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文学传播者 1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文学传播者 1
一、文学传播者的分类 1
二、文学传播者在文学传播活动中的地位 2
三、文学传播者传播活动的独特性 3
第二节 作为文学传播者的大众传媒 11
一、作为文学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11
二、文学传播者是文学信息流通的“把关人” 12
第二章 文学传播过程 20
第一节 传播类型与文学活动 21
一、自我传播与文学 21
二、人际传播与文学 27
三、组织传播与文学 32
四、大众传播与文学 39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过程模式 42
一、模式概说 42
二、几种基本传播模式 43
三、文学传播过程模式 48
第三章 文学与传播媒介 52
第一节 文学传播的媒介历史 52
一、口语传播与文学 52
二、文字传播与文学 54
三、剧场传播与文学 57
四、电子传播与文学 58
五、网络传播与文学 60
第二节 媒介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62
一、媒介发展为文学的进步开辟道路 62
二、媒介发展促进文学接受主体的变革 64
三、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6
第四章 文学传播内容分析 70
第一节 文学传播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方式 70
一、易读性分析 70
二、文学作品的类型分析 81
第二节 文学传播内容的社会理性因素 87
第三节 文学传播内容的娱乐性因素 95
一、幻象 95
二、性 97
三、幽默 98
四、解谜 100
五、刺激 101
第五章 文学传播受众 103
第一节 文学传播受众的特征 104
一、文学受众的接受条件 104
二、文学受众的接受情境 106
三、文学受众的接受意愿 110
四、文学受众的接受心理 114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反馈 117
一、反馈的内涵与特性 117
二、文学受众调查的方式 119
三、文学传播反馈的类型 122
四、文学传播反馈的作用 124
第三节 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学受众 126
一、传播学视野中的受众 126
二、文学受众的角色变化 130
三、文学受众研究的趋向 133
第六章 故事接收方式和接收风格研究 136
第一节 故事接收的过程——自我监控下的故事接收 137
第二节 故事接收方式 140
一、处理复杂性维度中的简单处理方式和复杂处理方式 140
二、经验介入性维度中的经验负面介入方式和经验正面介入方式 145
三、意识距离维度中的感情移入方式和旁观方式 148
四、接受限制维度中的弱限制方式和强限制方式 150
第三节 影响故事接收方式群体趋向的一些因素 152
一、动物对简单刺激的优先选择 153
二、受者之间的经验差异化 156
三、人体官能对接收活动的支持及受者之间的观念差异化 158
四、故事传播对高要求接收方式的迎合 161
第四节 故事接收风格——关于接收方式选择的个体差异 163
一、处理复杂性维度中的个体差异 164
二、经验介入性维度中的个体差异 167
三、意识距离维度中的个体差异 175
四、接收限制维度中的个体差异 178
收风格理论应用的有限性 181
第五节 接收效益规律的干扰因素——接收方式和接 181
第七章 文学传播的效果 184
第一节 文学传播效果的内涵及研究 184
一、文学传播效果的概念内涵 185
二、文学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内容 189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个人效果 194
一、个体自我进行文学人内传播产生的个人效果 195
二、文学人际传播的个人效果 199
第三节 文学传播的社会效果 202
一、文学传播使社会群体特征更为突显 202
二、文学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205
第四节 文学传播对其他艺术发展的主导效果 209
一、文学的艺术定位 210
二、文学传播对其他艺术发展的主导效果 214
第八章 文学传播的控制 218
一、从媒介发展的历史看文学传播的受控历程 219
第一节 文学传播受控的历史分析 219
二、从传播制度看文学传播的受控历程 226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受控方式 231
一、社会批评 231
二、文学批评 239
三、社会行政控制 241
第三节 文学传播的受控因素 244
一、政治因素 244
二、经济因素 245
三、文化因素 245
第九章 中国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 248
第一节 语言传播方式 249
一、口传文学 249
二、聚徒讲学与周游列国 251
三、谏诤与酬唱 251
四、宗派弟子传承与文学运动 252
五、比乐弦歌 253
六、戏剧表演 257
七、行吟与吟游 258
八、游仙与隐逸 259
第二节 文字传播方式 260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261
二、汉字与中国文学的特征 262
三、借助汉字的传播方式 262
第十章 文学研究的传播学方法 270
第一节 模式:文学传播研究的简便描述 271
第二节 理论:文学传播研究的合理架构 272
一、传播学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与应用 273
二、文学传播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282
三、科学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联姻 289
主要参考文献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