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临床免疫性疾病 3
第一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 3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3
一、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3
二、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4
三、案例 6
四、免疫学诊断 6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0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0
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1
三、案例 12
四、免疫学诊断 12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3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3
二、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4
三、案例 15
四、免疫学诊断 15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8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8
二、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9
三、案例 20
四、免疫学诊断 20
第二章 免疫防御与感染性疾病 22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免疫学特征与诊断 23
一、病毒性肝炎 23
二、TORCH感染 29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0
四、其他病毒的感染 31
一、伤寒、副伤寒 34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免疫学特征与诊断 34
五、案例 34
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征 35
三、结核病 36
四、军团病 37
五、案例 37
第三节 真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特征与诊断 37
一、真菌感染 37
二、其他微生物感染 38
三、案例 41
第四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特征与诊断 41
一、疟疾 41
二、弓形虫病 41
三、血吸虫病 42
四、其他寄生虫病 42
五、案例 43
第三章 免疫(监视)与肿瘤 44
第一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 44
一、体液抗肿瘤免疫机制 44
二、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 45
第二节 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 48
一、肿瘤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 48
二、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 49
三、肿瘤生长因子的分泌 49
四、诱导免疫促进作用 49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 50
一、肿瘤标志物 50
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50
三、案例 52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54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54
第四章 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54
二、异常自身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 57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组织损伤 59
第二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61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61
二、类风湿关节炎 63
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64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和原则 65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诊断 65
一、抗核抗体检测 66
二、类风湿因子检测 68
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检测 68
五、其他自身抗体检测 69
四、抗磷脂抗体的检测 69
六、自身抗体指标的选择及结果确认 70
七、案例 71
第五章 免疫排斥与器官移植 72
第一节 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73
一、移植抗原 73
二、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抗原的机制 73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75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75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7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76
第三节 移植中的组织配型 76
一、选择组织相配的供者 76
二、HLA分型试验 77
第四节 移植排斥的免疫学防治 80
一、排斥反应的监测 80
三、交叉配合试验 80
二、排斥反应的防治 82
三、案例 84
第五节 干细胞移植 85
一、干细胞的概念 85
二、干细胞的种类 86
三、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86
第六节 移植排斥的特殊免疫学问题 87
一、异种移植 87
二、骨髓移植 88
第六章 免疫缺陷病与免疫增殖病 90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90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90
二、免疫缺陷病的共同临床特征 90
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 92
三、免疫缺陷病主要的发病原因 92
五、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AIDD或SIDD) 98
六、免疫缺陷病的实验诊断 103
七、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105
八、案例 106
第二节 免疫增殖病 107
一、免疫增殖病的分类 108
二、免疫增殖病的主要免疫损伤机制和特征 109
三、常见的免疫增殖病 109
四、免疫增殖病的免疫诊断 112
五、案例 113
第七章 其他免疫性疾病 114
第一节 免疫与肾脏疾病 114
一、肾脏疾病的免疫学特征 115
二、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肾脏疾病 118
一、内分泌疾病的免疫学特征 121
第二节 免疫与内分泌疾病 121
三、案例 121
二、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内分泌疾病 123
三、案例 125
第三节 免疫与心血管疾病 125
一、心血管疾病的免疫学特征 125
二、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126
三、案例 128
第二篇 临床免疫学技术及应用 131
第八章 经典免疫学技术 131
第一节 沉淀反应 132
一、免疫扩散试验 132
二、免疫电泳技术 134
三、免疫浊度测定 137
第二节 凝集反应 137
二、间接凝集试验 138
一、直接凝集反应 138
三、抗球蛋白试验 139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检测 140
一、IgG、IgA、IgM的测定 140
二、IgE和IgD的测定 141
三、异常Ig的检测 141
第四节 补体介导的溶解技术 142
一、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CH50试验) 142
二、补体单个成分的检测 143
三、案例 144
第九章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145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 146
一、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146
二、酶免疫技术的技术要点 146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50
五、固相膜免疫测定 153
四、均相酶免疫吸附测定 153
第二节 荧光免疫技术 156
一、荧光免疫显微技术 156
二、荧光免疫测定技术 159
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160
四、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161
第三节 放射免疫技术 162
一、放射免疫分析 162
二、免疫放射分析 164
第四节 发光免疫技术 165
一、发光与发光底物 166
二、化学发光标记技术 167
三、生物发光标记技术 169
一、胶体金的特性 170
第五节 金标记免疫技术 170
二、胶体金标记技术的类型 171
三、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74
第六节 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 174
一、生物素和亲和素的结构与特性 174
二、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原理及基本类型 175
三、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免疫标记技术中的应用 176
第十章 细胞免疫学技术 179
第一节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 179
一、白细胞分离 179
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180
三、淋巴细胞分离技术 181
四、吞噬细胞分离技术 182
第二节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检测 182
一、T细胞表面标志检测 183
二、T细胞功能检测 184
三、B细胞数量检测 186
四、B细胞功能检测 187
五、NK细胞活性测定 187
第三节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188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 189
二、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189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和细胞黏附分子检测 190
一、细胞因子检测 191
二、细胞因子受体检测 193
三、细胞黏附分子检测 194
第十一章 抗体制备 195
第一节 多克隆抗体制备 195
一、免疫原制备 195
二、免疫动物 199
三、免疫血清的纯化 200
四、免疫血清的鉴定 202
五、免疫血清的保存 203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制备 203
一、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 203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要点 204
三、影响杂交瘤技术的因素 205
四、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205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 205
一、人源化抗体 205
二、小分子抗体 206
三、双特异性抗体 206
四、抗体库技术 206
一、标本的制作 208
第一节 免疫组化技术概述 208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208
二、抗体的选择 209
三、温育 209
四、改善标本的透过性 210
五、设立对照试验 210
六、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 210
第二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210
一、酶标记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 210
二、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化染色法 211
第三节 免疫电镜技术 213
一、铁蛋白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213
二、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215
三、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216
一、生物素-亲和素技术 217
第四节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217
二、葡萄球菌A蛋白的应用 219
三、凝集素的应用 220
第十三章 临床免疫测定的质量保证 22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22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 223
一、测定前的质量控制 223
二、测定中的质量控制 224
三、统计学质量控制 224
四、室内质控数据的评价 226
五、室内质控的局限性 226
第三节 室间质量评价 227
一、EQA的程序设计 227
二、EQA的局限性 229
中英文名词索引 231
参考文献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