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11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1
革命的社会经济政治前提 11
革命的开始到共和国建立 14
克伦威尔的统治到“光荣革命” 16
革命的历史地位 18
第二节 工业革命 19
工业革命的前提 19
工业革命的进程 22
工业革命的后果 26
第三节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0
议会制的产生及演变 30
内阁制的形成 32
三次议会改革 34
第一节 北美独立战争和联邦制的确立 39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 39
第二章 美国的独立和发展 39
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尖锐化 42
北美独立战争 45
从“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 46
第二节 两党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49
建国初期的政治斗争和两党制的形成 49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2
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 53
美国早期的对外政策 54
第三节 美国早期的领土扩张和西部的开发 54
领土扩张与对外侵略 55
西进运动 56
第四节 南北战争与南部重建 58
南北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冲突 58
南北战争的爆发和进程 62
战后南部的重建 64
第三章 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七月王朝的建立 68
第一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68
旧制度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68
启蒙运动 71
革命的开始和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 74
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和吉伦特派的共和政治 79
雅各宾派专政和恐怖时期 80
热月党和督政府的统治 84
第二节 法兰西第一帝国 87
雾月政变和执政府的统治 87
第一帝国及其同大陆体系的矛盾 92
第一帝国的倾覆 94
第一次复辟与1814年宪章 95
第三节 复辟王朝 95
拿破仑的“百日政权” 97
第二次复辟与七月革命 98
第四章 俄国从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的转变 102
第一节 封建农奴制的形成和加强 102
农奴制的形成和沙皇专制的建立 102
彼得一世改革 105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国内政策 110
普加乔夫起义 112
沙皇俄国对外扩张和世界霸权政策 115
第二节 17—19世纪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 115
沙皇俄国在欧洲的掠夺与扩张 116
沙皇俄国对亚洲的征服与侵略 119
第三节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20
农奴制的危机 120
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23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8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28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1848年欧洲革命 128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130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33
第二节 1848年欧洲革命 138
1848年欧洲革命概况 138
1848年法国革命 140
1848年德国革命 147
1848年欧洲革命的总结 152
复兴运动的高涨 156
第六章 意大利和德意志统一国家的形成 156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156
撒丁——法国的对奥战争 159
南部意大利起义与加里波第的远征 161
意大利王国的建立与统一的完成 164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166
德意志统一的政治经济前提 166
统一的道路和方案 169
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 171
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 175
第七章 日本明治维新 178
第一节 明治维新的历史前提 178
幕藩体制的衰落 178
西方资本主义对日本社会的冲击 182
第二节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权的建立 186
“尊王攘夷”运动 186
幕府统治的彻底崩溃 187
政体改革和近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确立 189
第三节 明治维新 189
维新运动的三大政策 193
日本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 200
第八章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204
第一节 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前期活动 204
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204
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 207
马克思主义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209
普法战争和第二帝国的崩溃 212
第二节 巴黎公社 212
巴黎公社的诞生 215
巴黎公社政权的基本特点 217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及其主要经验 219
第三节 第一国际的后期活动 223
马克思主义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223
第一国际的解散及其历史地位 225
第九章 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227
第一节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 227
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27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备 229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32
垄断资本主义统治的确立 233
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234
第二节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 237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238
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239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241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243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246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249
第十章 第二国际的兴亡和列宁主义的产生 253
第一节 第二国际的兴衰 253
第二国际产生的历史条件 253
1889年巴黎国际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 256
第二国际前期的成就 258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261
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 263
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65
第二节 列宁主义的产生 265
列宁的早期革命活动 267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268
俄国1905年革命 270
列宁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和第二国际的破产 274
第十一章 近代亚洲国家历史的演进和亚洲的觉醒 280
第一节 殖民主义的东进和亚洲社会性质的转化 280
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亚洲的侵略 280
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84
19世纪中后期亚洲人民的革命运动 285
第二节 亚洲的觉醒 289
亚洲觉醒的前提 289
亚洲觉醒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 291
第三节 亚洲觉醒的历史地位 299
亚洲觉醒在近代民族运动中的地位 299
亚洲觉醒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 301
亚洲觉醒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301
第一节 西方列强对非洲的侵略瓜分 304
殖民者涉足非洲及黑奴贸易的兴起 304
第十二章 近代非洲的殖民地化 304
内陆探险和殖民竞争 306
列强瓜分非洲 308
第二节 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 310
埃及人民抗英斗争 310
苏丹马赫迪起义 313
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 315
西非、南非人民的反殖斗争 316
殖民者入侵前的拉丁美洲 323
第十三章 近代拉丁美洲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23
第一节 西班牙、葡萄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 323
西班牙人的入侵 324
西班牙统治时期的拉丁美洲 325
巴西的被征服与殖民地时期的巴西 328
第二节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329
海地革命 329
西属拉丁美洲地区的独立战争 331
巴西的独立 338
独立运动的历史地位 339
第三节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 340
独立后拉丁美洲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340
古巴独立运动及其失败 342
巴西合众国的建立 345
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 347
第一节 战前国际关系 351
列强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 351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351
三国同盟与法俄协约 352
英德矛盾和协约国集团的形成 354
战争危机的加剧 359
第二节 战争的爆发和进程 364
战争的全面爆发 364
双方力量对比与前期战争形势 366
1917年的交战国状况 370
大战的结束 374
“一次大战”中沙皇俄国内外矛盾的激化 377
第一节 开辟世界历史新纪元的十月革命 377
第十五章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377
二月革命后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80
布尔什维克党为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斗争 381
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85
第二节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87
苏维埃政权的初创 387
布列斯特和约 389
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 391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9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395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道路的争论 395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 397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399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401
第十六章 共产国际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403
第一节 共产国际 403
共产国际的创立 403
共产国际的主要活动 405
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 410
第二节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411
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涨 411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13
土耳其民族民主革命 417
埃及独立运动 421
墨西哥的改革与发展 424
巴黎和会的召开 429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29
第十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 429
凡尔赛体系的确立 431
国际联盟的成立 433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434
第二节 20年代的国际形势 439
苏俄新型对外关系 439
德国赔款问题和道威斯计划 441
安全保证问题与《洛加诺公约》 444
裁军问题与《非战公约》 445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446
第三节 30年代的国际关系 446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48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49
法西斯局部侵略战争 450
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的形成 451
德国吞并奥地利 452
慕尼黑协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 453
苏联和世界人民推迟战争的努力 455
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 459
第十八章 20至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美国 459
第一节 英国 459
政党政治的变化 461
工人运动的发展 464
英帝国殖民统治方式的调整 466
第二节 法国 468
经济的恢复 468
政局的动荡 470
人民阵线运动 471
第三节 美国 474
经济的繁荣 474
政治的保守 476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479
第十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486
第一节 德国 486
十一月革命 486
魏玛共和国 489
纳粹党的兴起和希特勒的上台 494
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 497
第二节 意大利 500
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500
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503
第三节 日本 505
经济的发展 505
“米骚动”和“大正民主” 507
军部法西斯独裁体制的形成 510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515
希特勒的全球战略和“先西后东”策略 515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515
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宣而不战 517
德国闪击北欧和法国沦亡 519
不列颠之战 520
德意侵占东南欧 522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523
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 523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524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525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526
第三节 战争的根本转折 526
北非战场大捷和意大利投降 529
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529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531
第四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532
苏军战略反攻和第二战场的开辟 532
雅尔塔会议 533
德国的投降和波茨坦会议 536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日本的投降 537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 539
第二十一章 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542
第一节 自然科学技术成就 542
近代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542
物理学 545
数学 548
化学 549
生物学 551
医学 553
天文学 555
地球科学 556
应用科学技术 558
自然科学技术成就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562
第二节 人文科学成就 562
哲学 562
政治经济学 564
历史学 565
文学 567
音乐艺术 568
绘画和雕塑艺术 568