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凝血与纤溶系统 1
第一章 凝血系统 1
第一节 凝血蛋白 1
第二节 凝血过程 5
第二章 凝血因子的分子生物学 11
第一节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11
第二节 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 14
第三节 接触凝血因子 16
第四节 其他凝血因子 17
第五节 抗凝调节蛋白 18
第三章 蛋白C、蛋白S和血栓调节蛋白的生化和生理 20
第一节 蛋白C 20
第二节 蛋白S 22
第三节 血栓调节蛋白 24
第四章 蛋白酶抑制剂 28
第一节 α2-巨球蛋白 28
第二节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30
第三节 抑肽酶类抑制剂(kunin) 34
第五章 纤维蛋白溶解及调节新概念 36
第一节 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36
第二节 纤溶系统的生理性调控 44
第二篇 血小板 46
第六章 血小板的超微结构 46
第一节 血小板的表面结构 46
第二节 溶胶—凝胶区 47
第三节 细胞器和内含物 48
第一节 血小板膜糖蛋白Ib-复合物 50
第七章 血小板膜糖蛋白 50
第二节 血小板GPb-a复合物 52
第三节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53
第四节 血小板的各种颗粒膜糖蛋白 54
第五节 其他血小板膜糖蛋白 54
第八章 血小板的脂质代谢 56
第一节 花生四烯酸代谢 56
第二节 血小板活化因子 59
第九章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62
第一节 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62
第二节 血小板的二期止血功能 65
第三节 血小板与炎症、免疫反应 66
第十章 血小板功能的调节 69
第一节 磷脂酰肌醇的代谢及其意义 69
第二节 血小板信息传递 70
第三节 血小板蛋白磷酸化 71
第三篇 血管 74
第十一章 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 74
第一节 血管壁的结构特点 74
第二节 血管内皮的生化、免疫和细胞生物学 76
第三节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81
第十二章 内皮源血活性因子 88
第一节 内皮素 88
第二节 内皮源舒张因子 88
第三节 肾上腺髓质素 89
第四节 C型利钠利尿多肽 91
第十三章 血液流变学 92
第一节 一般概念 92
第二节 血流对凝血与血栓的影响 94
第三节 血栓栓塞的流变学测定方法 95
第四节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 102
第十四章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06
第一节 年龄与性别 106
第二节 遗传因素 107
第三节 高血压 108
第四节 糖尿病 110
第五节 吸烟 111
第六节 感染和炎症 112
第七节 肥胖 113
第八节 社会和心理影响 114
第九节 饮酒 114
第十节 代谢综合征 115
第十一节 药物 116
第十二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17
第十五章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 119
第一节 内皮细胞、血栓形成与AS 120
第二节 凝血酶与AS 120
第三节 纤维蛋白(原)与AS 122
第四节 血小板、血栓和AS 123
第五节 单核—巨噬细胞与AS 124
第六节 纤溶系统与AS 125
第七节 脂蛋白(a)与AS 126
第十六章 血栓形成、抗栓与溶栓的血液指标和监测 127
第一节 凝血、纤溶检测的应用 127
第二节 凝血指标及其监测 128
第三节 内皮功能的检测 130
第四节 纤溶指标及其检测 132
第五节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 135
第六节 溶栓疗法的监测 138
第七节 抗栓疗法的监测 145
第八节 结果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147
第九节 高凝状态和血栓前状态 148
第十七章 抗血栓药物及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51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 151
第二节 抗血栓治疗概论 153
第三节 抗血栓药物简介 160
第四节 脑血管疾病抗血栓治疗的现状及其进展 168
第五节 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法及进展 179
主要参考文献 194
第十八章 瓣膜病和房颤的抗血栓治疗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197
第一节 瓣膜病的抗血栓治疗 197
第二节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血栓治疗 198
第十九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203
第二十章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09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209
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212
第三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三级预防 214
第二十一章 脑静脉窦与静脉血栓形成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21
第二十二章 血管性痴呆 223
第二十三章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溶栓疗法 232
第二十四章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及进展 236
第二十五章 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闭塞的机制及预防 243
第二十六章 急性肺栓塞的溶栓疗法 247
附录Ⅰ 257
附录Ⅱ 常用脑卒中量表 275
附录Ⅲ 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