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三北”工程的历史追溯和重大意义 2
第一章 “三北”地区生态状况的历史变迁 2
第一节 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2
第二节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3
第三节 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 5
第四节 黄土高原地带 6
第五节 华北北部地区 8
第六节 历史上的生态建设 10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建设 12
第二章 来自不同层面的关注 19
第一节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高层领导的关怀指导 20
第二节 专家学者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言献策 28
第三节 来自社会各界及国外的关注 31
第三章 工程启动的由来 33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三北”地区的生态状况 33
第二节 “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历史成因 34
第三节 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 36
第四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启动实施 37
第五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效 40
第六节 四期工程的启动及“十五”建设情况 43
第四章 “三北”地区生态状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约 46
第一节 “三北”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背景 46
第二节 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地方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55
第三节 恶劣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区域社会进步 57
第四节 恶劣的生态环境对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59
第一节 生态与经济恶性循环 60
第五章 “三北”工程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60
第二节 “三北”工程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62
第三节 “三北”工程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65
第四节 “三北”工程的战略意义 74
第二篇 中国可持续发展历程 86
第一章 中国重视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86
第一节 生态建设的概念和原则 86
第二节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88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由来 90
第四节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92
第五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93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兴起 95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95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01
第三节 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热点 110
第三章 新中国生态保护和重建战略及其实施 114
第一节 生态保护战略及其实施 114
第二节 生态恢复战略及其实施 118
第三节 水土保持战略及其实施 119
第四章 中国林业“三定位”的理论阐释和实践佐证 122
第一节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22
第二节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24
第三节 林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126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131
第一节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 131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 135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 137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内涵 141
第六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该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 141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地区社会进步 144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地区脱贫 148
第七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该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 152
第一节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152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物质文明的推动 154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政治文明的推动 156
第四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精神文明的推动 158
第五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构建 159
第一节 生态恢复理论依据 162
第三篇 “三北”工程 162
第一章 “三北”工程的理论依据 162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依据 163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 166
第二章 工程规划、启动和建设 168
第一节 工程规划 168
第二节 工程建设历程 200
第三节 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03
第一节 工程建设的体制内容以及逐步完善的过程 213
第三章 体制和机制 213
第二节 工程建设的机制内容以及逐步改善的过程 222
第四章 科技支撑 227
第一节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支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228
第二节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技支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30
第三节 今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 231
第四节 今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技支撑的主要内容 232
第五节 深化工程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支撑的保障体系 238
第一节 基本情况 241
第五章 国际合作 241
第二节 主要成就 242
第三节 主要经验与措施 246
第四节 今后的发展思路 250
第六章 体系培育 255
第一节 区域生态体系 255
第二节 区域经济体系 259
第三节 区域社会体系 261
第一节 工程决策评价 264
第七章 综合评估 264
第二节 工程实施程序评价 265
第三节 造林计划执行情况评价 265
第四节 工程技术评价 266
第五节 工程管理评价 267
第六节 工程目标评价 267
第七节 工程效益评价 268
第八节 工程可持续性评价 273
第一节 改善生态的社会需求成为国家意志 276
第八章 兴起中的“三北”文化 276
第二节 愚公移山的自强精神发扬光大 278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惠民措施广泛推行 278
第四节 生物共存的生态理论得到丰富 280
第五节 因地制宜恢复和谐生态 282
第六节 法治观念不断形成 283
第七节 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逐渐加强 284
第八节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断加强 286
第一节 沙产业的科学内涵 320
第一章 沙产业的起源和发展 320
第四篇 “三北”沙产业 320
第二节 我国沙产业的起源和发展 322
第二章 沙区特色种植业 333
第一节 甘草 334
第二节 苁蓉 336
第三节 麻黄 338
第四节 沙棘 339
第五节 生态草 341
第一节 沙区日光温室 343
第三章 沙区特色养殖业 343
第二节 沙地养桑蚕 345
第三节 微藻、卤虫资源 349
第四章 沙区加工业 351
第一节 林纸一体化产业 351
第二节 灌木资源加工业 353
第三节 沙区经济植物加工业 354
第五章 总结 357
第一节 “三北”地区发展沙产业的资源优势 357
第二节 “三北”地区沙产业发展战略 360
第五篇 前景展望及政策建议 376
第一章 成果展望 376
第一节 建设任务与总目标 377
第二节 “十五”建设任务与阶段目标 378
第三节 建设内容 379
第四节 建设规模 380
第五节 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 382
第六节 重点项目建设 390
第七节 示范区建设 391
第八节 种苗建设 392
第九节 科技支撑体系及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394
第十节 效益分析与评价 397
第二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政策和实践操作上的建议 401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 401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05
第三节 “三北”工程第一阶段暨三期工程的成就、经验及问题 409
第四节 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相关建议 413
“三北”局大事记(摘要)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