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 2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域分布图 2
概述 3
一、自然区划及生态区划 4
(二)区划目标 5
(一)区划范围 5
二、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方案 5
(三)区划原则 6
(四)区划方法 7
三、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体系 8
(五)命名方法 8
黄河上中游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 16
第2篇 黄河上中游区域(A)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16
概述 19
模式A1-1 黄河源头高寒草原退化草场恢复模式 21
第1章 黄河源头高原类型区(A1) 21
模式A1-2 黄河源头高寒草原草甸“黑土型”退化草场综合治理模式 22
一、青海东部黄土丘陵亚区(A2-1) 25
第2章 黄河上游山地类型区(A2) 25
模式A2-1-1 黄河上游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26
模式A2-1-2 湟水源头拉脊山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 27
模式A2-1-3 青海东部高寒黄土丘陵雨季直播造林模式 28
模式A2-1-4 青海东部浅山区集流抗旱造林模式 29
模式A2-1-5 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河谷阶地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31
模式A2-1-6 青海东部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32
模式A2-2-1 高寒阴湿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33
二、甘南高原亚区(A2-2) 33
一、贺兰山山地亚区(A3-1) 35
第3章 黄河河套平原类型区(A3) 35
模式A3-1-1 贺兰山山地水源涵养林区封山育林育草模式 36
模式A3-2-1 银川平原灌区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38
二、银川平原亚区(A3-2) 38
模式A3-2-2 银川平原灌区轻度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 39
模式A3-2-3 银川平原枣粮间作模式 40
模式A3-2-4 银川平原灌区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42
模式A3-2-5 包兰铁路中卫段“五带”一体防沙治沙模式 43
三、内蒙古河套平原亚区(A3-3) 44
模式A3-3-1 内蒙古河套灌区外围综合治理模式 45
模式A3-3-2 内蒙古河套平原北部沙化草场封育保护与恢复模式 46
一、库布齐沙漠亚区(A4-1) 48
第4章 内蒙古及宁陕沙地(漠)类型区(A4) 48
模式A4-1-2 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防沙模式 49
模式A4-1-1 库布齐沙漠沙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模式 49
模式A4-2-1 毛乌素沙地混播甘草治理模式 51
二、毛乌素沙地亚区(A4-2) 51
模式A4-2-2 毛乌素沙地生物经济圈建设模式 52
模式A4-2-3 毛乌素沙地覆沙黄土区针阔叶混交林营造模式 53
模式A4-2-4 毛乌素沙地草库仑建设模式 54
模式A4-2-5 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植物固沙模式 55
模式A4-2-6 包神铁路沿线沙害综合防治模式 56
模式A4-2-7 河东沙化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模式 57
模式A4-3-1 榆林沙地飞播造林植被恢复模式 59
三、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亚区(A4-3) 59
模式A4-3-3 榆林河川阶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61
模式A4-3-2 榆林红石峡覆沙梁地综合治理模式 61
模式A4-3-4 陕北长城沿线覆沙黄土丘陵综合治理模式 62
模式A4-3-5 榆林芹河流域“带、片、网”结合造林模式 63
第5章 黄土高原类型区(A5) 66
一、陇中北部黄土丘陵谷川盆地亚区(A5-1) 67
模式A5-1-1 黄河干流兰州段沿岸滩台地治理模式 68
模式A5-1-2 兰州半干旱黄土丘陵漏斗式集雨抗旱节水造林模式 69
模式A5-1-3 兰州南北两山抗旱节水灌溉造林模式 70
模式A5-2-1 天水北道区整山绿化综合治理模式 71
二、陇西黄土丘陵沟壑亚区(A5-2) 71
模式A5-2-2 天水红旗山规模化综合生态治理模式 72
模式A5-2-3 陇西水土保持灌木饲料林建设模式 73
模式A5-2-4 定西地区刺槐混交林建设模式 74
三、宁夏南部黄土丘陵沟壑亚区(A5-3) 75
模式A5-3-1 宁夏南部山区沟坝川水地、石砾河滩地治理模式 76
模式A5-3-3 宁夏南部黄土梁峁植被恢复模式 77
模式A5-3-2 宁夏南部黄土台塬旱地及黄土峁间低地植被恢复模式 77
模式A5-3-4 宁夏西吉盐碱河滩地植被恢复建设模式 78
四、陇东黄土高塬沟壑亚区(A5-4) 79
模式A5-4-1 陇东塬边防护林体系营建模式 80
模式A5-4-2 陇东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复合生态工程建设模式 81
五、晋陕及内蒙古黄土丘陵亚区(A5-5) 82
模式A5-5-2 晋西北黄土丘陵风沙区农林牧综合治理模式 83
模式A5-5-1 晋陕内蒙古接壤区“三围”治沙造林模式 83
模式A5-5-3 内蒙古南部黄土丘陵抗旱造林模式 84
模式A5-5-4 晋陕内蒙古接壤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模式 85
模式A5-5-5 内蒙古准格尔旗天然次生林封育治理模式 86
模式A5-5-6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砒砂岩区综合治理模式 87
六、晋陕黄土丘陵沟壑亚区(A5-6) 88
模式A5-6-1 陕北黄土梁峁坡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89
模式A5-6-2 陕北黄土丘陵侵蚀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90
模式A5-6-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91
模式A5-6-4 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兴林兴果模式 92
模式A5-6-5 晋陕黄河峡谷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94
模式A5-6-6 山西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 95
七、晋陕黄土高塬沟壑亚区(A5-7) 96
模式A5-7-1 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97
模式A5-7-2 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埂坎经济林建设模式 100
模式A5-7-3 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道路侵蚀治理模式 101
模式A5-7-4 陕西北山地区水土保持林改造与建设模式 103
模式A5-7-5 渭北塬坡梯田地埂花椒防护林建设模式 104
模式A5-7-6 山西隰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105
八、豫西黄土丘陵沟壑亚区(A5-8) 106
模式A5-8-1 豫西黄土缓坡丘陵水土保持型果园建设模式 107
模式A5-8-2 豫西黄土覆盖石质丘陵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108
模式A5-9-1 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09
九、六盘山山地亚区(A5-9) 109
模式A5-9-3 六盘山沟涧滩地造林模式 111
模式A5-9-2 六盘山山地梁顶植被恢复模式 111
模式A5-9-4 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 112
十、黄龙山、乔山、子午岭山地亚区(A5-10) 113
模式A5-10-1 黄龙山、乔山植被恢复和建设模式 114
模式A5-10-2 黄龙山、桥山林区河谷沟川台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115
一、秦岭北坡关山山地亚区(A6-1) 117
第6章 秦岭北坡山地类型区(A6) 117
模式A6-1-1 秦岭北坡中高山综合生态治理模式 118
模式A6-1-2 陇秦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19
模式A6-1-3 关山山地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 120
模式A6-1-4 秦岭北麓河谷滩地阶地地埂经济林建设模式 121
模式A6-2-1 伏牛山北麓中山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122
二、伏牛山北坡山地亚区(A6-2) 122
模式A6-2-2 伏牛山北麓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123
一、汾河平原亚区(A7-1) 125
第7章 汾渭平原类型区(A7) 125
模式A7-1-1 山西太原盆地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模式 126
模式A7-1-2 山西运城盆地枣粮复合经营模式 127
模式A7-1-3 山西临汾盆地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128
二、关中平原亚区(A7-2) 129
模式A7-2-1 关中平原台塬阶地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130
模式A7-2-2 泾、洛、渭河三角洲下游护岸、护滩林建设模式 131
模式A7-2-3 泾、洛、渭河三角洲冲积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133
长江上游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 136
第3篇 长江上游区域(B)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136
概述 139
一、长江源头高原亚区(B1-1) 141
第8章 长江源头高原高山类型区(B1) 141
模式B1-1-1 大渡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42
模式B1-2-1 陇南高寒阴湿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43
二、白龙江中上游山地亚区(B1-2) 143
三、川西北高原亚区(B1-3) 144
模式B1-3-1 川西北高原丘陵天然林恢复模式 145
一、川西高山峡谷东部亚区(B2-1) 147
第9章 西南高山峡谷类型区(B2) 147
模式B2-1-1 岷江干旱河谷植被恢复建设模式 148
模式B2-1-2 川西高山峡谷亚高山针叶林保护和恢复建设模式 150
模式B2-1-3 川西高山峡谷东部干旱河谷生态经济型花椒林建设模式 151
二、川西高山峡谷西部亚区(B2-2) 152
模式B2-1-4 川西亚高山道路景观林带建设模式 152
模式B2-2-1 金沙江上游高山峡谷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153
模式B2-2-2 大渡河干旱河谷谷坡生物篱建设模式 154
模式B2-2-3 川西高山峡谷常绿阔叶林带植被保护与恢复模式 155
模式B2-2-4 雅砻江干旱河谷荒滩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156
三、滇西北高山峡谷亚区(B2-3) 157
模式B2-3-1 滇西北高山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模式 158
模式B2-3-2 滇西北高山封育结合植被恢复模式 159
模式B2-3-3 滇西北高山草甸和湖泊周边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160
模式B2-3-4 滇西北中山峡谷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模式 161
模式B2-3-5 滇西北江河护岸林建设模式 163
一、滇中高原西部高中山峡谷亚区(B3-1) 165
第10章 云贵高原类型区(B3) 165
模式B3-1-1 滇中高原高中山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模式 166
模式B3-1-2 滇中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模式 167
模式B3-1-3 滇中高原切割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168
二、川西南中山山地亚区(B3-2) 169
模式B3-2-1 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治理模式 170
模式B3-2-2 金沙江干热河谷石质瘠薄山地造林治理模式 171
模式B3-2-3 川西南安宁河桉树高效治理开发模式 172
模式B3-2-4 攀西采矿迹地植被恢复模式 173
三、滇中高原湖盆山地亚区(B3-3) 174
模式B3-3-2 滇中高原湖盆山地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75
模式B3-3-1 滇中高原湖盆山地飞播造林模式 175
模式B3-3-3 滇中高原山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176
模式B3-3-4 滇中高原薪炭林营建及农村能源配套开发模式 178
模式B3-3-5 滇中高原绿色通道建设模式 179
模式B3-3-6 滇中高原城市郊区生态林建设模式 180
模式B3-4-1 金沙江中游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模式 181
四、滇北干热河谷亚区(B3-4) 181
模式B3-4-2 金沙江中游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182
模式B3-5-1 金沙江下游中低山山塬切割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84
五、金沙江下游中低山切割山塬亚区(B3-5) 184
模式B3-5-2 滇东北陡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185
模式B3-5-3 滇东北高湿低温山地生态脆弱带治理模式 186
模式B3-5-4 滇东北金沙江河谷高湿高温区高效生态治理与开发模式 187
六、黔西喀斯特高原山地亚区(B3-6) 188
模式B3-6-1 黔西中山、山塬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89
七、黔中喀斯特山塬亚区(B3-7) 190
模式B3-7-1 黔中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 191
模式B3-7-3 黔中荒山荒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192
模式B3-7-2 黔中半石山地封造结合恢复植被模式 192
模式B3-7-4 黔中荒山荒地飞机播种生态公益林模式 193
模式B3-7-5 黔中干热河谷石灰岩山地陡坡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 194
模式B3-7-6 黔中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模式 195
模式B3-7-7 黔中低中山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 196
模式B3-7-8 黔中新桥河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197
模式B3-7-9 贵州干热河谷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198
一、盆周西部山地亚区(B4-1) 199
第11章 四川盆地丘陵平原类型区(B4) 199
模式B4-1-1 盆周西部山地乔灌混交型水土保持用材兼用林建设模式 200
模式B4-1-2 盆周西部低中山水土保持经济林营造模式 201
模式B4-1-3 川西生态经济型茶园建设模式 202
模式B4-1-4 盆周西部水土保持型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模式 203
模式B4-1-6 盆周西部中山混交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204
模式B4-1-5 盆周西部水土保持果材兼用林建设模式 204
二、盆周南部山地亚区(B4-2) 205
模式B4-2-2 盆周南部木本芳香植物建设开发模式 206
模式B4-2-1 盆周南部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06
模式B4-2-3 盆周南部笋材两用林建设模式 207
模式B4-2-4 盆周南部岩溶山地人工促进恢复植被模式 208
三、成都平原亚区(B4-3) 209
模式B4-3-1 成都平原城市近郊区观光型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210
四、盆中丘陵亚区(B4-4) 211
模式B4-4-1 四川盆中丘陵区江岸防冲林建设模式 212
模式B4-4-2 四川盆中丘陵区江岸库区防护林建设模式 214
模式B4-4-3 川中丘陵红色石骨子“馒头山”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15
模式B4-4-5 川中丘陵农区薪炭林营建与农村能源配套开发模式 217
模式B4-4-4 川中丘陵区低效林改造模式 217
模式B4-4-6 川中丘陵区蚕桑果立体开发治理模式 219
模式B4-4-7 渝西丘顶灌木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模式 220
模式B4-4-8 渝西丘坡退耕地桤柏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21
模式B4-4-10 渝西丘陵农区绿色通道建设模式 222
模式B4-4-9 渝西坡改梯经济林建设模式 222
五、盆周北部山地亚区(B4-5) 223
模式B4-5-1 盆周北部低山“一坡三带”式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24
模式B4-5-2 盆周北部低山区复层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25
模式B4-5-3 盆周北部泥质页岩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26
模式B4-5-4 盆周北部低山退耕还林(草)治理模式 227
模式B4-5-5 盆周北部低山防护林林药结合改造模式 228
模式B4-5-6 盆周北部低中山区山脊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229
模式B4-5-7 盆周北部低山坡耕地生物篱建设模式 230
六、川渝平行岭谷低山丘陵亚区(B4-6) 231
模式B4-6-2 川渝平行岭谷河谷谷坡、阶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32
模式B4-6-1 川东背斜低中山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32
模式B4-6-3 川东平行岭谷丘陵农区梯田埂坎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 234
模式B4-6-5 川东陡急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235
模式B4-6-4 川渝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型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 235
第12章 秦巴山地类型区(B5) 238
模式B5-1-1 秦岭南坡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239
一、秦岭南坡中高山山地亚区(B5-1) 239
模式B5-1-3 秦岭南坡低山多林种综合治理模式 241
模式B5-1-2 秦岭南坡低中山飞、封、造结合治理模式 241
模式B5-2-1 大巴山北坡水土保持用材林建设模式 243
二、大巴山北坡中山山地亚区(B5-2) 243
模式B5-2-2 大巴山北坡低山生态经济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44
三、汉水谷地亚区(B5-3) 245
模式B5-3-1 汉水谷地低山“一坡三带”式治理模式 246
模式B5-3-3 汉水谷地生态经济型庭院绿化模式 247
模式B5-3-2 汉水谷地低山小流域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247
模式B5-3-4 陕西安康前坡乡山地开发型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248
四、汉中盆地亚区(B5-4) 249
模式B5-4-1 汉中盆地绿色通道建设模式 250
五、伏牛山南坡低中山亚区(B5-5) 251
模式B5-5-1 伏牛山中山封山育林模式 252
模式B5-5-3 伏牛山南坡低山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 253
模式B5-5-2 伏牛山中山针阔混交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253
六、南阳盆地亚区(B5-6) 254
七、鄂西北山地亚区(B5-7) 255
模式B5-6-1 南阳盆地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255
模式B5-7-1 鄂西北山地针阔混交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256
模式B5-7-2 鄂西北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经济林营造模式 257
模式B5-7-3 丹江库区石灰岩山地川柏-白花刺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造模式 258
模式B5-7-4 丹江库区坡地经济林建设模式 259
模式B5-7-5 丹江库区荒坡油桐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260
模式B5-7-6 汉江上游(油)桐农复合经营模式 261
模式B5-7-7 汉江上游消落地固沙生态林建设模式 262
模式B5-8-1 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263
八、陇南山地亚区(B5-8) 263
一、三峡库区山地亚区(B6-1) 265
第13章 湘鄂渝黔山地丘陵类型区(B6) 265
模式B6-1-2 三峡库区退耕地笋材两用林建设模式 267
模式B6-1-1 重庆开县泡桐沟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67
模式B6-1-3 长江干流移民区生态经济型庭院绿化模式 268
模式B6-1-5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模式 269
模式B6-1-4 三峡库区低中山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69
模式B6-1-6 神农架亚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270
模式B6-1-7 神农架中低山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71
模式B6-1-8 神农架陡坡耕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摸式 272
模式B6-1-9 三峡库区高山岭脊天然植被恢复模式 273
模式B6-1-10 三峡库区中山坡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74
模式B6-1-11 三峡库区坡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模式 275
模式B6-1-12 三峡库区坡耕地林粮间作模式 276
模式B6-1-14 三峡库区临江河谷平缓地柑橘园建设模式 277
模式B6-1-13 三峡库区坡耕地生物埂建设模式 277
二、鄂西南清江流域山地丘陵亚区(B6-2) 278
模式B6-2-2 鄂西南库区洪积冲积库岸防护林建设模式 279
模式B6-2-1 鄂西南石灰岩山地石化半石化坡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279
模式B6-2-3 清江流域中山顶塬立体型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280
模式B6-2-4 鄂西南陡坡退耕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281
模式B6-2-5 鄂西南低山丘陵河谷生态林建设模式 282
模式B6-2-6 鄂西南山地生态用材兼用林建设模式 283
模式B6-2-7 鄂西南坡地农林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284
模式B6-2-8 鄂西南山地生态经济沟综合治理模式 285
模式B6-2-9 鄂西南山地生态型工业原料林建设模式 286
三、渝湘黔山地丘陵亚区(B6-3) 287
模式B6-2-10 鄂西南山地生态型经济林建设模式 287
模式B6-3-1 七曜山低中山农林复合型工业原料林建设模式 288
模式B6-3-2 张家界风景区景观林建设模式 289
模式B6-3-3 湘西北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290
模式B6-3-4 湘西高湿低温区植被恢复模式 291
模式B6-3-5 湘西封山育林人工增阔促进天然植被恢复模式 292
模式B6-3-6 湘西中低山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293
模式B6-3-7 黔东白云质砂石山乔灌草结合治理模式 294
模式B6-3-8 黔东低山丘陵区岸路沿线混交林建设模式 295
一、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B7-1) 296
第14章 滇南南亚热带山地类型区(B7) 296
模式B7-1-1 滇西南南亚热带兼用型生态林建设模式 297
模式B7-1-2 滇西南南亚热带中山宽谷区混农林业立体开发模式 298
二、滇东及滇东南河谷亚区(B7-2) 299
模式B7-2-2 红河河谷特种经济林、用材林建设模式 300
模式B7-2-1 红河干热河谷耐旱植物造林模式 300
模式B7-2-3 南盘江中下游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301
模式B7-2-4 滇东及滇东南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 302
三、滇东及滇东南岩溶山地亚区(B7-3) 303
模式B7-3-1 滇东及滇东南石漠化岩溶山地人工促进恢复植被模式 304
三北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 308
第4篇 三北区域(C)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308
概述 311
第15章 天山及北疆山地盆地类型区(C1) 313
模式C1-1-1 准噶尔盆地北部林草结合治理模式 314
一、准噶尔盆地北部亚区(C1-1) 314
模式C1-1-2 阿尔泰半干旱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315
二、准噶尔盆地西部亚区(C1-2) 316
三、伊犁河谷亚区(C1-3) 317
模式C1-2-1 准噶尔盆地甘家湖梭梭林封育恢复模式 317
模式C1-3-1 伊犁河谷逆温带生态经济林发展模式 318
模式C1-3-2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防沙固沙治理模式 319
四、天山北麓亚区(C1-4) 320
模式C1-4-1 准噶尔盆地南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321
模式C1-4-2 天山北麓县域林业综合治理模式 322
一、塔里木盆地北部亚区(C2-1) 324
第16章 南疆盆地类型区(C2) 324
模式C2-1-1 塔里木盆地绿洲外围防风阻沙林建设模式 325
模式C2-1-2 塔里木河流域平原荒漠引洪灌溉封育模式 326
模式C2-2-1 吐哈盆地干旱风沙区冬灌节水梭梭造林模式 327
二、吐鲁番-哈密盆地亚区(C2-2) 327
模式C2-2-2 吐鲁番盆地干旱风沙区窄带多带式防护林防沙模式 328
模式C2-3-1 塔里木盆地西部沙化土地林果结合治理模式 329
三、塔里木盆地西部亚区(C2-3) 329
模式C2-3-2 塔里木干旱风沙区沙漠公路防风固沙模式 330
四、塔里木盆地南部亚区(C2-4) 331
模式C2-4-1 塔里木盆地干旱沙地滴灌造林治沙模式 332
模式C2-4-2 塔里木盆地干旱风沙区荒漠绿洲农田防护体系建设模式 333
模式C2-4-4 塔里木盆地荒漠绿洲林网内部农林复合经营治理模式 334
模式C2-4-3 荒漠绿洲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建设模式 334
一、阿拉善高平原及河西走廊北部低山丘陵亚区(C3-1) 336
第17章 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平原类型区(C3) 336
模式C3-1-2 河西走廊北部干旱荒漠固沙模式 337
模式C3-1-1 敦煌莫高窟崖顶风沙危害防治模式 337
二、河西走廊绿洲亚区(C3-2) 338
模式C3-2-2 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流沙治理模式 339
模式C3-2-1 河西走廊沙区咸水利用模式 339
三、祁连山西段-阿尔金山山地亚区(C3-3) 340
模式C3-3-1 阿尔金山退化草场植被恢复模式 341
模式C3-4-1 祁连山高山谷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342
四、祁连山东段亚区(C3-4) 342
五、青海西北部高原盆地亚区(C3-5) 343
模式C3-5-1 青海共和盆地沙珠玉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344
模式C3-5-3 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沙地流沙综合治理模式 345
模式C3-5-2 柴达木盆地抗旱整地造林模式 345
模式C3-5-5 青海都兰封沙育林育草模式 347
模式C3-5-4 青藏高原高寒沙地深栽造林治沙模式 347
六、乌兰察布高平原亚区(C3-6) 348
模式C3-6-1 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土地治理模式 349
一、阴山山地西段亚区(C4-1) 350
第18章 阴山山地类型区(C4) 350
模式C4-1-1 阴山山地水土流失生物防治模式 351
模式C4-2-1 大青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治理模式 352
二、阴山山地东段亚区(C4-2) 352
模式C4-2-2 阴山南麓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营建模式 353
三、阴山北麓丘陵亚区(C4-3) 354
模式C4-3-1 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退耕还林(草)模式 355
一、浑善达克沙地亚区(C5-1) 356
第19章 内蒙古高原及辽西平原类型区(C5) 356
模式C5-1-1 浑善达克沙地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恢复植被模式 357
模式C5-1-2 浑善达克沙地半干旱沙化草场生物围栏营建模式 358
模式C5-1-3 浑善达克沙地沙化草场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 359
模式C5-1-4 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综合治理模式 360
二、科尔沁沙地及辽西沙地亚区(C5-2) 361
模式C5-2-1 科尔沁沙地生态经济圈建设模式 362
模式C5-2-2 科尔沁沙地草牧场防护林及灌木饲料林建设模式 363
模式C5-2-3 科尔沁沙地植物活沙障治沙模式 364
模式C5-2-4 科尔沁河谷平川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365
模式C5-2-6 内蒙古白音敖包旱地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366
模式C5-2-5 内蒙古赤峰市平川生态型用材林建设模式 366
模式C5-2-7 赤峰市沙区庭院经济开发模式 367
模式C5-2-8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综合治理模式 368
模式C5-2-9 辽宁章古台沙地樟子松营造模式 369
模式C5 2-10 科尔沁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模式 370
模式C5-2-11 科尔沁沿河两岸丘间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371
模式C5-2-12 辽西北部沙地生态经济型果园建设模式 372
模式C5-2-13 辽宁章古台沙地针阔混交林建设模式 373
模式C5-2-14 科尔沁沙地宽林带大网格防护林网建设模式 374
模式C5-2-15 内蒙古科左中旗草田林网建设模式 375
模式C5-2-16 内蒙古科左后旗近自然林生态治理模式 376
模式C5-3-1 锡林郭勒沙化草原饲用型牧防林营造模式 377
三、呼伦贝尔及锡林郭勒高平原亚区(C5-3) 377
东北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 380
第5篇 东北区域(D)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380
概述 383
第20章 大兴安岭山地类型区(D1) 385
一、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亚区(D1-1) 386
模式D1-1-1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高效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387
模式D1-1-2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小城镇景观林建设模式 388
模式D1-1-3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边境景观防护林建设模式 389
模式D1-1-4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 390
模式D1-1-6 大兴安岭北部天然林封禁保护建设模式 391
模式D1-1-5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 391
模式D1-1-7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安全保护建设模式 392
模式D1-1-8 大兴安岭北部天然林抚育复壮经营管理模式 393
模式D1-1-9 大兴安岭北部迹地森林恢复模式 394
模式D1-1-10 大兴安岭北部植针保阔造营林模式 395
模式D1-1-11 大兴安岭北部低效天然林改良增效建设模式 396
模式D1-1-13 大兴安岭北部专用工业原料林建设模式 398
模式D1-1-12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集材道森林恢复建设模式 398
二、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亚区(D1-2) 399
模式D1-2-1 大兴安岭南段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400
模式D1-2-2 大兴安岭南段山前丘陵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造模式 402
三、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亚区(D1-3) 403
模式D1-3-1 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404
模式D1-3-2 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405
模式D1-3-3 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406
模式D1-3-4 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退耕地混交造林模式 407
一、小兴安岭西北部山地亚区(D2-1) 409
第21章 小兴安岭山地类型区(D2) 409
模式D2-1-1 北安垦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410
二、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亚区(D2-2) 412
模式D2-2-1 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森林分类经营模式 413
模式D2-2-2 红松采伐迹地植生组造林森林恢复更新模式 414
模式D2-2-3 小兴安岭保土防冻迹地森林恢复模式 415
模式D2-2-5 小兴安岭国有林业局订单式森林综合经营发展模式 416
模式D2-2-4 小兴安岭清河林业局承包经营责任制营林管护模式 416
一、长白山中山山地亚区(D3-1) 418
第22章 东北东部山地丘陵类型区(D3) 418
模式D3-1-1 长白山山地山脊、跳石塘植被封育模式 419
模式D3-1-2 长白山山地低质低效林定向改造模式 420
模式D3-1-4 老爷岭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混交栽培模式 421
模式D3-1-3 张广才岭丘陵漫岗区退耕还林模式 421
模式D3-1-5 长白山森林采育结合、持续利用经营模式 422
模式D3-1-6 长白山地亚布力林区森林综合更新模式 423
二、长白山西麓低山丘陵亚区(D3-2) 424
模式D3-2-1 吉林中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模式 425
模式D3-2-3 吉林中东部河流、水库堤岸防护林建设模式 426
模式D3-2-2 长白山西部低山丘陵侵蚀沟生物防治模式 426
三、辽东低山丘陵亚区(D3-3) 427
模式D3-3-1 辽东中低山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428
模式D3-3-2 辽东野生榛林生态调控及改造利用模式 429
模式D3-3-3 辽南石质山地混交林建设模式 430
模式D3-3-4 辽南低山丘陵生态防护林营造模式 431
一、松嫩平原亚区(D4-1) 433
第23章 东北平原类型区(D4) 433
模式D4-1-1 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434
模式D4-1-2 吉林东部丘陵台地防护林建设模式 436
模式D4-1-3 东北平原农区道路、村屯绿化美化模式 437
模式D4-1-4 东北黑土丘陵漫岗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438
模式D4-1-5 松嫩平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模式 439
模式D4-1-6 松嫩平原村屯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441
模式D4-1-7 松嫩平原湿润沙地林业生态治理与开发模式 442
模式D4-1-8 松嫩平原草牧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443
模式D4-1-9 松嫩平原草场治理与立体开发模式 444
模式D4-1-10 嫩江沙地生态庄园开发与建设模式 445
模式D4-1-11 扎龙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模式 446
模式D4-1-12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447
模式D4-1-13 吉林扶余县万民乡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模式 448
模式D4-1-14 松嫩平原西部固定、半固定沙丘防风固沙治理模式 449
模式D4-1-15 松嫩平原西部流动沙地防风固沙治理模式 450
模式D4-1-16 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区盐碱地改造治理模式 451
二、辽河平原亚区(D4-2) 452
模式D4-2-2 辽中沿海低洼盐碱地堤岸防护林建设模式 453
模式D4-2-1 辽中低洼盐碱地林业治理开发模式 453
模式D4-2-3 辽东沿海针阔混交型海岸防护林建设模式 454
模式D4-2-4 辽河三角洲海堤防护林建设模式 455
一、三江平原西部亚区(D5-1) 456
第24章 三江平原类型区(D5) 456
模式D5-1-1 黑龙江省鹤岗市丘陵漫岗区杨树栽培模式 457
模式D5-1-2 佳木斯市西部山区小流域造林治理模式 458
二、三江平原东部亚区(D5-2) 459
模式D5-2-1 三江平原东部道路、村屯绿化美化模式 460
模式D5-2-3 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 461
模式D5-2-2 佳木斯市东部界河堤岸防护林建设模式 461
模式D5-3-1 三江平原南部村屯道路绿化模式 463
三、三江平原南部亚区(D5-3) 463
模式D5-3-2 三江平原南部丘陵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464
北方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 466
第6篇 北方区域(E)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466
概述 469
第25章 燕山、太行山山地类型区(E1) 471
一、冀北高原亚区(E1-1) 472
模式E1-1-1 冀北坝上高原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模式 473
模式E1-1-3 接坝山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475
模式E1-1-2 冀北坝上高原农牧交错区防护林网建设模式 475
二、燕山山地亚区(E1-2) 476
模式E1-2-1 燕山山地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477
模式E1-2-2 北京周边浅山区爆破造林模式 478
模式E1-2-3 燕山北麓土石山地飞机播种恢复植被模式 480
模式E1-2-4 燕山北麓低山丘陵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 481
模式E1-2-5 燕山北麓黄土丘陵区草田林网建设模式 482
模式E1-2-6 燕山北麓石质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484
模式E1-2-7 燕山北麓半石质山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485
模式E1-2-8 辽西低山丘陵沟底综合治理模式 486
模式E1-2-10 辽西低山丘陵沟头防护林建设模式 487
模式E1-2-9 辽西低山丘陵沟坡防护林建设模式 487
模式E1-2-11 辽西丘陵缓坡地针阔混交林建设模式 488
模式E1-2-12 辽西丘陵缓坡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 490
模式E1-2-13 辽西丘陵缓坡地沙棘水土保持经济林建设模式 491
三、冀西北山地亚区(E1-3) 492
四、太行山山地亚区(E1-4) 493
模式E1-3-1 冀西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493
模式E1-4-1 冀西低中山石灰岩山地林业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495
模式E1-4-2 冀西低中山花岗岩、片麻岩山地综合治理模式 496
模式E1-4-3 冀西高中山石质山地植被恢复模式 498
模式E1-4-5 冀西黄土丘陵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499
模式E1-4-4 冀西石质山区沟谷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499
模式E1-4-6 太行山石灰岩干石山绿色通道建设模式 501
模式E1-4-7 太行山石灰岩干石山地植被恢复模式 502
模式E1-4-8 太行山石灰岩裸岩区微域抗旱造林模式 503
模式E1-4-9 太行山中段石灰岩山区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504
模式E1-4-10 太行山偏远土石山区飞播恢复植被模式 505
模式E1-4-11 太行山中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506
模式E1-4-12 太行山中山区油松飞播造林模式 507
模式E1-4-13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 508
一、海河平原亚区(E2-1) 511
第26章 华北平原类型区(E2) 511
模式E2-1-1 太行山山前冲积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513
模式E2-1-2 鲁西北平原枣粮间作模式 514
模式E2-1-3 山东禹城低洼盐碱地“上林下鱼”生态治理模式 515
模式E2-1-4 黑龙港低平原盐碱地农林间作模式 516
模式E2-1-5 北京市大兴城郊园林景观型防沙治沙模式 517
模式E2-1-6 河南延津黄泛平原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518
模式E2-1-7 山东冠县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 519
模式E2-2-1 华北滨海沙质海岸防护林建设模式 520
二、华北平原滨海亚区(E2-2) 520
模式E2-2-2 华北滨海轻度盐渍化土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522
模式E2-2-3 津郊滨海重度盐渍化土地绿化美化模式 523
模式E2-2-4 北方泥质海岸沿海防护林建设模式 524
模式E2-2-5 鲁北平原涝洼地综合治理模式 525
三、黄淮平原亚区(E2-3) 526
模式E2-3-1 鲁西南沙性土地桐粮间作模式 527
模式E2-3-2 皖北平原沙性土地林药复合建设模式 528
模式E2-3-3 苏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529
模式E2-3-4 淮北黄河故道风沙、盐碱地治理模式 530
模式E2-3-5 淮北平原石灰岩残丘植被恢复模式 532
模式E2-3-6 黄淮平原沿河沙地造林治理模式 533
模式E2-3-7 黄淮平原村镇绿化美化模式 535
一、鲁中南中低山山地亚区(E3-1) 537
第27章 鲁中南及胶东低山丘陵类型区(E3) 537
模式E3-1-1 鲁中南低山丘陵干瘠薄陡山地治理模式 538
模式E3-1-2 沂南花岗岩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539
模式E3-1-3 沂蒙山区生态村建设模式 541
模式E3-1-4 沂蒙山区小流域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542
模式E3-1-5 沂蒙山区河滩地生态型速生丰产林建设模式 543
模式E3-1-6 山东兖州市郊园林式小康村建设模式 544
模式E3-1-7 鲁西南山前平原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模式 545
二、胶东低山丘陵亚区(E3-2) 546
模式E3-2-1 胶东半岛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547
模式E3-2-2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植被恢复模式 549
南方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 552
第7篇 南方区域(F)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552
概述 555
一、桐柏山低山丘陵亚区(F1-1) 557
第28章 大别山-桐柏山山地类型区(F1) 557
模式F1-1-1 桐柏山低山丘陵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558
二、大别山低山丘陵亚区(F1-2) 559
模式F1-2-1 大别山低山天然次生林植被封育恢复模式 560
模式F1-2-2 大别山低山丘陵坡耕地林农间作治理模式 561
模式F1-2-3 大别山中段南坡经济林建设模式 562
模式F1-2-4 大别山南坡丘陵岗地林业生态经济园区建设开发模式 563
三、江淮丘陵亚区(F1-3) 565
模式F1-3-1 江淮丘陵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 566
模式F1-3-2 淮南平原稻作区“梨、稻、渔”复合经营模式 567
模式F1-3-3 江淮丘陵岗地林农间作经营模式 568
模式F1-3-5 江淮丘陵绿色通道建设模式 570
模式F1-3-4 江准丘陵松、杉低效防护林改造模式 570
模式F1-3-6 皖东丘陵水土保持薪炭林建设模式 572
模式F1-4-1 鄂北岗地风口防护林建设模式 573
四、鄂北岗地亚区(F1-4) 573
模式F1-4-2 鄂北岗地生态型经济林建设模式 574
模式F1-4-3 汉江沙洲滩涂治理模式 575
五、鄂中丘陵亚区(F1-5) 576
模式F1-5-1 鄂中天然松栎林恢复与建设模式 577
模式F1-5-2 鄂中平丘岗地生态经济型果品基地建设模式 578
第29章 长江中下游滨湖平原类型区(F2) 579
一、江汉平原亚区(F2-1) 580
模式F2-1-1 汉江堤岸防浪林建设模式 581
模式F2-1-3 荆江滩涂地生态型工业原料林建设模式 582
模式F2-1-2 荆江堤岸风浪淘刷生物综合防治模式 582
模式F2-1-4 洪湖湿地周边林草禽生态型建设开发模式 583
模式F2-1-6 武汉市低产湖田林农立体治理开发模式 584
模式F2-1-5 洪湖水产养殖区林、牧、渔综合发展模式 584
二、洞庭湖滨湖平原亚区(F2-2) 585
模式F2-2-1 洞庭湖湖洲滩区血吸虫病源林业防治模式 586
模式F2-3-1 鄱阳湖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 587
三、鄱阳湖滨湖平原亚区(F2-3) 587
模式F2-3-2 鄱阳湖滨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588
模式F2-3-3 鄱阳湖滨石灰岩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589
四、沿江平原亚区(F2-4) 590
模式F2-4-1 沿江洲滩多品系混合杨树护岸林建设模式 591
模式F2-5-1 江苏盐渍化沿海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592
五、江北冲积平原亚区(F2-5) 592
模式F2-6-1 江苏沿江丘陵岗地多树种混交林建设模式 595
六、江苏沿江丘陵岗地亚区(F2-6) 595
七、长江滨海平原沙洲亚区(F2-7) 596
模式F2-7-1 长江入海口沙洲岛屿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 597
模式F2-7-2 长江入海口沙洲岛屿湿地滩堤生态防护林建设模式 598
模式F2-7-3 长江入海口沙洲平原农田林网建设模式 599
模式F2-7-4 长江入海口沙洲平原人工森林公园生态景观林建设模式 600
模式F2-7-5 上海市郊多功能生态景观型苗木基地生态建设模式 602
模式F2-7-6 沪东滨海湿地生态景观型防护林建设模式 604
模式F2-7-7 上海市郊生态经济型观光果园建设模式 605
模式F2-7-8 上海市郊生态景观经济型竹园建设模式 606
模式F2-7-9 上海市郊水系生态景观林建设模式 607
模式F2-7-10 上海市生态景观型环城林带建设模式 609
八、苏南、浙北水网平原亚区(F2-8) 610
模式F2-8-1 浙北水网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模式 611
模式F2-8-2 杭州湾南岸新围涂区农田林网复合高效经营模式 613
模式F2-8-3 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综合治理模式 615
模式F2-8-4 沪西淀泖低地河道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 616
模式F2-8-5 上海市郊庭院绿化模式 618
模式F2-8-6 上海市郊村落绿化模式 619
模式F2-8-7 水网平原低丘森林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 620
第30章 罗霄山-幕阜山山地高丘类型区(F3) 623
模式F3-1-1 井冈山景观生态林建设模式 624
一、罗霄山山地亚区(F3-1) 624
模式F3-1-2 赣中绿色通道近自然林建设模式 625
模式F3-1-3 赣中南低山丘陵针叶纯林改造模式 627
模式F3-1-4 湘东丘陵岗地低效杉木林改造模式 628
模式F3-2-1 赣西北山地高丘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模式 629
二、幕阜山山地高丘亚区(F3-2) 629
模式F3-2-2 赣西北山地高丘低效毛竹林生态功能恢复模式 631
模式F3-2-3 赣西高丘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提升治理模式 632
模式F3-2-5 鄂东南低山丘陵岭脊险坡生态治理模式 633
模式F3-2-4 鄂东南采矿迹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633
模式F3-2-6 鄂东南生态型用材(竹)林建设模式 634
模式F3-2-7 鄂东南坡耕地退耕还林模式 636
模式F3-2-8 湘东花岗岩山地乔、灌、草综合治理模式 637
第31章 南岭-雪峰山山地类型区(F4) 639
模式F4-1-1 雪峰山坡耕地林、药结合治理模式 640
一、雪峰山山地亚区(F4-1) 640
二、湘中丘陵盆地亚区(F4-2) 641
模式F4-2-1 湘中丘陵紫色岩造林困难地综合治理模式 642
模式F4-2-2 湘中丘陵水平带、梯田地生物埂治理模式 643
三、南岭北部山地亚区(F4-3) 644
模式F4-3-1 湘南山地多代杉木林补阔改造模式 645
四、赣南山地亚区(F4-4) 646
模式F4-4-1 赣南山地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培育模式 647
模式F4-5-1 粤北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库周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648
五、粤北山地亚区(F4-5) 648
模式F4-5-2 粤北石灰岩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 650
模式F4-5-3 粤北北部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651
模式F4-5-4 粤北北部低山高丘杉木用材林建设模式 652
模式F4-5-5 粤北山地丘陵生态型竹林建设模式 653
模式F4-6-1 粤中西部紫色土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654
六、粤中山地丘陵亚区(F4-6) 654
模式F4-6-2 粤中中部石灰岩区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 655
模式F4-6-3 粤中低山丘陵阴坡、山谷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656
模式F4-7-1 粤东中部丘陵盆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657
七、粤东丘陵山地亚区(F4-7) 657
模式F4-7-2 粤东山地天然阔叶林、风景林保护及植被恢复治理模式 658
模式F4-7-3 粤东丘陵山地生态经济型茶园建设模式 659
模式F4-7-4 粤东低山高丘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建设模式 660
模式F4-8-1 桂北山地江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661
八、桂北山地亚区(F4-8) 661
模式F4-8-2 桂北中低山“一坡三带”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663
模式F4-8-3 桂北山地生态经济型毛竹林建设开发模式 664
九、桂东南山地丘陵亚区(F4-9) 665
模式F4-9-1 桂东山地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666
模式F4-9-2 桂南丘陵台地丛生竹林生态治理开发模式 667
模式F4-9-3 浔江流域丘陵台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668
模式F4-10-1 桂西石漠化立地人工造林生态建设模式 669
十、桂中、桂西岩溶山地亚区(F4-10) 669
模式F4-10-2 桂中石漠化立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 671
第32章 皖浙闽赣山地丘陵类型区(F5) 672
一、皖南山地丘陵亚区(F5-1) 673
模式F5-1-1 皖南瘠薄山地丘陵松阔混交林建设模式 674
模式F5-1-2 皖南山区封山育林生态建设模式 675
模式F5-1-3 皖南山地丘陵杉木混交林营造模式 676
二、浙西北山地丘陵亚区(F5-2) 677
模式F5-1-4 皖南山地丘陵毛竹-阔叶树混交林建设模式 677
模式F5-2-1 浙西北早园竹综合开发与治理模式 678
模式F5-2-2 千岛湖库区生态景观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679
模式F5-2-3 富春江两岸多功能防护林及休闲农家乐建设模式 680
三、浙东低山丘陵亚区(F5-3) 681
模式F5-3-1 浙东丘陵薄土马尾松纯林阔叶化改造模式 682
模式F5-3-2 绍兴公路沿线采石(矿)区植被恢复模式 683
四、浙中低丘盆地亚区(F5-4) 684
模式F5-4-1 金衢盆地开发式植被恢复模式 685
模式F5-4-2 浙中低丘盆地片石砂土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 686
五、浙西南中山山地亚区(F5-5) 687
模式F5-5-1 浙西南缓坡深土菇木林永续经营利用模式 688
模式F5-5-2 浙西南低山丘陵杉木纯林阔叶化改造模式 689
模式F5-6-1 汀江流域乔灌草结合封造并举治理模式 690
六、汀江流域山地丘陵亚区(F5-6) 690
七、闽江上游山地丘陵亚区(F5-7) 691
模式F5-7-1 闽江溪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692
八、闽江中游山地丘陵亚区(F5-8) 693
九、闽江下游山地丘陵亚区(F5-9) 694
模式F5-8-1 闽中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模式 694
模式F5-9-1 闽江下游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建设模式 695
十、闽南低山丘陵亚区(F5-10) 696
模式F5-10-1 闽南低山丘陵生态果园建设模式 697
模式F5-11-1 雩山山地丘陵紫色砂页岩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698
十一、雩山山地丘陵亚区(F5-11) 698
十二、武夷山山地丘陵亚区(F5-12) 699
模式F5-12-1 武夷山山地丘陵坡耕地退耕还林模式 700
十三、赣东北山地亚区(F5-13) 701
模式F5-13-1 赣东北婺源自然生态保护小区建设模式 702
东南沿海及热带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 706
第8篇 东南沿海及热带区域(G)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706
概述 709
第33章 浙闽粤沿海丘陵平原类型区(G1) 711
模式G1-1-1 舟山群岛松材线虫病危害区采伐迹地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712
一、舟山群岛亚区(G1-1) 712
模式G1-1-2 舟山群岛滨海平原海塘岸堤防护林带建设模式 714
模式G1-2-1 浙东岩质海岸马尾松残次林防护功能恢复与强化建设模式 715
二、浙东港湾、岛屿及岩质海岸亚区(G1-2) 715
模式G1-2-2 浙东基岩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716
模式G1-3-1 浙南沿海复合型海防基干林带建设模式 718
三、浙南港湾、岛屿、岩质海岸及河口平原亚区(G1-3) 718
模式G1-3-3 浙江淤泥质海涂文旦果园防护林建设模式 720
模式G1-3-2 浙南海涂红树林(秋茄)防浪护堤林建设模式 720
四、浙东南低山丘陵亚区(G1-4) 721
模式G1-4-1 浙东南坡耕地开发式生态恢复与建设模式 722
五、闽东沿海中低山丘陵与岛屿亚区(G1-5) 723
模式G1-5-1 闽东沿海低效基干防护林带更新改造模式 724
模式G1-6-1 闽东南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模式 725
六、闽东南沿海平原亚区(G1-6) 725
七、闽东南沿海丘陵亚区(G1-7) 726
模式G1-7-1 闽东南沿海低丘生态果园改造与建设模式 727
八、闽东南沿海岛屿及半岛亚区(G1-8) 728
模式G1-7-2 闽东南沿海丘陵低效林改造模式 728
模式G1-8-1 闽东南滨海红树林湿地植被恢复模式 729
模式G1-8-2 闽东南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730
模式G1-9-1 潮汕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731
九、潮汕沿海丘陵台地亚区(G1-9) 731
模式G1-9-2 潮汕丘陵台地防护型薪炭林建设模式 732
模式G1-9-3 潮汕丘陵台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733
第34章 粤桂沿海丘陵台地类型区(G2) 735
模式G2-1-1 粤桂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模式 736
一、粤桂东部沿海丘陵台地亚区(G2-1) 736
模式G2-1-2 粤桂沿海基干防护林带建设模式 738
模式G2-1-3 粤桂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739
模式G2-1-4 粤桂沿海沙地防风固沙林营造模式 740
模式G2-1-5 桂南沿海丘陵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741
模式G2-1-6 粤桂丘陵台地桉树相思混交林建设模式 742
模式G2-1-7 北海市近陆海岛景观型生态林营造模式 743
模式G2-2-1 珠江三角洲沿海沙化土地防风固沙林建设模式 744
二、珠江三角洲丘陵平原台地亚区(G2-2) 744
模式G2-2-2 珠江三角洲大中型水库护岸林建设模式 745
模式G2-2-3 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747
模式G2-2-4 珠江三角洲丘陵马占相思生态林建设模式 748
模式G2-2-6 珠江三角洲丘陵平原龙眼、荔枝经济林建设模式 749
模式G2-2-5 珠江三角洲旅游区风景名胜林保护与恢复模式 749
模式G3-1-1 滇南热带山地次生灌丛人工改造模式 751
第35章 滇南热带山地类型区(G3) 751
模式G3-1-2 滇南热带山地禾草高草丛珍稀树种森林恢复与建设模式 752
模式G3-1-3 滇南热带山地笋材两用林开发治理模式 753
模式G3-1-4 滇南热带低中山混交林建设模式 754
模式G3-1-5 滇西南热带中山宽谷混农经济林建设模式 755
第36章 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类型区(G4) 756
模式G4-1-1 海南岛滨海木麻黄、椰子混交景观生态林建设模式 757
一、海南岛滨海平原台地亚区(G4-1) 757
模式G4-2-1 海南岛西部沙化土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759
二、海南岛西部阶地平原亚区(G4-2) 759
三、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亚区(G4-3) 760
模式G4-3-1 海南岛中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761
模式G4-3-2 海南岛中部山地退化热带雨林封育与人工促进建设模式 762
青藏高原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 766
第9篇 青藏高原区域(H)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766
概述 767
第37章 羌塘高原类型区(H1) 769
模式H1-1 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综合防沙治沙模式 769
第38章 藏北高原类型区(H2) 771
第39章 藏南谷地类型区(H3) 772
模式H3-1 拉萨河流域曲水县河谷风沙治理模式 772
模式H3-2 西藏日喀则市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 773
模式H3-3 雅鲁藏布江沿岸造林治沙护路模式 774
第40章 藏东南高山峡谷类型区(H4) 776
附表1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表 777
附表2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信息简表 797
参考文献 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