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文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湖北中医药大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220736
  • 页数:2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医经典理论学家李今庸教授历经大半个世纪研究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的学术专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对历来存在的大大量疑难问题进行了精心详细的考校、训诂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科学性的正确结论,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

古籍探幽 3

一、《黄帝内经》札记 3

1.人将失之耶 3

2.不知持满 3

3.逆于生乐 4

4.不肖 4

5.恶气不发 5

6.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6

7.藏精而起亟也 6

8.天明 冒明 7

9.云雾不精 白露 7

10.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 8

11.温之以气 9

12.其治宜灸焫 10

13.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10

14.凡相五色之奇脉 11

15.必齐毒药攻其中 11

16.胃疸 12

17.无虚无实 12

18.日应九变 12

19.察其以 13

20.卫出于下焦 13

21.余闻阴阳之人何如 14

22.脉至如喘 14

23.桂心 15

24.循胫上睪 15

25.茎垂者 16

26.筋急则引卵与舌 16

27.戴眼 绝汗 16

28.膏之原 肓之原 17

29.其支者 18

30.丈夫?疝 19

31.筋瘘颈肿 20

32.心系急则气道约 20

33.津液布扬 21

34.人有三百六十节 22

35.肺主涕 24

36.天年 25

37.鼓胀有二 25

38.血枯 26

39.二阳之病发心脾 28

40.息积 28

41.脾瘅消渴 29

42.春秋皆度百岁 30

43.愚智贤不肖 31

44.清阳发腠理 32

45.安卧者黄疸 33

46.烦满 34

47.合篡间,绕篡后 35

48.言上工相五色于目 36

49.两神相搏 36

50.传为柔痓 37

51.涩甚为肠? 38

52.实则鼽窒 虚则鼽衄 39

53.目?脉痛 40

54.则为乃痿厥心悗 41

55.肾气独沈 41

56.浮而散者为眴仆 42

57.心脉满大,痫瘛筋挛 43

58.人生而有病巅疾者 45

59.先饮利药 45

60.瘛疭 癎瘛 瞤瘛 46

61.唏然时寒 47

62.心肠痛 是蛂蛕也 48

63.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也 48

64.闷瞀 49

65.至如礔?,薄为肠澼 49

66.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51

67.肝者,罷极之本 52

68.先淅然厥起毫毛 53

69.荣气虚,卫气实也 54

70.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 55

71.宜石而泻之 56

72.两神相搏 56

73.苍天之气清净 57

74.传为衄衊瞑目 58

二、《伤寒杂病论》札记 59

1.不能语言 59

2.却治其厥 60

三、《神农本草经》札记 61

1.死肌 61

2.石锺乳 62

3.血瘕 63

4.淋闭 64

5.癎痓 64

6.色青翳 热利下重 65

7.商陆 66

8.彼子 67

9.苦菜 69

四、《黄帝内经太素》札记 70

1.主癎痸及痓 70

2.九窌在腰尻分间 71

3.居阴之脉 72

4.风痓身反折 72

五、经典考析 73

1.《史记》仓公火齐汤考 73

2.《黄帝内经》中“小心”及其临床意义 74

3.“凥”“尻”义考 79

4.考“?” 83

5.“痓”非“痉”的俗体字 85

6.《甲乙经》析疑五则 88

临床研究 95

一、《黄帝内经》理论与临床 95

1.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95

2.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95

3.神有余则笑不休 96

4.神不足则悲 97

5.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 97

6.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98

7.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 98

8.胆为怒 99

二、《伤寒杂病论》理论与临床 100

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100

2.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101

3.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101

4.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102

5.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103

6.伤寒少阴寒化证治验 104

7.伤寒少阴热化证治验 104

8.伤寒厥热胜复 105

三、紫斑的辨证施治经验 106

1.心脾两虚证 106

2.冲任不固证 107

3.肺虚气燥证 108

4.阴虚血少证 109

5.瘀血阻滞证 110

6.风寒袭表证 111

四、杂病治验精萃 112

1.浮肿治验(一) 112

2.浮肿治验(二) 113

3.浮肿治验(三) 113

4.浮肿治验(四) 114

5.浮肿治验(五) 115

6.虚肿治验 115

7.风肿治验 116

8.鼓胀治验 117

9.癥积治验 117

10.消渴治验(一) 118

11.消渴治验(二) 119

12.呕血治验 119

13.疟疾治验 120

中医思考 123

一、保持中医特色 弘扬中医优势 123

二、略论中医学史和发展前景 131

三、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发展史 140

四、从医学领域看“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性 143

五、排除种种干扰 促进中医药学正常发展 146

1.中西医结合论 147

2.中医现代化论 148

3.国际接轨论 149

4.中医玄学论 150

5.经验医学论 151

6.中药祸首论 152

六、中医药文化的七十五年 154

七、“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157

八、试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 162

九、民族中医药文化不容诬蔑 168

十、确保民族中医药文化的安全 175

十一、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的生命 177

十二、再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成败 178

十三、对中医药学“气”理论研究的伟大意义 182

十四、《黄帝内经》在东方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185

十五、动态利用现代检测手段促进中医发展 191

学术争鸣 197

一、《备急千金要方校释》读后的几点商榷 197

二、《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的三点商榷 204

1.“痓”字校改之误 204

2.“咳,溲血,形肉脱,脉喘”之逆 204

3.面胕庞然而加“腫”字误 205

三、读《金匮要略校注》后 206

四、就“脑主神明”与王新陆先生商榷 213

五、何祚庥叫嚷“取消中医”的用心何在 221

六、对《伤寒论讲义》教材中的几点看法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