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 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晓春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4104848
  • 页数:1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试从都市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把上海的城市空间视为被不同文化分割和竞争的对象,将规划和建筑视作都市中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关注城市空间转换的过程,及其所折射的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

1 导论 1

1.1 上海近现代文化竞争和空间变迁研究 1

1.1.1 研究的目的 1

1.1.2 研究的基础:前人对上海的相关研究 2

1.2 都市变迁的空间意涵:一个都市人类学的视角 5

1.2.1 关于文化的移入及适应 5

1.2.2 关于都市人类学方法 7

1.2.3 都市空间与社会文化意涵 10

1.3 上海都市空间的文化竞争和中心转移 11

1.3.1 殖民城市与后殖民理论范式 11

1.3.2 近代上海:分割的都市空间与被争夺的都市空间 14

1.3.3 上海都市的文化竞争与空间场景转换 15

2 华界中心——老城厢:豫园、城隍庙地段演化的历史场景分析 19

2.1 五方杂处的老城厢 19

2.1.1 上海县城的传统风貌 19

2.1.2 五方杂处与文化上的灵活多元 22

2.1.3 从县城到老城厢 24

2.2 “场所精神”:老上海的庙园节场 24

2.2.1 发展沿革简述 25

2.2.2 老上海的庙园节场 28

2.2.3 场所精神:传统宗教和风土乡俗 34

2.3 角色转变:从风土乡俗到“海派”市井 36

2.3.1 开埠前:庙市的形成及其墟市化 36

2.3.2 开埠后:市井生活的场所 40

3 租界中心——外滩地段:都市空间竞夺的历史场景分析 44

3.1 “外滩源”:新教文化与“摩登”空间 46

3.2 外滩的双重含义 50

3.2.1 “外滩”地名的由来 50

3.2.2 从“无意识、无差异”的移植到“有意识、多元化”的选择——外滩建筑形式风格演变 51

3.2.3 外滩的双重含义 57

3.3 租界内外的空间竞夺 70

3.3.1 外滩建筑群中的特殊竞争 70

3.3.2 租界——县城(老城厢):两种不同的城市场景和生活形态 75

3.3.3 空间的竞夺与文化的变迁 80

3.4 租界空间的文化差异 98

4 华界新中心——江湾五角场:市政空间转移与中国文化复兴 103

4.1 抗战前后的几项都市计划(1927~1949年) 103

4.1.1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和《大上海计划》 103

4.1.2 日占时期的《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 109

4.1.3 抗战胜利后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113

4.2 “中国复兴”的都市心态与空间形态 115

4.2.1 国民政府《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和《大上海计划》的主要意图与新市政中心的选址 117

4.2.2 规划道路与命名 119

4.2.3 都市空间与建筑的“中国复兴” 121

4.3 意义和局限 127

4.3.1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和《大上海计划》的矛盾性 128

4.3.2 《大上海都市计划》 131

4.3.3 梦中的“中国复兴” 135

5 回返上海近代历史中心:当代语境中的都市空间遗产与文化竞争 137

5.1 从跑马场到市政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场景转换 139

5.1.1 昔日娱乐中心:租界中的跑马场 140

5.1.2 “城市的客厅”:新型市政文化中心 142

5.1.3 历史场景转换的文化内因 147

5.2 “两岸三角”的中心格局与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 149

5.2.1 外滩空间意涵的重新建构 151

5.2.2 浦东:新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154

5.3.3 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城隍庙、豫园为例 157

5.3 后殖民语境中的都市空间走势与跨国界的文化竞争 166

6 结语:谁的文化——上海都市中心的转移与都市主导文化及空间的变迁 173

6.1 文化竞争与都市空间的变迁 173

6.2 上海的文化竞争与上海的现代性特征 174

6.3 上海近现代都市中心的流变是文化竞争在建成环境上的直接表达 175

6.4 后殖民语境中的上海都市空间遗产 176

参考文献 177

图片索引 186

后记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