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阿庆喜,闫爱国,王海萍编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0769189
  • 页数:4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入手,分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结合实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特点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

一、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作用 2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品格 2

(二)中国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 5

(三)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8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 10

(一)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零星式传播 11

(二)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式传播 15

(三)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结合式传播 22

三、马克思主义运用与创新的中国化 26

(一)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创新 27

(二)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创新 30

(三)改革开放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创新 3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毛泽东思想 38

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8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 38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4

(三)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特点 50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51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51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55

(三)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60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74

(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74

(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77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81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8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83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 83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8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8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8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8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90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92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94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9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9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9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100

(四)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102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03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 104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106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 111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13

(一)统一战线 113

(二)武装斗争 120

(三)党的建设 126

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 131

(一)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131

(二)“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137

(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142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4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改革理论 147

一、当代中国的两次改革 147

(二)社会主义建设前期改革的主要特点 152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的走向 154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思路 159

(一)经济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0

(二)政治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65

(三)文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70

(一)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173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经验 173

(二)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8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8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拓展——邓小平理论 184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184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 184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思想脉络 187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199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199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201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208

(一)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08

(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14

(三)邓小平理论是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225

一、毛泽东的发展观 225

(一)不迅速发展就要被开除球籍 225

(二)从以苏联为榜样到以苏联为鉴戒 227

(三)“大跃进”运动与“四个现代化”战略 230

二、邓小平的发展观 232

(一)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32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 233

(三)“两手抓”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236

三、江泽民发展思想与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238

(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3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40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44

(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 247

(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4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5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程 25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5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26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27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27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278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28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28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86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指南 289

四、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96

(一)必须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296

(二)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9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305

(一)革命时期毛泽东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0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305

(二)改革时期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10

(三)江泽民、胡锦涛在新世纪强调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12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内涵 313

(一)实事求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13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识过程的主体状态 317

(三)求真务实: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322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26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前提 327

(二)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全过程的哲学基础 331

(三)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各个方面 33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34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342

(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 342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44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进执政党的建设 347

(一)执政党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347

(二)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351

三、巩固执政地位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65

(一)江泽民、胡锦涛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66

(二)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的转变 368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371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7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373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任务和特点 377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 381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381

(一)发展观的历史变迁 382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385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389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 392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2

(一)和谐社会 412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4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417

(四)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关系 418

参考文献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