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与研究方法 1
一、本书主旨 1
二、选题的意义 1
三、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3
第二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
一、汉文典籍异文研究概览 6
二、西文典籍异文研究窥管 8
三、《三国志》文本研究回顾 11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写作框架 18
一、异文的定义和类型 18
二、《三国志》和裴注的异文体系 21
三、本书的框架设计 26
第一章 异文与文字研究 27
第一节 异体字异文 28
一、异体字概念 28
二、异体字研究概览 29
三、《三国志》异体字考辨 30
第二节 通假字异文 74
一、通假字概念 74
二、通假字研究概览 75
三、《三国志》通假字考辨 75
第三节 古今字异文 94
一、古今字概念 94
二、古今字研究概览 95
三、《三国志》古今字考辨 95
本章小结 99
第二章 异文与词汇研究 101
第一节 异文与词形研究 102
一、异文与词语切分 102
二、异文与词语认同 106
三、异文与构词法 111
四、异文与词汇化 123
第二节 异文与词义研究 126
一、异文与词义的确定 126
二、异文与多义词语 134
三、异文与同义词语 138
第三节 异文与辞书编纂 161
一、匡正错误 162
二、补立词目 166
三、补收义项 170
四、补充书证 172
本章小结 173
第三章 异文与语法研究 174
第一节 异文与称代 174
一、无定代词“或”与表复指的“或人”、“其人” 174
二、“自”和“己” 175
三、“其”用作第一人称 178
四、“人”用作第一人称 179
第二节 异文与称数 181
一、表约数 181
二、表人数 183
三、表时间 185
第三节 异文与助动词 187
一、富有中古特色的助动词 187
二、助动词的同义组合 189
三、助动词的隐现 190
第四节 异文与虚词 191
一、介词 192
二、助词 195
三、固定格式 199
第五节 异文与句式 204
一、被动句 205
二、判断句 207
三、句法成分的省略 210
本章小结 215
第四章 异文与语音研究 216
第一节 异文与音韵 216
一、异文为音韵研究提供旁证 216
二、利用音韵考定异文 222
第二节 异文与韵律 225
一、汉语韵律研究 225
二、韵律产生异文 226
本章小结 229
第五章 异文与修辞研究 230
第一节 异文与变文避复 230
第二节 异文与四字格换序 236
第三节 异文与连类而及 238
第四节 异文与羡余 239
本章小结 243
第六章 异文与文化史研究 244
第一节 由经学入史学 245
一、引用《尚书》 245
二、引用《诗经》 247
三、引用《易经》 249
四、引用《左传》 251
五、引用《论语》 254
六、引用《孟子》 259
第二节 异文反映社会生活变迁 260
一、仪仗威风 260
二、信物昭明 265
三、“寺”的变迁 267
四、“罂缶”的功用 269
五、君主的威严 270
第三节 异文与避讳 275
一、避汉讳 276
二、避晋讳 276
三、避唐讳 277
四、避宋讳 279
五、避清讳 280
六、避家讳 281
本章小结 281
第七章 异文与《三国志》文本校释 282
第一节 《三国志》校勘评议 283
一、讹误 284
二、衍脱 337
三、舛倒 355
四、单字分合误 362
五、重文符致误 364
第二节 《三国志》标点献疑 369
一、分段 370
二、断句 370
三、层次 375
四、专名线 380
五、引号起讫 382
第三节 《三国志》注译商榷 384
一、失于校勘而误 384
二、不明句读而误 384
三、不明通假而误 385
四、不明词义而误 386
五、不明语法而误 391
六、不审文义而误 392
七、不明用典而误 394
八、不明文化史而误 395
本章小结 396
结语 398
第一节 全书内容总结 398
第二节 关于异文研究的几点感想 401
引用书目 406
参考文献 409
索引 424
后记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