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防疫 7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卫生与疾病 7
一、原始社会卫生概况 7
(一)原始人类的体质与疾病 7
(二)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8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卫生与医事 8
(一)甲骨文记载的卫生与疫病知识 9
(二)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11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卫生与防疫 13
(一)对疫病的记载 14
(二)卫生和防疫知识的积累 14
(三)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与防疫 15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期的防疫 21
一、秦汉三国时期瘟疫流行情况 21
(一)疫情概况 21
(二)瘟疫对两汉三国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影响 23
二、秦汉三国时期的医事制度与卫生防疫 30
(一)医事制度与防疫 30
(二)防疫举措 31
(三)卫生概况 33
三、医学对疫病认识的发展 35
(一)出土医简对疫病的记载 35
(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疫病防治的重要贡献 36
一、疫情概况 40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防疫 40
第一节 疫情与社会 40
二、瘟疫与社会 43
(一)瘟疫与社会治乱 43
(二)疫病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47
第二节 医事制度与卫生防疫 51
一、医事制度 51
二、疫灾预防与救助 52
(一)星占预测与皇帝罪己 52
(二)政府的疫灾救助 53
(三)宗教与民俗信仰 57
三、卫生知识 60
(一)葛洪《肘后备急方》的成就 61
第三节 医学防疫的进步 61
一、对瘟疫认识的进展 61
(二)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成就 63
(三)孙思邈论疫与治疫 66
二、对专病的认识和治疗 70
(一)天花 70
(二)瘴病与疟疾 71
(三)尸、注、传尸与结核 74
(四)蛊与血吸虫病 77
(五)沙虱、射工与恙虫病 79
(六)麻风 80
第一节 疫情概况 83
第三章 宋金元时期的防疫 83
第二节 防疫概况 86
一、医疗体系与防疫 87
(一)宋代医政进步与医学普及 87
(二)元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90
二、医药救济 92
(一)政府医药救济与防疫 92
(二)宋金元官绅与防疫 97
三、卫生防疫知识 101
(一)卫生知识 101
(二)对隔离防疫的伦理争议 103
(三)防疫方药的发展 105
(一)宋徽宗与运气学说 106
第三节 疫病防治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106
一、运气学说与疫病 106
(二)《圣济总录》的运气学说及其疫情预测 108
(三)陈言与五运六气方药 109
(四)南宋及金元学术界在运气学说上的争议 110
二、宋金元医家论治疫病 111
(一)宋金元伤寒医家对疫病的认识 111
(二)金元医派与疫疾 115
三、对几种传染病的认识 119
(一)痘疹 119
(二)瘴病与瘴疟 123
(三)痨证 126
第四章 明至清中期(1840年以前)的防疫 127
第一节 瘟疫的流行 127
一、疫情概况 127
二、几次严重瘟疫 131
(一)万历大疫 131
(二)崇祯大疫 134
(三)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的真性霍乱流行 136
第二节 防疫举措 140
一、明代和清代前、中期的医疗系统 140
(一)明代医政和药政 140
(三)明清学者对完善医疗防疫机构的呼吁 142
(二)清代前、中期的医政与药政 142
二、政府防疫应对 144
(一)祝祷、修政 144
(二)医药救济 145
(三)殓葬、释囚 148
三、民间的慈善救疫 149
第三节 明清医学的发展及对瘟疫防治的进步 151
一、卫生与养生学 151
(一)卫生知识 151
(二)养生学 152
二、疫病理论的进展 153
(一)吴有性《温疫论》的重要成就 153
(二)温病学派的兴起 158
(三)明清医家对温疫的认识 159
(四)对运气学说与瘟疫关系的新认识 167
三、传染病专病的研究 171
(一)真性霍乱 171
(二)烂喉痧 173
(三)白喉 176
(四)“瘴气”与疟疾 177
(五)麻风 181
(六)梅毒 182
(七)肺痨 185
(八)麻疹与水痘 186
(九)大头瘟、虾蟆瘟和羊毛瘟 186
(一)疫情概况 188
一、明清的痘症与防治 188
第四节 天花的防治 188
(二)医家论治 194
二、人痘接种术 196
(一)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196
(二)种痘方法 198
(三)人痘接种术的推广 201
(四)人痘术的外传 203
三、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 206
(一)人痘术向牛痘术的演变 206
(二)牛痘术返传中国 207
(三)牛痘的推广 211
(一)开办医院和诊所 214
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214
第五章 晚清时期(1840年至中华民国成立)的防疫 214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防疫管理的开端 214
(二)举办医学教育 215
(三)留学生出国学医 216
(四)西医著作的编译与出版 217
(五)晚清社会对西医学传入的反应 218
二、租界卫生与海港检疫 219
(一)租界的卫生与防疫 219
(二)海港卫生检疫的出现 223
三、清末卫生防疫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225
(一)卫生行政机构的设立 225
(二)清末的公共卫生管理 227
(三)民间卫生防疫组织的出现 230
四、被割让殖民地的卫生与防疫 233
(一)香港 233
(二)台湾 236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传染病概况 239
一、疫情概况 239
二、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240
(一)霍乱 240
(二)天花 245
(三)云南的鼠疫流行 248
(一)鼠疫的来源 250
一、鼠疫的来源与传播 250
第三节 1894年广东、香港鼠疫大流行 250
(二)鼠疫传入广州的路径 251
二、广州的疫情与防治 253
(一)鼠疫流行情况 253
(二)对鼠疫的防治与应对 257
三、香港的疫情与防治 262
(一)疫症过程 262
(二)政府防疫措施 264
(三)对鼠疫的治疗与研究 267
四、1894年鼠疫对其他地方的影响 270
一、疫情与防治经过 271
(一)疫情概况 271
第四节 1910~1911年东三省鼠疫及其防治 271
(二)防疫经过 273
(三)防疫经费和奖惩 280
二、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 282
(一)会议的筹备和开幕 282
(二)与会专家、会议规则与会程 283
(三)会议研究的内容 284
第五节 中医对疫病防治的研究 287
一、晚清温病医家对瘟疫的认识 287
(一)雷丰与《时病论》 287
(二)柳宝诒与《温热逢源》 288
(三)朱增藉与《疫证治例》 288
(一)霍乱研究 289
二、专病研究 289
(二)鼠疫研究 296
(三)白喉研究 303
第六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防疫 305
第一节 现代卫生防疫体系的初步构建 305
一、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 305
(一)中央卫生行政机构 305
(二)防疫机构的建立 307
(三)地方卫生行政机构 308
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七七事变(1928~1937年) 310
(一)中央卫生行政机构的演变 310
(二)中央防疫处的发展 314
(三)中央卫生实验处的建立 315
(四)地方卫生机构概况 317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320
(一)中央卫生行政与防疫机构的变化 320
(二)战时防疫体制概况 322
(三)地方卫生机构的发展 325
(四)沦陷区的卫生行政机构 326
四、抗战胜利至全国解放(1945~1949年) 327
(一)卫生行政与防疫机构的演变 327
(二)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工作 328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城乡社会的卫生建设 330
一、城市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330
(一)公共卫生事业 330
(二)卫生保健与防疫工作 339
(三)社会团体在防疫中的作用 345
二、农村卫生事业的探索 353
(一)农村卫生模范区的实验 353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改良卫生实验 355
第三节 防疫立法、公共卫生教育、生物制品与检疫事业的发展 363
一、卫生防疫法规 363
(一)传染病预防法规 363
(二)防疫人员管理法规 368
二、公共卫生教育概况 369
(一)卫生署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 369
(三)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 371
(二)西北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 371
(四)中央卫生实验院卫生专门人员讲习班 372
三、生物制品的研制 372
(一)生物制品的生产 372
(二)生物制品的研究 374
四、检疫事业的发展 376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陆地检疫 376
(二)海港检疫权的收回 376
(三)海港检疫管理处的成立及其工作概况 379
(四)抗战时与抗战后的检疫工作 382
一、鼠疫的防治 385
(一)疫情概况 385
第四节 传染病的防治 385
(二)重要疫情及其防治 387
(三)对鼠疫的综合防治 418
二、霍乱的防治 424
(一)疫情概况 424
(二)重要疫情及其防治 427
三、天花的防治 441
四、其他急性传染病 445
(一)回归热 445
(二)流行性感冒 448
(三)斑疹伤寒 449
(四)其他 451
(一)肺结核 452
五、慢性传染病 452
(二)麻风 454
六、寄生虫病 459
(一)黑热病 459
(二)疟疾 462
(三)血吸虫病 468
(四)钩虫病 470
(五)丝虫病 470
第五节 侵华日军细菌战与中国军民的防疫 471
一、日军细菌战部队 471
(一)731部队 472
(二)其他地区的“防疫给水部” 475
(一)细菌战记录 476
二、细菌战及防疫概况 476
(二)几次主要的细菌战及防疫经过 477
三、对细菌战的调查和战犯审判 489
(一)战时中国方面的调查和揭露 489
(二)战后的调查和战犯审判 492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医治疫的理论和实践 497
一、综合性疫病著作 497
(一)时逸人著《中国时令病学》与《中国急性传染病学》 497
(二)钱玄公著《传染病学》 499
(三)杨志一著《四季传染病》 499
二、专病防治 500
(一)鼠疫防治 500
(二)霍乱防治 504
(三)伤寒(附斑疹伤寒)防治 507
(四)流行性感冒防治 509
(五)脑膜炎防治 510
(六)黑热病防治 511
(七)肺结核防治 511
第七节 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及人民军队的卫生防疫 513
一、土地革命时期 513
(一)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513
(二)红军的卫生防疫工作 516
二、抗日战争时期 518
三、解放战争时期 522
(一)1948年陕甘宁边区的疫病流行及防治 522
(二)东北解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523
(三)人民解放军的卫生防疫工作 524
第八节 中华民国时期台湾的防疫概况 526
一、日据时期的卫生防疫 526
(一)卫生行政机构与传染病法规 526
(二)传染病防治机构与海港检疫机构 527
(三)部分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528
二、台湾光复后的疫病流行 530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防疫 532
第一节 建国初期(1949~1952年) 532
一、新中国防疫第一战 532
二、卫生防疫机构与工作方针 536
(一)卫生防疫机构的建设 536
(二)“卫生以预防为主,预防以防疫为主”的工作方针 539
三、卫生防疫工作概况 541
(一)疫病控制 541
(二)城市环境、饮水和食品卫生 547
(三)交通检疫 549
(四)农村卫生工作的初步试验 549
(五)预防医学教育 550
四、取缔妓院及防治性病 551
(一)取缔妓院,消灭性病传染源 551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梅毒工作 556
五、反细菌战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557
(一)细菌战的发现和证实 558
(二)反细菌战的防疫措施 565
(三)掀起全国性爱国卫生运动热潮 571
第二节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65年) 573
一、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574
(一)卫生防疫医政概况 574
(二)卫生防疫站的设立 576
(三)农村预防保健的开展 578
(四)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582
二、卫生防疫法规的制定 587
三、中医治疫显示实力 589
(一)党的中医政策形成 589
(二)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成效 592
(一)彻底消灭天花 597
四、消灭天花和控制性病 597
(二)基本控制性病 599
五、“送瘟神”——对血吸虫病的防治 601
六、防疫工作概况 605
(一)疫情及防治概况 605
(二)预防医学教育 615
(三)其他防疫工作 61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8年(1966~1978年) 619
一、1966~1967年流脑大流行 620
(一)疫情概况 620
(二)防疫措施 621
二、疟疾的防治及青蒿素的发明 624
(一)疫情和防治 624
(二)“523”计划与青蒿素的发明 625
三、其他卫生防疫工作 628
(一)卫生防疫机构的瘫痪与恢复 628
(二)疫情的反复和防治 628
(三)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 629
四、“赤脚医生”的出现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629
五、唐山大地震救灾中的卫生防疫 633
(一)灾区卫生和疫病情况 633
(二)灾区防疫工作 634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4年) 637
一、新时期的卫生防疫管理 637
(一)卫生管理机构的发展 637
(二)预防保健目标与规划的制定 639
二、传染病防治法规的完善 641
(一)《传染病防治法》 641
(二)其他卫生防疫法规 642
三、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问题与探索 643
(一)合作医疗的解体与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破损 643
(二)重建合作医疗的探索 644
(三)基层医疗保健网的建设与问题 645
四、传染病防治 646
(一)计划免疫的实施 646
(二)传染病防治概况 647
五、新世纪的重大挑战 656
(一)艾滋病 656
(二)血吸虫病 659
(三)肺结核 660
(四)乙型肝炎 661
(五)禽流感 662
六、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进展事例 663
(一)治疗艾滋病 663
(二)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664
(三)中医论治传染病专著 664
第五节 港澳台的防疫概况 665
一、香港 665
(一)卫生管理机构 665
(二)防疫工作 666
二、澳门 669
(一)卫生及防疫管理 670
三、台湾 670
(二)环境卫生 671
(三)传染病防治情况 672
第八章 抗击SARS 676
第一节 祖国内地各地区的疫情与防治 676
一、广东初期的疫情(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中旬) 676
(一)疫情概况 676
(二)社会反应 678
二、关键的1个半月(2003年2月下旬至4月初) 680
(一)疫情的演变 680
(二)病原研究的进展 682
(一)新一届政府对疫情的重视 684
三、防疫的转折(2003年4月至5月) 684
(二)防疫工作的根本转折 687
四、疫情的缓解和消退(2003年5月初至8月底) 689
五、SARS对防疫与卫生的影响 69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启动 690
(二)全民性卫生文明的改进 691
(三)“非典”元凶与禁食野生动物之争 692
第二节 港台地区的疫情与防治 693
一、香港 693
(一)SARS初传香港 693
(二)医院聚集性暴发疫情 693
(三)淘大花园疫情的暴发 694
(四)疫情的消退 695
二、台湾 696
(一)疫情初现及控制 696
(二)SARS在医院暴发 697
(三)疫情暴发后的应对 700
第三节 SARS与中医药防治 701
一、广州中医的经验 701
二、北京中医的介入 702
(一)争取介入治疗SARS 702
(二)防治SARS收成效 703
三、中医香港治疫 704
四、中医防治SARS的科研进展 705
跋 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