病特点及病理机制  209

118.饮食伤的概念、分类及致病特点  211

119.劳逸伤的概念、分类及致病特点  212

120.水、湿、痰、饮的概念异同及致病特点  215

121.瘀血的概念、成因及致病特点  216

122.药邪的概念、成因及致病特点  217

123.医过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的分类  219

124.中医学对发病形式的大体分类  220

12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学意义  223

126.虚、实的概念及假虚、假实的形成机理  224

127.阴阳制约失常、资生无由的病机变化  226

128.阴阳格拒的概念及病机分析  227

129.亡阴、亡阳的概念及两者的鉴别  228

130.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的病机变化  230

养生治则 232

131.“治未病”的含义及所涵盖的内容  232

132.养生的概念、层次及积极意义  233

133.中医学对人体衰老的机理研究  235

134.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及特色所在  238

135.起居养生与房中养生概要  241

136.药食养生与情志养生概要  244

137.中医治则理论的层次研究  248

138.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含义及运用  250

139.急则治标与治病求本并无矛盾  252

140.正治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253

141.反治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254

142.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其各自的运用原则  256

143.调整脏腑功能的常用治疗原则  257

144.因人制宜治则的具体体现  259

145.中药的药性及其药性理论的形成  262

方药基础 262

146.中药“四气”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63

147.中药“五味”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66

148.“升降浮沉”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69

149.药物“归经”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72

150.“引经报使”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74

151.药物“毒性”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77

152.中药“七情”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79

153.“君臣佐使”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83

154.配伍禁忌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