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源起 19
第一节 魏玛共和国的“帝国乡土服务中心” 19
一、《魏玛宪法》与“帝国乡土服务中心” 19
二、“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22
三、魏玛政治教育的失败原因 26
第二节 纳粹时期的政治教育思想体系 28
一、以纳粹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基础 29
二、以“种族纯洁”和“对外扩张”为价值取向 33
三、以培养“顺从的追随者”为根本目标 35
四、对纳粹政治教育的评价与反思 38
第三节 占领时期盟国的“再教育”及其影响 39
一、“再教育”政策的提出 39
二、“再教育”政策的实施 42
三、“再教育”运动的影响 47
第四节 围绕“联邦乡土服务中心”建立的争论 49
一、与美国的政治教育主导权之争 50
二、联邦议会有关“宪法保护”的辩论 52
三、“联邦乡土服务中心”的归属之争 55
第五节 小结 58
第二章 建立初期:“弗兰肯时代”(1952—1968) 60
第一节 弗兰肯与“联邦乡土服务中心”的创立 60
一、弗兰肯及其同事 60
二、成立之初的组织机构 65
第二节 “民主与欧洲思想”的传播 69
一、反共产主义宣传与合作教育 69
二、50年代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 74
第三节 州一级乡土服务中心的发展 76
一、巴伐利亚州政治教育中心 77
二、黑森州政治教育中心 80
第四节 从“乡土服务中心”到“政治教育中心” 82
一、“更名”与影响力的扩大 82
二、“合作教育”向“冲突教育”的过渡 87
第五节 小结 90
第三章 发展时期:“变革的年代”(1968—1982) 93
第一节 民主政治教育的“再定位” 93
一、1968年联邦议会大讨论 93
二、咨询委员会与政治教育专业化 97
第二节 机构改革与《指导方针》的出台 99
一、施特尔肯与董事会的建立 99
二、《指导方针》与政治教育制度化 105
第三节 民主政治教育的新尝试 108
一、“争论”与“批判”引领变革 109
二、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发展 113
三、“变革”与“稳定”的冲突 120
第四节 与极端主义的斗争 126
一、机构内部的反极端主义 126
二、对极端主义的研究 131
三、反纳粹主义特别项目 135
第五节 政治教育的合作者 138
一、“合作伙伴”的合作与分歧 138
二、与政党政治基金会的合作 144
第六节 小结 149
第四章 收获时期:“巩固与扩展”(1982—1990) 152
第一节 政治教育的保守化 152
一、政党政治下的权力之争 152
二、对“东部论坛”的监督与控制 159
第二节 民主政治教育的新主题 163
一、反“公民运动”与“民族认同” 163
二、“公共关系”与“环境保护” 167
第三节 理论探索的“多元化” 171
第四节 民主政治教育的“东扩” 177
第五节 小结 182
结语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184
参考文献 192
资料一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公告 204
资料二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专业工作指导方针 207
资料三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东部论坛公告 212
资料四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公告 214
附录一 战后德国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其启示 217
附录二 20世纪60年代末大学生运动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变革 227
附录三 德国二战史观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变革与启示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